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租住的地方,离Skytrain很近,站在小院里,能听见那呼啸而过的声音。这个Skytrain,温哥华的华人称其为“天车”,也有译作“空中列车”“轻轨”的。“天”和“空中”都是升高之意,并非真的让列车行驶在天上或空中,不过是一连串的水泥墩子撑起一段段长桥,让列车飞驰在桥面上罢了。当然,不都是在桥面上行驶,也有在地面上,甚至地面之下行驶的路段,至少温哥华的天车是这样。
温哥华的天车往来频繁,平时五六分钟一辆,上下班的高峰期三四分种一辆,夜半时分大约十几分种一辆。车厢有四列一组的,每列开两个门;有三列、两列一组的,每列开三个门。车身通体为乳白色,点缀少量的深蓝色和橘黄色的弧形块条。车进站后广播里会有女声报站名,开动时也会有女声报去的方向。一般情况下都有空位,甚至多有空位,需要站立的情况多出现于高峰期或商场大站。至于速度,那就相当快了,我们住的地方距Downtown(市中心)有七八站路,大约半个小时就到了。
天车属无人驾驶,也没有售票员。每个车站的入口处设有售票机,你把硬币投进去,按相应的几个键,就会有纸票打出来,该找的钱也会吐给你。成人票每张两块多,儿童票便宜一点。票面上打有使用该票的有效时间,一般是一个半小时,此时间段之内,用一张票可以坐来回;也可以出了天车,再去坐公交车、渡轮,或从公交车、渡轮上下来,用其票坐天车。天车上很少查票,所以买票不买票,全凭自觉。据说若查到无票者,会盘问你的姓名地址等等,若干天之后,会有一张罚款单寄到你的名下。
像流动的画廊,天车上黑白黄灰,什么肤色的人都有;高矮胖瘦,什么体型的人都有;英、法、华、印、韩、日,说什么话的人都有。看到过黑人壮汉,带着一个面庞白晰、眼珠发蓝的小孩,那小孩叫壮汉“daddy”(爸爸);也看到过长相无可挑剔的金发靓女,与短发厚唇的黑人小伙勾肩搭背,亲热得不得了的场面。因华人人数已接近温市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在天车上,经常能看到、听到老头老太啯啯嘎嘎地说着粤语;也能看到、听到带着书包的留学生们,用纯正的普通话说着他们学校的事情。即使不懂英语,用汉语问个路呀什么的,也不是难事。
乘天车浏览风景是美好的享受。我曾手持月票,将温哥华现有的两条线路坐到头又转回来。看茂盛的森林与青翠的草坪相映衬,看漂亮的楼群与蜿蜒的河流相依挽,看白翅的海鸥在湛蓝的天空飞高旋低,看成群的乌鸦披着霞光凌空而过。这些景色不坐天车也能看到,但坐在飞速前行的车上是不同的感觉:那画面是流动不居的、瞬间切换的。有一次在乌云滚滚时我上了天车,且有意坐在车前顶头的,只能坐一个人的位置。天车在电闪雷鸣中呼啸前行,大雨哗然而落,啪啪啪,碗大的水花在眼前的玻璃上迭次开放,雨线斜斜成排,如帘卷如幕垂,那铁轨便时隐时现,若有若无了……
车站码头,交通输纽,上上下下,接来送走,啥人都有,啥事都有。在全世界任何国家任何地方,车站附近大概都要“乱”一点。在温哥华和人交往,一问及我们租屋所在的街区,常有这样的反应:“啊,那个地方呀,靠近天车站,发生过砍人抢劫的事,不安全呀!”据说,此地曾发生过歹徒尾随下车回家的妇女,用斧头从背后砍倒,抢了钱财一跑了之的事情。我曾就此事询问房东,房东淡然一笑,说:“猴年马月的事啦。”附近有广东人建住宅,我和主人聊了起来,问其为何将房址选在这儿,答曰:“这里离天车站近啊。我已退休,喜欢到Downtown找熟人打麻将,住在这儿,来去方便啦。”再问:“听说这一带不怎么安全啊?”再答:“你是说砍人抢钱的事吧,多少年就发生了那么一起;再说啦,坏人哪个地方没有啊。”
抢劫伤人的事未见再发生——起码在我们居住的那段时间内没有发生,其他事情倒也不少。有一天早上,我到天车站外的报箱里取免费的报纸,发现耸立在那儿的投币电话被人砸了,烂的正是存硬币的那一面,显然是以取币为目的。当然,第二天去就见又装上了新的。还有一天,我带着孩子在附近的草坪上玩,见一个白人小伙子背着个包儿从天车站出来,大步流星地走向网球场后面的一棵树下,坐下来,急不可耐地从包里取出一片纸,手抖抖地在上面倒了些什么,然后用打火机点着,贪婪地送到嘴边。——他应该是在吸毒吧,我想。还有一次,在天车站附近的公园里碰到一位认识的华人,她一见我就说:“你还不知道吧?昨晚7点多,有人跳轨自杀,天车站关闭了一个多小时呢!”我仔细地观察过,天车道全线都以高高的铁丝网封闭,只有车站平台可以接触到铁轨。寻短见者也只有从站台上跳下去才能达到目的——那场面一定是快捷惨烈、惊心动魄的。

任何社会,都有积极向上的一面,也有消极向下的一面。现代化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却还是不能很好地解决人性的、精神方面的问题。人类在这方面下的功夫还远远没有到家——天车和天车站附近发生的事情说明了这一点。
(原载《环球华报》2008年4月9日)
庞进 龙凤文化研究专家、作家、龙凤国际联合会主席、中华龙文化协会名誉主席、中华龙凤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西安中华龙凤文化研究院院长、西安日报社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协理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特约研究员,中华龙凤文化网(www.loongfeng.org)主编,加拿大西安大略出版社副总编辑。1979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化研究,至今已发表各类作品逾千万字,出版《创造论》《中国龙文化》《中国凤文化》《中国祥瑞》《灵树婆娑》《龙情凤韵》等著作三十多种,获首届中国冰心散文奖、首届陕西民间文艺山花奖、全球华文母爱主题散文大赛奖、西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八十多次。有“龙文化当代十杰(首席)”之誉。微信号: pang_j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