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假虚幻有时无
红联赏析 文/爱微
初读《红楼梦》眼花缭乱,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不得真切。然而时代差异,社会观念的不同,又使《红楼梦》像是水中月,镜中花。熟读之后引发情感共鸣,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又是那么牵住人的心弦难以释卷。直到和现实联系起来之后才豁然开朗,似乎是推开了一扇大门之后,一片全新的天地展现在了眼前。尤其是其中的对联,很难把握要领。笔者把心中积累所感所悟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提高。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其中的时,处,就是时间和空间。联想到“古往今来,四方广大”的寓意,于是这副对联的宏大深远,变异与常规,对错与评判,无为与有形,纷沓而来。现实中假的一定错吗?假的一定丑吗?真的一定对吗?一定美吗?带着这样的问号,联想到商家推销商品时常用“积压、处理、让利,赔本,欢迎,欢送”等礼貌用语,甚至是摇奖积分等手段,其目的就是应和消费者的心理而推销商品。如果把手段过程当作是“假”,那么目的就是“真”。倘若被商家的手段态度所迷惑,所吸引,而忽略了商家的目的,这个时候假的就成了真的,真的就成了假的。我们明白了这一切过程也不必去斤斤计较,优质的服务态度会让消费者心里舒服满意。

反过来,如果商家只强调目的,而忽略了太多手段过程一般的情况下销售的效果不会太好。再比如我们的学习,认识,熟悉,理解,操作,应用等都是学习所经过的过程。而目的就是我们掌握各种技能掌握本领。没有过程就没有结果。享受学习的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就达到了学习的目的。春风吹拂大地,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欣欣向荣春意盎然。享受大自然的美景,陶醉其中。或奋笔疾书迎春纳春,或送春惜春,苦闷愁绪萦绕其中。草木的目的就是延续后代,繁衍种族。

以此而论,假的好呢,还是真的好呢?所以作者感慨“假亦真时真作假”,其哲理深刻发人深省。社会上假假真真,人世间虚虚实实,我们要坚持本真,辨伪存真,委以虚实之道,融入社会,保护自己不受奸小伤害,才能求得发展。万万不可随波逐流,失去自我。有诗为证:“春华秋实过云烟,一点初心胸腹间。笑对万千身外客,求真去伪勇直前。”或者是,“假与真深思细辨,枯和荣静悟轮回。何须看,堪叹人间事,几处欢欣几处哀”。

“无为有处有还无”无为是道家的精髓,是一种境界。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所不为。无为,有为,是辩证的统一。无为是在有为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它是一切行动有为的高度升华。古今大能力大事业者,都有这样的高度,这样的胸襟和这样的站位。他们的包容也并不是牺牲自己,而是保护自己求得发展。无为和有为的关系就像是精神和物质一样,精神衍生于物质,物质又是精神的基础,精神却又高于物质。

二者互存并举,对立统一。其实无为的境界也有比较,也有高低之分。所以道家说天有九重,有三十三境。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境界也有高低的比较。境界高尚者,内心世界可以包容更多东西,积极向上,阳光而灿烂。所以有人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无为不单单是境界,也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处世的方法。强者没有敌人强者就是高境界的人。“无为有处有还无”也与佛家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相同之处,空就是精神无形,色就是物质有形。

这样说来作者表达的思想也包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把事物的对立统一相生相克,寓意其中。有诗为证,“菩萨尚有愁悲日,佛祖难生眉皱时。微笑包含真与假,无为正是已知之。”
这副对联乍一看上下联没有什么关联,仔细品味才觉其中之妙。且不论对仗。单说思想境界,上联论社会现象认知态度,下联论境界高低修为深浅。二者又形成了一个整体的统一。不得不赞叹于作者的境界之高,理解作者的“曲高和寡”的无奈了。有诗为证“真假相间有处无,胸怀若谷寂时孤。九重天外澄空境,遍洒霞光旭日初。”

作者介绍:刘爱华,网名爱微,男。中小学语文高级教师。酷爱诗词歌赋。创造多多。作品多次在网络和报刊发表。百度可查。(例如。东方品语亭诗社爱微作品。)善于把古典文学作品和现实语文教学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