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老父亲和老母亲是同龄人,今年都已80岁了,都自幼受苦,先后经历了建国初年,五八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六零年自然灾害,七十年代兴修水利,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九十年代建设和谐社会和二十一世纪的改坚脱贫奔小康及建设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伟大的变革。与共和国同龄的她,一提到当前社会发展时,父亲老人家非常感慨,特别的高兴……特别的感慨……现在时代好,政策好,有吃有穿,家庭和爱,衣食无忧,原先人穷,没啥吃,挨了饿症,人攒粮哩。现在,社会好的再也没有这样的了……
在我的心目中和记忆中,父亲和母亲一样,都是位地地道道的农村人,有着天下所有父母的优良品质和道德情操。父亲自幼也聪明。由于爷爷去世的早,14岁时的父亲就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父亲先后去过东北黑龙江和西北戈壁滩的嘉峪关支农,后因家庭实在困难,被迫辞职回家……要不是这样,父亲和母亲一样,也至少是一个退休干部了,每当提起这事,父亲和母亲一样,都总是眼睛前一片模糊……心里一片心酸……但父母亲知道,这是家里的一种无奈,谁也不愿意作出这样的决定,也不愿意这样作、这样看……
我心中的父亲和母亲一样,一直是善良的,很少见过发过脾气,对待我们姊妹几个,一直是更多的呵护,怕吃不饱、穿不暖、怕我们受累、受苦……也一直委屈着自己、苛刻着自己……父亲和母亲用心用情抚育我们姊妹几个成人、成家立业……更为我们子女的成长,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心血、汗水……
由于父亲毕竟上过完小,所以通情达理,善解人意,能说公断直……村上和亲朋好友,有啥事都要找父亲说事,为全家和所有亲戚都操碎了心……在村上也算数一数二的。父亲有一手打算盘特常,后被聘任村会计职务。父亲也有好的文化知识,记得教我们写字、写作文、给我们讲故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仿佛就在眼前……
父亲能吃苦爱劳,为了全家十多口生计,他走南闯北、风雨无阻,啥生意都做过……啥苦都受过……从贩卖猪牛羊到贩卖花辣……;从种卖西瓜等农作物到收卖磨面机……无不存在父亲奔波的身影。而父亲长期能这样能放心的在外奔波,也依赖于慈贤的奶奶和妈妈们,更依赖于父亲的好兄弟——二叔父。二叔父识字不多,但人十分本份、老实,吃苦力很好,也能找见活,家里一年大小活主要是由二叔父承担、完成的。由于父亲和叔父、奶奶和妈妈们和睦相处,共同维护,使父亲和叔父们一起共同生活了40多年,直至弟弟结了婚,有了孩子并会跑路了才分开了家,这种情况在我们村镇上是非常少有的……
现在一切都好了,本该是我们回报父母亲,让父母亲享受清福与美好之日,谁知上天给了老父亲狠狠一棒,让父亲再没得起来……那是7年前的秋收季节的一天,父亲在收完家里3亩多玉米时,突然发现双腿浮肿并感胸闷气断……,后及时去市县医院进行了诊治,被确诊为顽固性心衰、硬皮症等疾病;至今经已七年多了,这七年多来,似乎让老父亲和母亲一样,都一下大变了……可以说一下沉默了起来……
父母亲曾经的唠叨,引起了我多少的诸多回忆……
父亲和母亲一样,都是四十年代出生的人,因为他们都有着很多很多的社会经历,特别是经受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对他们来说,人人难以忘却 。所以他们的唠叨也是难以避免的,他们用他们的唠叨来时时提示、警告、教化……我们,才使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堂堂正正、踏实本份的做人,实实在在的做事……在父亲心里,落不落好无所谓,但该操的心一定要操到……
父母的唠叨以前不觉得有多少,只是在我参加工作后越来越多了。每次回到家里,父母的“你吃了不,没有吃了,你给你收拾做或叫你妈给你赶紧做……“的唠叨不停,也许一转身,父母又再次问到。我们明明吃了才回来,你们咋不停的问,我们似乎很厌烦父母的这些问话,一个个眼神、一句句加重话怼他们一下,往往使得父母们无语……本来说借周未或放假多在家里、父母刚多呆一会儿,谁知父母们怕我们不好好上班或上班迟了,就早早起来给我们做饭,早早去菜地里摘辣子、折黄瓜、挖葱、拔萝卜、割韮菜……怎么一大堆,还不算其它吃的,如蒸的馍、前几天秤猪肉烂的臊子……这些都得提,否则父母就会生气到极点,甚至拉哭声。尽管说我们啥都有,父母还是执意不行。有时候我们嫌拿的东西太多,就悄悄背过父母拿点应付一下,谁知怎么也蛮不过父母,他们知道或发现了,便会提着剩下的东西追赶到我们坐的班车上,要是没赶上我们走了,便会在电话里或下次回来了,美美的训诉我们一顿。有时候我们回家看到父母把不该收拾的东西收拾下了,便会毫不犹豫的扔在垃圾桶里,谁知我们前面扔,父母们后面又从桶里捡出来,放在了另外一个地方了,常常惹得父母后面就是不时的唠叨加气愤呢!
