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端午戴百索
文/解海中(兴化)
人人羡慕春天的景色,阳春三月,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草绿花香,百虫惊眠。
农历四月中、下旬刚刚收完菜籽,就到了“芒种”节季。顾名思义,也就是种田的庄稼人,是一年内最忙的时候了,既要割麦子,又要除草盘田插秧等。
芒种过后,就到了农历五月。五月初五是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
传统的端午节小孩带百索。百索由桃红、粉红、黄、绿、蓝五色细绒线组成。戴在六岁以下的儿童手腕上、颈部、脚踝处。在颈部有人戴上O 形,有人戴着长圈形,落在胸前,意寓哪吒那样,脚踏风火轮,手执风火圈,除魔斩妖,避邪保平安,英雄出少年。
端午节的前几天,也是挑糖担的人最忙多赚钱的机会,串街走巷“换糖换洋红”的叫卖着。有小童孩的人家,听到叫卖声,便找废铁、鹅毛、头发等各种废品,换点麦芽作糖给小孩,让小孩吃得开心,换点洋红用水调兑成洋红水,在小孩的额头前点上黄豆大的红点,两边嘴巴上化妆成鸡蛋黄大的红嘴巴。戴好百索,十分可爱的小哪吒形象,具有驱魔降妖的童年灵气。
端午节应该吃五红菜、饮黄酒,可在当下过着小康生活的人们,已不足为奇。家家户户仍然挂青艾菖蒲驱蚊避邪保平安、寄托幸福的日子吉祥如意,剥粽子敬菩萨,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年,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等先人的崇敬。粽子散发的芬香,香过城市乡村,香过山林田野。给小孩戴上百索,既是民间文化的传承,也是乡风乡愁情,值得提倡。
2021年6月10日

作者简介:
解海中,兴化人
以文会友择情怀,
以墨洗面换童颜。
须说拙稿不可刊,
只愿俗语心交谈。
无视坎坷人生路,
何惧风雨路漫漫。
忘却昔日苦和累,
珍惜当下夕阳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