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与母亲一同包粽子
作者/张体心
转眼间,端午节又到了,我们都知道,其中包粽子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种形式,每年这个节也是我们全家相聚的日子,更是品尝母亲手艺的快乐时刻。但是,今年的节日却是母亲离开我们的一年,看到粽子就想起来我与母亲一同包粽子的场面,那种祥和温暖的气氛使我一生不会忘记。
每年这个时候,我家包粽子都是由母亲一个人包揽。算起来家里连妈妈的重孙辈也有20多口子人了,要包近百个粽子,足足装满两大锅,母亲要经过一整天的忙碌,我们盼望的棕子才能吃到嘴里,让我们一饱口福。据母亲说:“她在原单位的食堂包粽子记数中,曾经获得过第一名,是同事们称赞的一个包粽子能手”她曾多次在我们兄妹面前骄傲地自我“炫耀”。
的确,母亲包的粽子又好又快,动作麻利,如此多的粽子,她没有发过愁、从不急躁,包起来兴致很高,好似在完成一个重要任务。长方棱形的粽子,有四个角,煮熟后不漏米,吃起来又糯又粘、又有嚼劲儿;口感特别好、火候适当,让我们吃过粽子的人回味无穷。
风有不测风云,76岁那一年,母亲突然得了脑血栓,半身手脚不灵活。端午节临近,一家人不约而同地说:“呀!今年,我们吃不上母亲包的棕子了”特别是她的孙子、女们一脸遗憾的表情。看着大家失望的表情,我当机立断地说:“我来包!”其实,我说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也在打鼓,问自己能否不负众望?我不愿意让母亲内疚,才夸下海口的。母亲说:“好,我来做协助你!”这样我心里也踏实多了。说实话,没有金刚钻儿,不敢揽瓷器活,我以前曾经帮助母亲包过粽子,包粽子的程序我已基本掌握,可以说是“基本出徒”了吧!但是,独自承担任务还是第一次,心想可别搞砸了,那就是吹牛了,再一想有母亲坐阵指挥没问题,心里踏实。
就这样,我算计着日子,乘车从燕山来到母亲家里,开始准备工作:“泡糯米、煮棕叶、煮马蔺、泡红枣;购买豆沙馅、火腿肠等多种食材”一系列的工作准备就绪。我将物品摆放在方便的位置,取个木凳坐在母亲旁边,开始包起粽子,母亲也用不方便的手包了起来,速度很慢,看着我包,她心里着急,不断地提醒我:“米不要放太多,否则煮熟后会溢出米来,把边角用手屡一下,包严紧些”。我按照母亲的话,认真地包起来,特别是用马蔺捆粽子这道工序不可忽视,弄不好就会漏米,系马蔺是个技巧活,一时半会儿还真学不会。当初,我学用马蔺系扣子时,失败过几次,也费了不少心思,这还真是母亲留给我的看家绝活呢!
经过我们母女俩的共同协作,粽子终于包完了,一层层整齐的码在大号蒸锅里,放足够的水,粽子上面再压上一盆水以防止煮沸将米溢出来。盖好盖子、开大火、开锅后调微火,煮上两至三小时即可。这时粽子味道,飘香诱人,我们不时地嗅着鼻子,凑到散发着粽子香味的蒸锅旁,馋涎欲滴,恨不得马上打开锅盖吃到嘴里。揭锅了,母亲招呼着:“拿袋子来,分粽子喽!她根据各个家庭的人数,口里念叨着,你哥家20个、你姐家15个、妹妹家25个、弟弟家30个、左邻右舍家各多少个等等”分好袋子,我们在场的就可随自己口味品尝,这时体现了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越性。大家一边吃,一边夸赞母亲的家传“秘方”,表扬我的学有所成。当时,我心里的喜悦油然而生,同时有了一种快乐和欣慰感。我感慨到,我没有负众望,在这个端午节让我大显身手,又饱尝了粽子的不同味道,真正品味到家的温馨,粽子传递情义的快乐。我能给全家人带来欢乐,心里美极了,其实,最高兴的还是母亲,关键的是让她老人家把失望变成了希望,愿望实现了,更欣慰她的手艺没有失传,因为在那年之后,每到端午节,我都会为家人包粽子。
在品味粽子的那一刻,她看到一家大小和和睦睦,她高兴,虽然年过旬,仍然是家庭的主心骨,让她有了自信。是的,她在家庭中的作用远远不只是包粽子能手,她是我们的财富;她凝聚着一家人的亲情与和谐;她给予家人的寄托与祝福,她为我们奉献了无限的能量,我要将母亲的希望和温暖带给全家人、带给我们的下一代,要继承她的品质,延续她的希望,在品尝粽子的味道中品尝母亲培养我们所花费的心血,体会母爱。在此,我向母亲敬上自己亲手包的粽子,愿充满粽香,飘去爱的快乐,让爱的温情永远燃烧……

作者简介
张体心,女, 1955年12月26日出生 燕化退休职工。燕山石化公司文学协会会员;喜欢写作,多首诗词、散文刊登在《房山报》、《燕都》《燕山油化报》等刊物。小说“兄妹情怀”、等代表作及诗词在《房山文学艺术精品大观》登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