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 淼之龙

端午节与谢家湾诗词历史文化漫谈
龙光复

一、端午节的别名
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浴兰节、躲午节等等,依民俗都各有说法。我们只记住端午、端阳就行。
二、端午节"历史人物纪念说"主要有四种:
(一)纪念屈原
屈原主张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屈原遭谗言去职,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二)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春秋时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越之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吴王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三)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绍兴)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孝女曹娥之日。此江改名为曹娥江,是钱塘江的支流。
(四)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是寒食节与清明节由来传说的主角,可也有认为端午节的由来与介子推有关。据东汉时期蔡邕的琴曲著作《琴操》中说,端午节系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以上四种说法都体现忠孝,体现爱祖国、彰孝烈,推崇高尚的人品。可见,忠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三、屈原是伟大的爱国诗人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诗人。《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
《楚辞》的作者有:屈原、宋玉、严忌、刘向、王逸。
列入《楚辞》的屈原作品如:离骚、九歌(共十一篇)、卜居、大招、远游、招魂、九章(共九篇)
他的大量诗歌作品都体现他爱国爱民、为人高洁的情怀。他的代表作《离骚》有联: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他是浪漫主义诗歌的始祖。有一种说法,列出古代的八大诗人(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黄庭坚、陆游)。屈原在列,他的诗被后人称为骚体。称诗人为骚人,亦源于此。

