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归花不落 风静月长明
——谈谈著名书法家蒋思昉先生的书法艺术
文|余一(深圳)
2021年10月18日,蒋思昉先生接受宿迁市电视台专访

当手捧着这几本蒋思昉先生送我的由华夏文艺出版社印制的字帖《蒋思昉书<岳阳楼记>》、《爱莲说》以及册页《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碑刻精品《文天祥正气歌》,我不得不为这位南京著名书法家蒋思昉先生立足传统、变化颜柳、转益多师、成自家面目的书法风格而感动,更有其孜孜矻矻、谨严慎思、从不懈怠、矢志不渝地追求他书法梦想及书法事业的精神而鼓舞。与蒋思昉先生的这次会面,也是我等待好久的相逢,蒋老师本身就是一个有故事、有磨砺、有魅力的一位长者,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将我亲身感受到的著名书法家蒋思昉人格魅力及其书法艺术特色,谈点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期与各位书道中人交流学习。


(与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祝嘉先生在一起)
1、 立足传统 师出有门
熟悉蒋思昉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来自江苏泗阳仓集蒋氏,他们祖上也曾出过许多读书人,过着耕读世家的乡村生活。
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久。蒋思昉先生生于1944年,六岁时跟随伯父蒋太金先生读私塾,就是在这儿启蒙了他的书法梦想。孩子们天性好玩的,但蒋思昉从小好静、听话、做事极度认真细致。伯父是个饱读诗书、又写得一手好“柳体书法”的农村老学究,被方圆百里的人们誉为“仓集蒋大先生”。
一入私塾,就要认字、学书,从基本的握笔到一些简单字的笔画,蒋太金先生有板有眼地教这些小孩,从“永”字八法入手,“指聚则掌实,指实则掌自然虚”的掌虚指实的握笔之法。从这些基本要领开始,唯小思昉下笔有力、练字丝毫不马虎,蒋先生看到思昉是个可造之才,于是更严要求,先生交待的每日写字100个大字,从描红到临摹,从对临到背临,几十个小孩中,只有小思昉一人天天坚持,雷打不动摇,得到老师的褒奖与圈点,这也源于他的敏悟与聪颖、品格坚毅、对书法、读书的喜爱。
当时条件差,穷人家读书,一张毛边纸先用铅笔写小字,练习各个字的骨架,然后用毛笔练习写小字、将当天读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文字一一抄出,最后这张纸,用来写毛笔大字,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蒋思昉打下了很不错的颜柳楷体基础。
练习颜体是初学书法的不二法门,柳体又源自颜体的。它讲究中锋运笔、篆籀笔意,字体架构也宽博疏朗,对于初习者今后的书法字体演变与取舍,有百益而无一害。正如晚清重臣曾国藩所说的:颜体好比诗中老杜,学之尽得书之三昧。
从颜柳入手,蒋思昉得到许多书法老师的指点,后来村里有了小学,方志国老师也是个书法名家,跟随方老师学习一段时间后,中学时期的仲继彩老师等,1990年夏在苏州拜著名书法理论家、教育家祝嘉老教授和被誉为"苏州隶王"的吴进贤老先生为师,执入室弟子礼,其间颇多曲折与故事,从此蒋思昉书艺大进。
从传统中来,还需要付出艰辛的临帖与手头工夫。“拳要打、字要写”一日不练,则手生,“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在蒋思昉家逼着看到其读小学、中学时期的作业本,那上面的手写体犹如印刷体,代数、几何的作业本,专心致志一丝不苟,他的俄语练习本,也是一样,与出版的俄文简直可以乱真。人,老实、本分;品,忠厚、懿毅;事,谨严、认真;所以观先生书法如睹其人,字品如人品。这次蒋老师找出其40年前临写的一张柳公权的《万古皇英曲》书作给我欣赏,虽然其纸张早已泛黄,但上面的字迹笔画、墨色技法,纤毫之间可以看出蒋思昉当年下苦功的痕迹。

