
走 进 黄 山
文/余炳才
黄山,大名如雷贯耳,最让人熟知她的是名句“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生为安徽人,家住长江边,黄山也近在咫尺,可就是没有如愿地来一次涚走就走的旅行,大声地对她说“黄山,我来了!”相信这是每个闯荡生活中所面临的痛点和遗憾。但对黄山的印象极为美好,一切都深印在众多大师的画笔和诗韵中,存留梦里。
春暖花开,四月归来。厂里的领导适时应景,宣布了一项令人兴奋的消息“黄山三日游”。当表格单发下来的时候,我是第一个提笔报名,因为久存于心的夙愿终于可以如愿,能走进她的怀抱,感知她的神奇美丽,领略她的雄姿伟岸,还可以大声地对她说“黄山,我来了!”
出发的时间定在四月二十五日,对于既将见到自己心仪的目标,这份等待有点漫长却很期待,但也没有让自己闲着,在网上查阅大量黄山的图片和资料,做着透心的工课,不致于真正见到她时,哑然地象个傻白甜,一无所知。
从浙江温岭到黄山,路途遥远,六七个小时的车程,虽说单调辛苦,但对比自己向往之心,这份辛苦又算得了什么。
黄山,国家五A级风景区,世界文化自然双重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中华十大名山,天下第一奇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山峰七十二座,分为三十六座大峰,三十六座小峰。主峰莲花峰海拔1864米,与光明顶,天都峰并称三大主峰。黄山原名“黟山”,因峰岩青黑,遥望苍黛而名。后因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炼丹,故改名为“黄山”。黄山的景观太多,最具代表的景观有“五绝三瀑”分别是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和冬雪;人字瀑、百丈瀑、九龙瀑。这些黄山的图文简历在脑海中历历在目,让自己的心情不淡定了,兴趣更浓了。
坐了一天的车,大家都很辛苦,导游把我们按排在黄山脚下的旅馆,就地休息,保存体力,便于明天更好地去征服黄山。黄山的气候一直多变,从我们踏上这片土地,她就一直没有消停过,时雨时阴时晴,雾气蒙蒙,象个害羞的小姑娘,犹抱琵琶半遮面,神奇而又神秘,让天下人多了一份窥探她的好奇,前赴后继,乐此不疲。
登山的人很多,大家排着长龙验票入门,乘车入山。这次行程时间有限,从登山到下山只有一天的时间,所以时间短任务重,途中只能捡主要的景点打卡,也是考验大家体能的时候。
缆车在空中飞行,整个人被云雾包裹,脚下的山峰和河谷瞬间渺小,感觉自己腾云驾雾,俨然象个神仙游荡云海仙宫,直奔瑶池凌霄。缆车越升越高,能见度越来越低,整个仙山神秘莫测。不知道她是有意为之,还是故弄玄虚,仿佛是一个局一扇门,让你走进而会迷失自我。
看山,在常人眼里都是仰望,但来到黄山才发现不一样,常常要低下头去看,因为黄山是群山,登上一个高峰,就可以俯瞰群山,让你有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精神兴奋,胸襟开阔。
下了缆车,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拾级而上,漫步在林间,沿途的风景吸引大家留照摆拍,忽略了此时山风很凉,雾水很重,头发挂满了水珠,但心中那份狂乱欣喜让大家铁了心地要一睹花容月貌。
景点路线按排比较紧凑,两边青松翠绿,时不时地出现一族族的山杜鹃,开着鲜艳的花,在这万绿丛中一点红,格外吸引眼球,引人注目。山势在我们的攀登中不断变化着。导游也不时地提醒我们,从哪里到哪里有多少距离,如果说这要是放在平地,对大家而言似乎不是事,但今天是身处黄山,感觉就是不一样,眼前陡峭的山壁,绵延不绝望不到山顶的台阶,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辛苦的负出和流出的汗水可想而知。
来黄山不是为了来走路爬台阶的,是要真正地看一看黄山的雄姿和美貌,但脚下的台阶和台阶外的万丈深渊,又让自己不能光顾看景,稍不留神那就是千古之恨。所以“走路不看山,看山不走路”此刻真是至理名言。只好每到一处,停下脚步,小心亦亦地转向身后,左右,看一看,发现眼前的峭壁千仞,高岭入云,幽篁参天,苍松夹道,稍一转身,又发现不同角度,景致又截然不同,感叹她的神奇莫测。
一路的攀登,大家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但热情依然高涨。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是装着同一个想法,就是前方会有更美的风景,更阳光的领地,那怕再辛苦,都是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奔去,值。
阳光在头顶散开,步调轻盈,让大家心情豁然开朗,追着她的身影前行。山顶气候多变似乎是常态,眨眼间她却又娇羞的披上面纱,露出黑色的脸庞,黑沉沉而扰郁。让大家还没回过味来,徒然狂风大作,浓雾铺天盖地而来,眼前的风景顿时隐没在雾色之中,谁也看不清谁,谁也不知道谁去了哪,天地浑然。片刻间雾气又悄然退去,突然让人明白这阵风似乎是短暂的谢幕,在那眨眼的功夫,嶙峋怪石突兀,绝壁深谷回响,就在隐没的瞬间,这山间的一切似乎都完成了一次完美换装。当太阳再次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时,华丽的彩妆,光彩夺目。妙曼的身姿,惊艳全场,欢呼,尖叫声不绝于耳,让她露出羞涩的红晕,金色的山脉此起彼伏,可爱迷人。