四、关于诗人节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还是当时楚国的重要政治家。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因此,屈原被后人美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和“中华诗魂"。
诗人节由谁最先提出已不可考,但第一个诗人节诞生于抗战时期的重庆。
我国40年代的文艺界,曾经把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定为"中国诗人节"。根据著名诗人臧克家1982年写给上海一位编辑的信中回忆:"中国诗人节"最初是诗人方殷1941年在重庆的一次诗歌座谈会上倡议,由郭沫若、老舍、臧云远、高兰等诗人、作家发起组织的。在诗人节发起者公开发表的《诗人节缘起》宣言中明确指出:“我们决定诗人节,是要效法屈原,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是要使诗歌成为民族的呼声……”。宣言决定每年屈原忌日为中国诗人的节日。
中华诗词学会自2018年起联合荆州、奉节等地,已连续举办了两届“中华诗人节”。
以端午节为中国诗人节已得到公认。
香港诗词学会会同深圳同仁,在诗人节举办大型纪念活动也已历数届。
五、谢家湾地区的诗词文化溯源
(一)关于鹤皋岩
鹅公岩本来叫鹤皋岩。早年这鹤皋岩本来无名,是一片悬崖,立于重庆黄家码头附近长江边上,过去那岩上岩下常有白鹤翻飞歇脚。清道光25年,巴县名士龚靖皋进京赶考,打马还乡时路过这里,站在岩上观望江景。此时阳光明媚,江上白帆片片,号子连连,让他心旷神怡。这时,一对白鹤从江上飞来,在岩上山林中飞翔,他突然想起了《诗经·小雅·鹤鸣》中的一句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一时兴发,立即在岩壁上亲笔挥写了三个大字“鹤皋岩”。鹤者,白鹤也,皋者,水边高地也,意思是说这地方是白鹤喜欢的高岩。有人称这个龚靖皋为“清代唐伯虎”,可见他的文化地位。
早些年,还有鹤皋之名的痕迹,曾有鹤皋岩街道、鹤皋村等,但现在仅有鹤皋村的村名,也快被大家淡忘了。曾有重庆市人大代表提议将鹅公岩长江大桥还原本名鹤皋岩长江大桥,未能成功。在建设诗词里,则只有鹤皋岩,没有鹅公岩。
《诗经·小雅·鹤鸣》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萚。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鱼在于渚,或潜在渊。乐彼之园,爰有树檀,其下维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白话译文:
幽幽沼泽仙鹤鸣,声传四野真亮清。深深渊潭游鱼潜,有时浮到渚边停。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有浓荫,下面灌木叶凋零。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磨玉英。
幽幽沼泽仙鹤唳,鸣声响亮上云天。浅浅渚滩游鱼浮,有时潜入渊潭嬉。在那园中真快乐,檀树高高枝叶密,下面楮树矮又细。他方山上有佳石,可以用来琢玉器。
(二)龙为霖和九龙滩别墅诗社
清代退养知府,著名诗人龙为霖在此建九龙滩别墅并结诗社,与王尔鉴、周开丰、张宗蔚等多位名家以诗会友。仅龙为霖就遗存有14首关于九龙滩的诗。在他的笔下,九龙滩在险境之外,多了一份“江上清风回燕子,池边细雨长鹅儿”的闲适和快乐。
近数年来,建设诗社参与九龙坡区楹联学会李辛华先生倡导发起的对本地前贤诗人龙为霖主办的九龙滩别墅诗脉的发掘和研讨,组织过多次有声有色的专题活动,以此作为对九龙诗风(鹤皋诗脉)的继承和发扬。
(三)九龙滩
明朝朱嘉征有《九龙滩》诗云:“渝城日日雨,云乱无定所……放舟清江曲,滩声阚如虎。牵笮溯九龙,石立纷然怒。”诗中有“九龙”和“九龙滩”。
乾隆《巴县志·建置之度外山川》:“王坪山:智里一甲,城西南十一里。坪下岩高十余丈,镌有佛像,又镌有‘九龙滩古迹’五大字。滩在江心,有九龙古翘首若龙”。
龙为霖别墅就建在九龙滩附近,在江边步道崖壁上还有九龙滩题刻。
六、高吟唱彻谢家湾——建设诗社及诗词活动
(一)概述
建设诗社于1987年3月6日成立,是重庆市第二早的诗词组织(仅次于沙坪坝区歌乐吟社)。刚成立即确定了面向企业、面向职工、面向生活的宗旨,把诗社融入社会,而不是几个人的孤芳自赏、无病呻吟。建设诗社成立之初,学习环境不佳,资料都拿到社员自己的办公室保存。后来,建设集团给了大力支持,给诗社配备了学习室和相应的设施;重庆诗词学会的活动也经常来诗社进行。
建设集团迁址巴南区之后,对诗词活动的思路和定位作调整。自2015年12月29日,诗社成为谢家湾街道文联成员后,活动思路和定位上,坚持20字原则,即立足地区,面向社会,面向生活,服务社区,突出特色。
建设诗社在三十多年间,始终坚持学习,扩大对外交流,在诗词界有很高的知名度。诗韵谢家湾之谓,决非虚话。
(二)亮点
1.参与了四川诗词学会的组建,发起并参与筹建重庆诗词学会。三届社长都是重庆诗词学会的副会长,此外没有先例。
2.1993年6月24日即农历端午节,重庆市文化局命名建设集团为“重庆市特色文化单位——传统诗词之厂”,并在同日举办了“建设诗词现象学术研讨会”,多名专家发表了论文,建设诗社亦发表了论文。此后,建设诗词便成了本企业文化的拳头产品。中央二台对建设诗社作了报导。
3. 1996年10月,参与了“全国第九届中华诗词研讨会”的组织工作,在大会上发表了论文。会议期间,叶嘉莹院士应邀为建设诗社讲课。
叶嘉莹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古典文学大家,获202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今年97岁。
研讨会后半段在长江游轮上进行。
4.与海外诗社互访,先后五次参与了重庆市的组团,赴日本、台湾、新加坡作文化交流。
5.参与组织了本土文化的发掘,推介龙为霖的事迹和作品,创作了大量相关诗词。对此,央视4台“记住乡愁”栏目作了报导。
6.诗社为本年度满旬诗友举办祝寿活动,十多年从未间断。
7.推进诗友队伍尤其是管理层年轻化。同时面向社区,贴近群众,把诗社活动作为本地区文化活动的一个部分。
8.诗词进入网络,组织参加论坛活动,建立公众号。并把新诗创作纳入视野,吸收写新诗的社员;关注新诗诗体重建,组织学习、创作格律体新诗。

七、结束语
综合上述,谢家湾地区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诗词文化宝库,其深厚的诗词文化渊源和近几十年的传承和创新,是一般地区所不具备的。
九龙坡区没有区级诗社,在诗友心中,早已把建设诗社作为九龙坡区的代表,她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的历史,她的知名度和成果也非寻常可比。建设诗社扎根于谢家湾地区,是本地区的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在诗人节谈诗词文化,更有特殊意义。我们要进一步关注、珍惜和发扬我们本地区的文化优势。祝愿建设诗社在群众和相关部门进一步的关注和支持下,更上层楼。
龙光复 男,1941年生,重庆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建设集团高级工程师,机械加工专业重庆市拔尖人才;曾任该集团公司副总工程师等职。先后参与组建建设诗社、重庆诗词学会。也曾先后五次参加重庆市的组团赴日本、台湾、新加坡作文化交流。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建设诗社顾问、东方诗风论坛管理员兼诗词版版主;重庆诗词学会格律体新诗研究院研究员。著有《青木文集》、诗词集《青木吟稿》和格律体新诗集《青木秋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