2、 变化颜柳 自成面目
蒋思昉先生的书法是传统一路的书法,在当今流派异彩纷呈的书法大潮中,以自己独有的面貌,几十年屹立不倒,得到社会各阶层的认可与欣赏,这是有他自身特色的。
首先,他的字体从结构到用笔都源自颜柳,尤其是柳公权的《玄秘塔》《归林寺碑》《万古皇英曲》等,“颜筋柳骨”颜体书法丰满端正,柳书笔画清晰骨感,陆游曾评颜书道“我评此画如奇书, 颜筋柳骨追欧虞 ”,加上用笔中的“篆籀气”,笔笔中锋,让字傲然挺立,使人一看到就有一种豪迈、大气,饱满、丰腴的质感;字字珠玑、圆润凝重,改变了我们印象中颜体肥硕,柳体骨感的面貌,但又觉得其笔笔有出处,画画有来历,这就是蒋思昉书法自己的摸样,辨识度极高。
颜柳的传承脉络,对于这点,连宋代米芾也不得不承认的,《海岳名言》中说:“书至隶兴,大篆古法大坏矣。篆籀各随字形大小,故知百物之状,活动圆备,各各自足。隶乃始有展促之势,而三代法亡矣。”捋顺了这点就知蒋思昉书法的路子正道,又别开自家生面。
下面,我从书法的用笔、结字、行气、布局、章法以及字与字之间的气息等多个角度来解读蒋思昉书法的内在特色与一些与众不同的风格:

(1) 用笔遒劲:
用笔就是用锋,古人谈用笔,常常用“锥画沙、屋漏痕、折钗股、印印泥”,主要是写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中锋用笔;观蒋思昉先生的书法,用笔凝练,笔笔中锋,不会觉得其字体的线条是漂浮于纸上,而是渗入纸背的。他的字,起笔一般都藏锋入笔,尤其是点、竖,形成篆籀的厚重,如“江苏饭店”、“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的题匾。
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书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独特的意境,表达作者此时此刻独特的情怀的造型艺术。
我亲身观摩过蒋老师写榜书与其他行书作品,他均能做到意在笔先、胸有成竹,再看准纸张与落墨的恰当位置,“笔头着纸之前,先于空中摇曳取势”,接着,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笔,如苍鹰捕食,达到清代书法家朱和羹所说:“能如秋鹰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用笔不做作,自然舒畅,如鱼得水,舒展自如,爽利而有古拙之味。蒋思昉作书之时,看起来很轻松似的,其实与他六十多年手不离笔,千锤百炼的锻造有关。这可以从其作品《爱莲说》《诫子书》《报任安书》《沁园春·雪》等,体会他的用笔之精到。
笔笔送到位,捺要捺到底,撇要撇出锋,“字须笔笔送到,到笔锋收处,笔仍挺直方能送到。”这是他伯父教他练字时的谆谆教诲。

(2) 结字多变:
对于书法中字体的选择,各体有各体的方法,赵孟頫说过:“结字因时而变,用笔千古不易。”也就是说,每个朝代有各自的潮流,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面貌,可以说,完全在字的结构,结字,“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明人尚态”“清人尚朴”,但在今天,我们书院派有他的一套书法体系,民间书法有民间的一套做法,而江湖书法也有江湖的路子。蒋思昉的书法自然有其独具个人特色的魅力,我通观其代表作《爱莲说》《岳阳楼记》等,归纳如下:
他的行楷书法,单个字体有上下紧缩、中间外拓、其书法中的许多笔画保留下来颜体的饱满,横折、竖钩,均有此意;憨厚与润泽,敦睦与秀雅,是他每一字的总体感觉,独立的字,又形成以中轴线和字中平分线的对称,比如“年”“春”“會”“空”“樂”等字,独体字更加明显,多重结构的字,在某些局部也成这一态势,这种字像一枚枚竖立着的“橄榄果”,我曾经想命名蒋老师的字体为“橄榄体”(或蒋橄体),不知其他朋友与蒋老师对此认同否?
