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神韵之风工作室
〈祗有真情永在〉
—— 兼論詩人和權的悲天憫人
/蘇榮超
(一)
詩人和權寫詩凡六十載,著作等身,出版詩集詩論共廿一本,其風格除了保持一貫的簡約凝鍊外,也于人餘韻無窮,含蓄內歛之感。更重要的是詩人始終懷抱一顆慈悲為懷,悲天憫人之心,關懷人間疾苦和刻骨的痛不時縈繞詩人胸中。以下將列舉數詩以証之。
首先讓我們看第一輯〈花架下,燈影裡〉之〈黑咖啡之一〉
再黑/也黑不過長夜//再苦/又怎能比生活苦//一杯在手/你品嚐的是疫下眾生/的/悵愁
眾所周知,從一九年底,新冠肺炎即肆虐全球,至截稿日止,已超過三百萬人死亡(二零二一年四月)。際此時刻,詩人衹能將心中鬱悶化為文字。再苦,能比生活苦嗎?詩句的第二三行詩人即以關懷衆生的情懷提出疑問,黑咖啡能比生活苦嗎?一杯在手,詩人品嚐的不是香醇的咖啡,卻是眾生的惆悵、悲苦。字裡行間我們清晰見到詩人的一顆憐憫之心。
請再讀同一輯中的〈黑咖啡之二〉
在一杯香醇的咖啡中/看人生/苦,是必須的//不苦/也就對不起味覺/枉費造化巧妙的安排了。
同樣寫黑咖啡,卻是以另一角度來剖析,詩人筆鋒一轉說,看人生,苦是必須的。這裡正符合佛家的眾生皆苦、有情皆孽的大乘佛理。接下來詩人又說,不苦,就對不起味覺和造化巧妙的安排了。將一個眾人皆知卻又不願承認的事實呈現出來。誰説不是呢?這邊造化的安排,暗含佛家的劫難,天道的運轉皆有定數之意。
事實上,在詩人眾多的疫情詩中,皆呈現出這一種關懷衆生的慈悲主題。
如〈悵愁十二行〉中,夜空那顆碩大的眼淚/是否忍得住不掉下來。
〈地區封鎖〉封鎖得了/變種病毒/又何嘗能夠封鎖/憐憫/和愛。
〈疫下歲月〉說著說著/怎麼臉上竟掛著兩行清淚?
〈落日的心情〉落日心中牽掛的/是饑饉/比新冠的蔓延更快。等等數詩,均可看出詩人的一顆慈悲心和憐憫心,大家不妨用心品讀以印證筆者所言非虛。
古人云,詩是情感憂傷的產物。人類的感情由於受到生活和本能慾望影響,負面情緒則更容易引發我們的傾訴和表達。這邊的憂傷我們無妨理解為憐憫或惻隱之心。而詩人和權在此本詩集中所寫的無數感人至深的疫情詩即為〈憂傷〉二字寫下最佳的註腳。
詩人和權擅長寫情,舉凡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人與物之間的感情(一花一木,一事一物)皆為情之所繫,而這種感情正是現代詩壇,包括兩岸三地最最缺乏的一種詩的元素。縱觀當今的所謂現代詩,為了創新為了技巧,我們幾乎讀不到一首發自內心充滿感情的好詩,這也是為何詩人和權的小詩能夠一直令人驚豔,甚或眼前一亮的原因。
讓我們再讀下面這首充滿真情的小詩〈母愛〉
煙囪//每天在蔚藍的/天空/寫詩//而車子比詩人還多//寫得更加勤奮/落日沒有憂傷/因為污染讓它看起來//更加/紅艷艶/只有日本魚村/那個患有先天性俁病/嬰兒/靜靜的/躺在母親的懷裡/用他的軀體/連同母親慈愛的眼光/靜靜的向全人類/控訴
這是一首關於環境污染並對人類提出控訴的詩,在這邊有必要先說明一下。所謂先天性水俁病是由於母體攝入有機汞污染的食物(魚類或貝類),並通過胎盤引起胎兒中樞神經系統障礙。1953年,首先發現於日本的熊本縣水俁灣附近漁村而得名。
曾有許多人寫控訴環境污染的詩,例如名詩人余光中的〈控訴一支煙囪〉風在哮喘/樹在咳嗽//而你這毒癮深重的大煙客啊/仍那樣目中無人/不肯罷手。余詩用直陳的擬人法,暗喻污染環境資源的工業煙囪是一個大煙客。而詩人和權卻巧妙的透過一個母親慈愛的眼光和嬰兒殘障的軀體,對人類提出控訴。寫法則更能觸動人心,並生惻隱之心和憐憫之情。
也許再讓我們看書中的第三輯之一〈今夜無詩〉中另一首歌頌母愛的詩。〈給母親〉時光在暈燈下流/記憶在筆端上晃動/懷念與感恩是詩之清澈水底/的/溪石//沉沉壓在心裡/不分晝夜。
〈祗有真情永在〉
—— 兼論詩人和權的悲天憫人
/蘇榮超
(二)
自古以來歌頌母愛的文章和詩篇可説是不勝枚舉如何表達對母親的懷念與追思呢?詩人沒有直接説明(含蓄內歛),只告訴我們懷念與感恩是一首清澈見底的詩的溪石,而這塊溪石一直壓在詩人胸中。縱然時光流逝,對慈母的憶記卻不曾或忘,在心間也在筆底,日日夜夜。
詩人不落俗套的寫法,讓人耳目一新,而詩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卻也同樣讓人感動不已。
書中關於情的小詩俯拾皆是,如〈雨中小紅花〉綠葉間/一朵深深凝眸的小紅花。
〈輕吻〉不喜歡/人間的悲苦碰觸我的柔腸。〈等你千年〉畫她溫柔路過/頷首而笑/靜默不語/似曾相識。
