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我的父亲》
作者:李春长(安徽阜阳)
我的父亲年逾古稀,曾经是一位普通的人民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四十余年,他于2002壬午年春季光荣退休,至今已经19个年头。
十九年,光阴辗转驰过,记录下了雪之寒,风之暖;十九年,在岁月长河里只是一念,映照出天之阔,地之远;十九年,本应该安享晚年清福的老父亲,屈指数来,可从来没有多少清闲。

认真,忠实,勤劳,爱护学生,这十字情感方针是我对父亲昔日在教育战线上孜孜以求,忘我工作的总结,我敬佩父亲为人师表的风范,因为他不像今天一些老师教书育人浅尝辄止,平时试卷作业一发了之,更不像今天一些老师投机取巧谋私利,专门盯住家长的腰包不眨眼,不放手。

我小的时候,父亲的肩膀挑担起希望,在坚定无私的父爱里,他用在学校当老师的一点微薄薪水养活我们一家六口人,当年上有年迈的奶奶需要赡养,下有懵懂的弟弟妹妹需要哺育。生活虽然有些清苦,但是过着恬淡而知足的日子,村里邻居常投来钦羡的目光。家的顶梁柱,具有责任担当,扶持与鼓励着儿孙们奋勇当先,承载着家的昨夜今天和明朝的厚爱福瑞绵延。五好门风,光荣人家,迎来送往的皆是仁善之人,忠厚的胸怀时常聆听到邻居与村民的褒奖声音。
感恩雪月暖,父亲的沉默,父亲的忠厚,都交织在我的童年,父亲时常扮演着园丁和家长的双重角色,在校园三尺讲台育学子,回家之后便拾起责任去付出。

上学读书的季节,晨霜暮雪,迎春渡夏,这时候父亲的家训写满深情,在认真执着的父爱里,我扮演着群众演员。“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这一句句至理箴言不仅是父亲像儿女释放的循循善诱精神,也是从那时候起在我童年扎下了深深传统文化地根。那个年代,父亲对我说:“字是家的门面,也是人的脸面,写好了自己受益不说,今后或许能当个书法家”,正是父亲这句嘱托和日常的熏陶,使我对中国翰墨开始产生不解之缘,那份对书法的眷恋之情也一直延续着,墨香指香人亦香。感恩春花香,父亲当年的殷殷教诲,似春雨之润泽大地。

到后来,我成年了,在庚午三月间,我有幸参军入伍,从此青春在齐鲁大地上播种,生根,开花,这时候父亲的遥望融进了牵挂,在期待瞩目的父爱里,在我十多年的军旅生涯中,书信往来是我和父亲的千里对话,东西一线,军地两方,父亲又以书信的方式,那份对子女的牵挂之情充满字里行间,浸透了一位父亲对远方孩儿的思念,一纸父爱,读着满怀欣慰,斑斑墨迹,品味报喜不报忧的言辞,思念在轻描淡写间掠过,句句嘱托,听到的独有工作和生活学习上的勉励,信笺最重,笔墨最浓,书写最多的告白是,“家中一切都好!儿切勿挂念!”感恩夏雨情,千丝万缕清香发,父爱蜜意抱胸中。

如今,我于戊子年转业地方工作,这时候父亲的关注绽放着慈爱,在炽热如夏的父爱里,一眨眼十三年过去啦,记忆犹新,宛若神游童话,年逾古稀的父亲和不惑之年的儿子有说不尽的故乡心,家常话。“地方不像部队纪律严格,相比之下社会世俗显得复杂,”于是,父亲便把昔日对少年的训导转化为今天的默默提醒:“在单位好好工作,要为家庭和个人负责,千万别给同事领导添麻烦,一定要做个踏踏实实的人。”感恩秋高洁,
丰收时节,天地舒朗,父亲的希望,儿子前行的力量!

辛丑牛年,夏至六月,无论是风雨还是奔雷,无论有炎热还是有阴云,父亲节自然挺拔于芒种的肩头,踏着这如火的彩霞走来,为夏日而放歌,为父亲祈安康!为人间送清凉!!!
~2021年06月20日茂林修竹于沙颍畔



李春长,安徽阜阳人,茂林修竹,徽风堂主人,酷爱中国诗词书画,经典诵读。曾携笔从戎十余载,做过军地电视台新闻专题采编,后转业地方,现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有作品散见于电视报刊与网络。诗观:一仄一平赋闲,一诗一画写意,一旦一夕砥砺,热爱生活之美,拿正义胸襟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