再则,结字要有势,“字势”是一个人书法风神的体现,有字势,则精神立显。蒋思昉写榜书大字书法时的那个势,从他紧闭的嘴唇、轻缓急徐的转折、眉目舒展与收笔时的释然,将书法的韵味与字势,沉稳、舒张,沉着、应变,做到无垂不缩,欲往仍留,一一完美呈现。
结字先结势,“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式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这是东汉蔡邕《九势》里的话。“作大字要如小字,作小字要如大字。”盖谓大字则欲如小书之样曲折,小字则欲具大字之体格气势也。写行书如走,写楷书如立,说的都是字势;除此,结字还在于字之笔画间的组合与避让,穿插与呼应,笔意间的连带与断联,这都富有辩证关系与阴阳关系;与此同时,结字与用笔要结合起来,干枯浓淡、渴湿照应、飞白映带、对比统一,均要用统一与和谐来处理,一幅作品的成功,是多方面的融合,我们不能孤立看待某一个方面。
(3)行气充盈:
古人云:“积点以成字,积字以成篇。”在一幅作品中,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是生机连属,相互顾盼的。状如算子的堆砌,上下、左右、开头、结尾,都是有紧密配合的,这就是说,好的书法家,是一个善于排布与处理好书行间的关系的人。
正楷的行气现在打好格子(暗格)写,也应当在单个字之间的处理有变化,当一幅行草书放在眼前时,行气就更能体现出来。比如《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文赋》之类的名作,行气是随着作者情感的波动而有变化的,这就是名作感动人的地方。
蒋思昉的书法,以行楷为主,其多字的大幅作品,在行气的排布上,纵横皆有列,排布均匀、紧凑、谐调,看了让人舒服,如《李白春夜宴桃李诗序》《赤壁赋》《春江花月夜》、《蜀道难》等,他有的书法条幅,在行气上打破这种平衡的格局,一句诗句分段、宕开几个字,形成错落,在他的小品扇面、团扇书法对联中可以看到。如“室有余香、家无长物”对联,郑板桥的《咬定青山不放松》诗轴;而勒碑上石的长篇巨制书法《正气歌》,有纵无列的行气,自上向下一以贯之,将文天祥的那种傲然天地之间,沛乎沧溟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字字厚重、句句顿挫,古道情怀、浩然正气杂然其间。
(4)气息流转:
春归花不落,风静月长明。这是我对蒋思昉书法的整体感觉,其书法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静穆而致远、雍容而秀丽的风姿,宛如一袭温煦的春风拂你心田,又似一轮明月照亮你暗夜的追寻。这一风格的形成与蒋思昉先生清心寡欲,墨生华彩,坦诚而潜心学问,憨厚而钟情笔墨,恬淡虚境、直率大方的品性有关。
书法的气息,就是书家自己精气神的写照。古朴浑厚的字体,配上潇散温雅的用笔,走进蒋思昉先生的书法世界,就像走进一种明月虚怀、春意盎然,杂花生树、生机无限的艺术境界。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多年来的临池挥翰,让蒋思昉的书法日臻完美,能够做到意到笔随,不设成心,无垂不缩,欲往仍留,挥洒自如,鱼水尽欢;书虽小道,亦须静定,如果心粗气浮,则百事无成,书法已经刻进他生命的骨髓。从青少年时代到参加工作,从乡村生活走进都市洪流,蒋思昉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在诠释人生如书、人生如字,生命的乐章不也如这书法的顺锋、逆锋,曲折、顿挫吗?