〈你是誰?〉禿支上乍然爆出的一朵/小紅花。等等數詩或歌頌美好,或讚美善良均可看出詩人情真意切的一顆真心和滿滿的正能量。
中國古代的詩話詞話皆強調一個觀念:「只見性情不見技巧,即是最高的技巧」。詩人和權的詩雖以真情見長,但卻非沒有技巧,衹是當讀者們讀他的詩時,往往先被詩人的真情打動,此即謂「見性情,不見技巧」。試以第二輯之一〈梵音大悲〉其中一詩舉例說明。〈貓詩八行〉思念是/一隻貓。總在夜裡/翻牆且霧靄般悄悄/悄悄地/潛入/妳的夢//窺視夢中的秘密。
這是一首非常精緻的小詩,詩分二段,八行共三十三字。一開始詩人即明言,思念是一隻貓。貓靈動活潑而且總是在夜裡翻牆,神奇的是詩人筆下的貓,卻悄悄的潛入妳的夢裡,誰人的夢詩人沒有說明,因此可以是任何人,以增加詩的張力。如何潛入?悄悄的。這邊詩人用悄悄的一詞不難理解,第一貓的腳步就是悄悄的。第二要潛入別人的夢,當然必須悄悄的,以免驚醒對方。怎麽樣的悄悄呢?「霧靄般」三字可說是用的極具精準且巧妙,霧靄即霧氣,宋晁補之《水龍吟。寄留守無愧文》詞,「望隋河一帶,傷心霧靄,遣離魂斷」和權何以用霧靄一詞?請看詩人接下來的一句,「潛入妳的夢」。事實上筆者想不出有什麼字詞能比「霧靄般」三字更好更貼切的表達出「思念」潛入對方的夢的形容詞。這邊霧霾相對於夢,也有一種飄渺不真實的感覺,進入對方的夢做什麼?窺探夢中的祕密。如此佈局推進讓人驚訝於詩人的匠心獨運,精妙絕倫。此之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卻是透過一隻貓,霧靄的,悄悄的。
除〈貓詩八行〉之外,再與大家分享以下數詩。
〈筆〉這支橫笛/響起悲音/淒美了漫漫的長夜//有時/是短劍/突地刺向夜空/讓天光洩了下來。
〈劍〉不出鞘/是因為懷有憐憫之心//掛在牆上,是提醒自己不要露出鋒芒。
〈佛珠〉不同的膚色/原來可以這樣融洽相處。
〈微醺〉每一盞燈/都在窺視你的悵愁。
〈時間,無可遁形〉甚至一張滄桑的臉/都有它的/蹤跡。
等等均有異曲同工之妙,或用超現實手法或用以物擬物、對比、象徵等不一而足的技巧適切的應用到詩句裡面,使詩的創作更具藝術性和思想性。
此外在輯一〈花架下,燈影裡〉之中還有一輯以反戰為主題的組詩(共四首),深為筆者所喜,即〈麥堅利堡1~4〉。作者在詩後備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三萬美軍在太平洋地區戰死,其中一萬七千有骸骨者,以十字架刻成等距,安葬於菲律賓馬尼拉市郊的一處墳場,即麥堅利堡( Fort McKinley )。菲華詩人以〈麥堅利堡〉為題材所寫的詩可說是不計其數,就是臺灣的羅門、洛夫等著名詩人也曾寫過〈麥堅利堡〉( 羅門 〈麥堅利堡〉、洛夫 ( 白色墓園 )。如何在眾多的創作中另闢蹊徑,呈現給讀者不同感受的反戰情懷,則看詩人的功力。現在讓我們先品讀詩人和權的作品。
〈麥堅利堡之一〉走進墓園/寧静的氣氛中/仍有淡淡的火藥味//草地上/一排排整齊的十字架/看似一本精裝書的封面//不要翻閲/在戰爭與和平之間/夾著一聲聲撕心裂肺的慘叫。
筆者數年前,曾與友人到麥堅利堡憑弔,整齊的十字架排列成一行一行,甚為壯觀,於人肅穆莊嚴和震撼之感。我想像著當年戰場驚心動魄的一幕,前綫的戰士們在槍林彈雨中穿行,如今只剩下讓人瞻仰的聖地,心中不無感慨。而詩人悲天憫人感性的說,不要翻閲/在戰爭與和平之間/夾著一聲聲撕裂的慘叫。正是詩人這種反戰情懷,從情字著墨最後仍然回歸一個情字,叫人心折。詩人沒有批判、沒有呐喊,只是靜靜的看著墓園裡排列整齊的十字架,通過想像將心中的意念傳遞給讀者,讓人深深的感受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這組小詩在眾多的抒寫〈麥堅利堡〉的詩中仍能叫人心動甚或感歎,並生出對戰爭厭惡之感,不是沒有原因的。讀者諸君不妨再細心欣賞組詩中的另外三首。
之二:陰魂/對著天上一顆碩大的/淚//想家。
之三:子彈/無論射中誰的心臟/你都會感到/痛。
之四:風吹過。卻帶不走滿園的/硝煙味/和//鄉愁。
詩人痛恨戰爭痛恨炮火,以一顆慈愛善良的心看待世間萬事萬物,在這一輯反戰詩中可説表露無遺。
最後筆者僅以詩人和權多年前一首歷久彌新的小詩〈眼鏡〉來結束本文。
〈眼鏡〉眼前的一切/都看得/清清/楚楚//衹要/透過厚厚的/智慧。
不錯,祇有透過智慧,才能更清晰和明確的讀出詩人詩中的內涵和意韻。
因為真情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