在登山的途中,上山下山的人很多,遇到每个人的说法各不相同。上山的人鄙视着瑟瑟发抖的下山人群,下山的人们强忍欢笑哄着气喘吁吁上山的人们。关于距离每个人都知道这是谎言,然而都心甘情愿的被欺骗,至于景色,人们只字未提,默契的为对方留下前进的动力。
黄山奇松是五绝之首,这次上山的路线正好探奇各种各样的奇松,一路走来各种有名的松,探海松、连理松、黑虎松、孔雀松、迎客松、送客松,不知名的多不胜举,它们都千姿百态,屹立在石间,风雨不动,岁月不改。它们遗世独立却不孤芳自赏,雍容华贵而不娇揉造作,稀稀疏疏却又错落有致。远看是一团团,一簇簇,精致华美;近看却又是一点点,一株株,清新淡雅。它们彼此默契的保持着温暖的距离,不紧不密,静静地把人世间的美演绎得淋漓尽致。
它们突破云层,与天地争辉;它们扎根入石,创造生命。这份坚韧不拔的精神让人惊愕,也让我不敢草率的用言语来描述它的美,因为害怕这世间的溢美之词,都会是对它的一种亵渎。只能把这份赞美藏进心里,激励自己。

当我们成功登上光明顶,准备间歇片刻的时候,人群越集越多,大家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在此打卡,直播的、摆拍的、打太极表演的,用尽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大家玩的正嗨时,导游已经开始在人群中疏导,告诉我们将接着挑战黄山的最高峰,莲花峰。
蜿蜒崎岖的通天之渠,盘旋在蒙蒙天际,远远望去,似一条长龙横卧,首尾皆掩藏在缭绕的云雾里,只露出神秘的躯体。这种神秘吸引着一颗颗渴求的心,想要一睹为快。在一阵阵惊恐,呐喊声中攀岩着绝壁,脚下渐渐逾越千里,此时双腿却不听使唤的颤抖,向上艰难,向下不甘,抬头看不见天,低头看不到路,也只能硬着头皮选择向前。
我和大家一样匍匐着一点点蹭上了峰顶,看到翻腾的云海变幻莫测,气象万千。有时波涛汹涌,一落千丈,似万壑深谷,惊得你不由自主的倒退;有时候却轻柔平静,软绵绵的像一扇幽帘,让你忍不住要伸手去抚摸。若隐若现的山峰,变化多端的云层,相互嬉戏,彼此交织着似神来之笔,让这一切都浑然天成,没有刻意的修饰和雕琢,也没有一点虚情假意。
伫立顶峰,面对着狂风呼啸,仿佛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所有的阴霾一扫而空,让自己情不自禁地展开双臂,去拥抱这雄伟壮丽的山河,心中充满了自信和力量,对着天空大声呐喊。
从一开始山底的欣喜疯狂到山顶的坚辛,都是在一步步的迎难而上,消耗着体能极限,又在不断挑战中达成目标,虽说艰辛无比,但快乐发自内心。生活中不正是如此吗,在风雨中求索,一路惊涛骇浪,一路颠簸流离,只有激励自己,迎难而上,才能踏上征途,达成目标。此时此刻让我更加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峰,只要有一颗勇敢向上的心,阳光总在风雨后。

【作者简介】
余炳才,安徽省东至县人,池州诗联及菊园诗社会员,曾在县刊《升金湖》发表过多篇文章。用文字记录点滴,让诗韵升华自己。
【热评精选】
世人皆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多难,江风汐月,赤练情怀,访名山大川,用双脚丈量大地的齐峰秀丽,别致动人,用双眼看风光无限好的平和安泰,用心去感受经历岁月长河洗刷的造物之沧桑,给人勃勃生命永不消退的沧桑意志。作者用朴实平淡的语言记录生活,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去游览黄山,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幸福缘何?来自身心饱满充实,饱餐秀色以后也能得到些许领悟生命的真谛,更是由来不易。话人生百态,道风华如烟,珍惜眼前物,努力前行,一种人生态度翩然浮现,正所谓物竞天择,选择在于人心。作者的心态才是人生的财富,黄山的风光霁月才是万物抉择的最美的青春时光!(点评:朱永娇)
余炳才老师的《走进黄山》,以零距离的视角,拥抱着黄山的伟岸和俊俏;以置身山脉的感受,亲吻黄山的容颜和气息。
作者将细腻兼动感融为一体,带着读者领略黄山的奇异风光,欣赏黄山的挺拔劲松,还有翻滚缭绕的云涛雾海。余老师观察细致,用香笺承载着大小群峰,以笔墨丈量着海拔高度。给人以清晰的视角,神游了一番莲花峰、天都峰和光明顶。语言流畅,文风清新,描写生动,富有灵感。
还是九十年代,与同事也去过一次黄山,还在山脚下,就把头仰得高高,都说“黄山归来不看岳”,本抱着要把秀色山松,险峻奇石,各种温泉瀑布尽收眼底,感慨祖国的锦绣风光,吟诵祖国的壮丽诗篇。只是没曾想,去的人太多太多,加之我们上山的路线与常人相反,被堵在半山近四小时,到了晚上,摸索上山,经过电视剧《红楼梦》开场的那块巨石,却没能把它从上到下看清楚,其余的山峰怎么美丽,怎么俊朗,真没印象,只听见山上的风呼啸而过,山上的冷蚀人骨血。冰冷的夜晚只能每人裹一睡袋在正施工的工棚艰难度过,第二天悻悻下山,了无情趣。遗憾的旅游至今没能再次重补。今时读老师的唯美游记,黄山、青松、云海还是当初,可迎来的游客已是无数的成千上万,岁月荏苒,斗转星移,莲花峰是否又长高?天都峰是否更险峻?光明顶是否更迷人?迎客松是否更青葱?
人生都会有遗憾,就让它永远留下吧!黄山,有生之年或许不会再见了!(点评:李花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