“成形结字,得形体不如得笔法,得笔法不如得气象。”是的,要写出自己胸臆中的那股豪气与志气,写出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力量。
如今,在他家乡宿迁洋河有一座“蒋思昉书画艺术馆”即将诞生,那将是文人墨客雅聚与书画艺术交流平台,各种款式、各种风格、各类字体、各类章法的作品,将在此展示给世人,作品的样式多样如册页、对联、中堂、小品,扇面、斗方、镜框、卷轴等,大有用武之地。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画虾专家张锦炎先生致辞)
3、 艺道酬精 成就非凡
1991年7月6日《扬子晚报》第三版报道“书法家蒋思昉书写对联及大量书法作品”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南京图片社、浙江美术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发行其书写的对联700多万份、唐诗四条屏60多万套,在全国出现销售一空的喜人局面。可见,蒋思昉先生的书法是得到广大老百姓喜爱与专家认可的。
就在他参加多次书法大赛,载誉归来的时候,蒋思昉先生更加意识道自己书法的薄弱与不足,他要精益求精、寻访名师与著名学者,在苏州崔锅堂先生的引荐下,拜著名书法理论大家祝嘉先生为师,在书法理论及用笔上,得到其悉心点拨,书法的“全身力到理论”,怎样用笔,怎样增强笔画线条的力量感,怎样系统的临碑、临帖,从唐楷上溯到魏晋碑版、二王帖学,小字用腕力,易得苍劲,将其《书法三要》中的执笔、运笔、临碑技巧一一传授与蒋思昉;写字要和历史上的书家争胜,做到法度严谨可观,苍劲有力道、点画有情趣。勤于临写,要提高则必须有高贵的道德品质和高深的学术修养。“汝果欲学书,功夫在书外。”真正的书家是博学强识,“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国历史上,大英雄、大学者未有不善书的,多读书,是最主要的学习,祝先生更强调字外功夫的作用。
转益多师为吾师。“学一家书,知其好不知其恶,学诸家书,好恶了然矣。”,后来又在友人的帮助推荐下,拜苏州隶书大家吴进贤先生为师,学习隶书,明白了“隶变”的技巧与方法。
拜师求艺的过程中,他行万里路,考察苏州园林的对联书法、转辗镇江观摩《瘗鹤铭》、到曲阜观摩碑林书法,到西安,造访西安碑林,登泰山感受《纪泰山铭》与經石峪的摩崖石刻《金刚经》;多次到黄山、皖南古镇、秦皇岛、山海关等地,寻访书法名碑名帖,将它作为锤炼自己艺术的“双楫”。
除此之外,蒋思昉积极参与中日韩三国之间的“实力派书画艺术家”交流活动,1994年、1996年两次参加“第55回、第58回”中日国际文化交流,其作品获奖并两次前往东京都美术馆参观考察,进行书法学习与交流访问;2015年3月又与书画界友人前往法国卢浮宫、意大利、俄罗斯等实地考察当地的造型艺术,这些活动对提升蒋思昉的艺术眼界及书法形式很有帮助。
蒋思昉先生不单是书法艺术的实践者,也是书法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更是书画艺术的组织者。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蒋思昉先生在泗阳老家的中学,设立音美艺术班,给广大中学生传授他的书法艺术,如今,他的许多学生传承其艺术,其中最知名的是张亮任主编的《世界书画报》,在世界各地宣传中国书法绘画艺术。
蒋思昉先生培养出来的书法类艺术人才还有:
李朝将(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王昌和(吉林大学教授),
杨欢庆、蒋守军、梁振宇、倪前程、王路、李军、张亮、李前尧、薛胜林、刘为东、张爱民、王金华、胡晓林等弟子。
这些卓有成就的弟子都在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普及,做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也是蒋思昉先生在泗阳、宿迁、南京,乃至全国受到业内人士尊敬和爱戴的原因,德艺双馨、追求卓越,也不断激励蒋思昉先生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艺术当担!