父母们怕我们上班迟了,从回来一开始就问,直到走,一直为我们上班时间操心着,一直催问着我们啥时候走。在我当一般职工时,父母一直让我提前下去上班,说咱们不要因为上班迟了让院长说咱啥什么了。后来我当上院长了,父母的唠叨仍然没变,似乎更多了,“你快赶紧下单位去,看单位有事了或有人找你开了,你没在,有人说咱开了……”我们到外面出差,从没走到已回来了,父母的唠叨仍然不断,总在说“来回一定要操心、要吃好、住好……不重要的事你就别出去了……”
父母的唠叨以前不觉得有多少,只是在我参加工作后越来越多了。每次回到家里,父母的“你吃了不,没有吃了,你给你收拾做或叫你妈给你赶紧做……“的唠叨不停,也许一转身,父母又再次问到。我们明明吃了才回来,你们咋不停的问,我们似乎很厌烦父母的这些问话,一个个眼神、一句句加重话怼他们一下,往往使得父母们无语……本来说借周未或放假多在家里、父母刚多呆一会儿,谁知父母们怕我们不好好上班或上班迟了,就早早起来给我们做饭,早早去菜地里摘辣子、折黄瓜、挖葱、拔萝卜、割韮菜……怎么一大堆,还不算其它吃的,如蒸的馍、前几天秤猪肉烂的臊子……这些都得提,否则父母就会生气到极点,甚至拉哭声。尽管说我们啥都有,父母还是执意不行。有时候我们嫌拿的东西太多,就悄悄背过父母拿点应付一下,谁知怎么也蛮不过父母,他们知道或发现了,便会提着剩下的东西追赶到我们坐的班车上,要是没赶上我们走了,便会在电话里或下次回来了,美美的训诉我们一顿。有时候我们回家看到父母把不该收拾的东西收拾下了,便会毫不犹豫的扔在垃圾桶里,谁知我们前面扔,父母们后面又从桶里捡出来,放在了另外一个地方了,常常惹得父母后面就是不时的唠叨加气愤呢!
父母们怕我们上班迟了,从回来一开始就问,直到走,一直为我们上班时间操心着,一直催问着我们啥时候走。在我当一般职工时,父母一直让我提前下去上班,说咱们不要因为上班迟了让院长说咱啥什么了。后来我当上院长了,父母的唠叨仍然没变,似乎更多了,“你快赶紧下单位去,看单位有事了或有人找你开了,你没在,有人说咱开了……”我们到外面出差,从没走到已回来了,父母的唠叨仍然不断,总在说“来回一定要操心、要吃好、住好……不重要的事你就别出去了……”
父亲常常挂在嘴边的唠叨话就是:“锁,咱们人老几辈子虽然没有出过出门的,捉公家那事的,但做人做事都在人前头,现在还好,你和你三大还给咱们争上气了,哈好也都算出去了,捉上公家事了,你三大都快退休了(其实在2018年10月份已正式退休了)。你这年龄干到这个份上,知道你也是很不容易的,但在任何时候,自己都要头脑清楚,千万不敢胡来,也不能胡来,不敢做啥出格的事了。钱要看淡,情要看重,始终要有做人的底线。咱们怎么都不敢丟人也丢不起人,也不敢叫人骂咱们,骂咱们几辈子,咱们几辈子就抬不起头了,那就人丢大了,我和你妈就无法再活下去了,你要一争气……”
父母的唠叨对我们子女来说是一种爱、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教育传承、一副名副其实的安慰剂、教化剂……以前我不觉得,现在自己身为父母,有着亲身的体会,使我深深的明白:人们都是在父母的唠叨中长大的成人的!
在我记忆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两件事:一件是父亲常常推着个自行车,自行车上梁上架着个坐架,坐架上常常坐着个虎头虎脑的小娃娃,一手抓着车把,一手举起,头转向父亲,好像刚父亲要什么......也许这情景出现在外甥园园小时候、表弟季季小时候、岁外甥超超小时候,再到女儿怡怡小时候、儿子文文小时候......如今他们几个都已长大成人、有的已成家立业并生有子女了,但他们小时候的成长总离不开父亲的推车身影......;另一件就是父亲自行车后捆扎的铺盖,从三叔父兰州上学到我上大学,从外甥上学到女儿上高中,也始终没有离开父亲的捆绑铺盖身影......
如今父母已八十岁了,也许因为年龄和有病的原因,父母的唠叨似乎一下少多了……少多了……过去的节俭是否正迎合了现在倡导上的节约,尤其是和奶奶们,吃了什么饭的碗,都要用舌头舔的干干净净的,挑过饭菜的筷子也要顺口哷哷的情景仍记忆犹新,而却只有最多的唠叨就是“你吃了不,撇了太可惜了,一点也不要浪费了”。……此时此刻我感受到一种伤感,父母们已经顾及不到那么多了……此时此刻,我感到格外的孤独与寂寞……真是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之爱永恒!山水共存,有声有色,幸福无比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