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云广
诵读:东山老兵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时下,我已记不清这话的出处,更记不清这富有诗意、富有哲理的话出自哪位哲人之口。只是每每想起,便有一种难以名状的苦与痛。
细细想来,这人呀!其实很怪。儿时,人人都会时时缠着爹娘,哪怕松开牵着的手,我们都会不情愿,因为只有爹娘牵着我们的手,心里才有安全感。长大了,尤其到了叛逆的年龄,大部分人又会渴望着离开家,远离爹娘的“羁绊”;诗与远方似乎那么美、那么甜。看看那些他乡打工也或是异地定居的儿女,大多只有过年、过节才可以有被传统礼仪、习俗驱使下的电话问候,或与父母短暂的团圆。回到老家、回到父母身边,说是自己高兴,其实最激动的莫过于父母,屋里屋外、忙前忙后的常常是父母,儿女们享受的往往是无需设防的关怀,以及妈妈做的美食,爸爸早已备下的美酒一坛。父母都是过来人,他们知道,“在家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他们知道“鞭长莫及”,也知道这个世界变化快,自己已经没有更多能力可以帮助儿女。所以,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默默的支持孩子,尽一切努力不给孩子添麻烦。

还记得,妈妈去世的第二年,我驱车回家去看望老父亲。下了车,急匆匆地跑去推开家门,依然习惯性地高声喊了一句:妈!话音未落,人便愣住了,呆呆站在门洞里,双手掩面而泣,良久才慢慢缓过神来。还好,当时家里只有老爹一人在屋里,院子大,他耳朵又聋,所以也没听见。如果当时有人见到、听到,我这个小老头儿,真不知该有多不好意思。
几年前,父母相继过世。虽说他们都活到了九十多岁,实属高寿之人。我在爹娘、姊妹和乡邻的眼里,也是被称作孝子的人。可我自己心里清楚,在外打拼多年,也算小有成绩,一辈子没给爹妈丢过脸,更没和爹妈犯过嘴,零花钱也没缺过爹妈的。但我却没能时时陪伴他们。每次回家,美其名曰是为看老人,可到头来总是被当作客人一般的照顾。子欲孝而亲不在,这事儿足可以令我终生惭愧。
而今,我们这一代都早已成了爹娘辈,不少人早己做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在父母那里,我们也继承下来了关心、爱护后代的习惯,也切身体会到了,当初我们父母的心境与不易。
人们常说:“容当后报”。我想告诉大家,这话对于尽孝来讲,只是一个借口、一句空谈,“子欲孝而亲不待”才是事实。父母将一天一天的老去,况且世事无常,尽孝更不是一锤子的买 卖,而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尽孝其实也很是简单,因为,父母对儿女在物质上的要求并不高,他们更看重的则是儿女有出息、能自立、多陪伴、少叛逆。人们常说,孝顺、孝顺,孝首先叫要顺 ,顺者方能孝。乞丐尚且不吃嗟来之食,更何况我们的父母呐!
今天,我愿意以一个过来人的体会、感悟,告诉大家:尽孝没有后补,只有当下。

作者简介:白云广,1963年生, 从军23年,上校军衔,正团职自主择业干部。任连长期间随部参加了对越老山作战。本人所带领连队先后立集体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个人多次立功受奖,诗词、散文爱好者,现为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

诵读者简介:东山老兵(王双林)执戈从军卫国、为民三十载,解甲回归余热未减,为企业发展效力。闲暇时喜欢文体,热爱朗诵,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现为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石家庄分会专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