“金陵四方诗书画艺术院”作为一个南京艺术团体,团聚海内外的艺术名家,在我国五六个风景名胜区设立“创作基地”,定期举办诗书画艺术展览与书画拍卖活动,已经是“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我们说,一事能成便少年,一事成名便英雄。经过几十载风雨的磨砺与艰辛的追求,蒋思昉的书法得到许多书坛耆宿与书法名家的赞赏与点评:
著名书学理论家、书法家祝嘉先生说他,精研书道,独创新风。
著名书法家武中奇说:蒋思昉的书法路子正,有前途。
著名教育家、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说:蒋思昉的书法功力深厚。
著名山水画家吴雨苍说,胸中学养,指上功夫。
“扬州第九怪”著名火花收藏专家季之光先生题词:書界大手笔,当代大名家。
著名书法家全国第四届书展冠军戚庆隆先生题词:入妙通灵。
艺术评论家吴秀之说:妙笔生奇气,墨韵留余香,并撰文长篇评论其书法特点。
著名军旅画家、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锦炎说:功底扎实、品位高尚、擘窠大字金陵一绝。
著名学者、诗人王前玉写诗赞道:大笔如椽誉中外,龙飞凤舞靓天台;出神入化墨喷馨,少曦一字值千金(少曦是蒋思昉的号)。
1989年以来,他书写的《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字帖》、书法作品《沁园春·雪》被毛主席纪念堂收藏,出版多种书法精品集,单个作品选如《正气歌》《赤壁赋》《爱莲说》,榜书大作“夀”“龍”“虎”“福”为许多名人雅士、将军、社会名流收藏。
1998年徐州淮海烈士碑林将蒋思昉的一幅《文天祥正气歌》全文刊石勒碑,整个碑体用石达75吨重,高9.8米,底宽2米,碑厚1.9米,蔚为壮观。
定其心,戒其燥、明其慧、证心源、妙其悟,何事不可为?况乎一书法哉! 善书者而多寿,蒋老师今年喜寿,望之于米,而期于茶,相信在艺术的险峰上,蒋思昉先生将取得更加炫丽的辉煌。
………………………………
附:蒋思昉书法精品





===================
【蒋思昉·简介】

蒋思昉,字旭初,号少曦,1944 年生于江苏泗阳,现定居南京。大学文化,当代中国实力派书法家,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扬子书画学院教授、金陵四方诗书画院院长。
代表作品:《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楷书帖》、《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楷书帖》两本字帖,供全国中、小学生们临摹、学习。后来,出版了《思昉书画》、《正气歌》、《蒋思昉书赤壁赋》、《蒋思昉书法》、《蒋思昉书爱莲说》等。
多次举办书法展,被誉为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当代书画领军人物,国庆50 周年被文化部评为“共和国书画名家”;其作品被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纪念馆、陈毅纪念馆、国家博物馆等权威机构收藏,其书法被淮海烈士碑林及咸阳、云南、徐州等处勒石成碑文。
近年来,蒋思昉先生与时俱进,继续创新,超越自我,在吸收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又融汇了时代气韵,使“蒋体”日臻完美,走向成熟,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扬。2010 年广州亚运会,其作品成为馈赠外宾的礼品;2013 年被联合国授予“爱心公益事业书画家”荣誉称号;2015 年春,作为中国最著名的书画家,应邀赴意大利作学术交流,作品在佛罗伦萨国家博物馆展出并获金星奖。同年6 月,作品进京展览,获业界同仁一致好评。
************
【作者·简介】

(作者与蒋思昉先生在一起)
余一,原名金繁荣,1972年生于江西余江,字简瀛,斋号有:不二斋、拾乐园;
本人自幼酷爱书画篆刻,现为一道诗兿社总社长、总主编、总策划、深圳诗词学会、岭南诗社、上海诗词学会副主席兼评论专家委委员、东方诗人诗社策划及评论员、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深圳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鹰潭市书协会员,中华华夏诗词协会理事,鹰潭诗社会员、余江诗社理事等;多次在国家级、省市级书法篆刻大赛获奖,诗作入选多种报刊、杂志、诗集并开专栏;著有《鹤斋钝吟99版》、《余一小语》、《知向何方》、《余一启示录》、长篇小说《虹蚀》、散文集等数种,诗作达5500余首,出版达八十万字左右;编辑网文、博文达850万字;
2020年6月,与上海黄汉江先生执行主编世界最大的单部诗集《上海滩诗叶》荣获“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授予的证书及称号,有书法作品被省部、市区领导及英国、日本、韩国、美、匈牙利、德、荷兰、澳洲等国际友人收购、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