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代圣人的幻想与对现实的抨击
接下来又谈到文化建构问题,即社会制度与文化形态等上层领域的问题。
【原文6•24】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什么意思呢?在讨论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春秋时,齐国和鲁国这两个诸侯大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我们知道,齐国是协助武王伐纣的大功臣姜尚姜太公的封地,在今山东靠海一带;鲁国则是周文王嫡子、周武王胞弟周公旦的封地,在今山东曲阜一带。这两国在春秋以前,无论从军事地位还是经济、人口等综合国力来看,都是诸侯国中的大国、强国,可谓当时诸侯世界中的“超级大国”。周武王统一天下后,之所以实行分封制,其目的就是通过加强区域自治,实现天下长治久安。在分封制下,各诸侯国虽然均归属周王室的统治,但在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等各个领域均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权,是一个各自为政的王国。因此,各诸侯国尽管在政治体制上遵循周王朝的体制而“大同”,但在具体的建国路线和文化形态上并没有完全统一,存在诸多“小异”,这就导致发展极不平衡,在春秋出现诸侯兼并争霸,天下大乱的局面。

从文化的传承上来看,齐国的统治集团作为姜子牙的后代,当然继承的是姜子牙的遗风。我们看《封神榜》和《封神演义》就会知道,姜子牙,作为周王室的异姓诸侯,很有道家的传奇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和儒家其实是同根同宗的,其渊源都是由上古先民文化衍生而来,可以说,儒、道是从上古先民文化中衍生出来的两个流派,绝不是由哪一位圣人恣意制造出来的。因此,儒、道都讲“仁”,只不过对“仁”的实质与核心理解不同罢了。道家思想中,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是崇尚“自然”,认为在人类生活的现实之外存在一种能够左右现实的无形的“自然力量”,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神力”, 因此,人类在现实生活中所遵循的一切原则均必须顺应“自然”法则,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儒家则注重现实,认为人类的现实生活是由人类自己主宰的,因此,特别强调对人的“思想塑造”和“行为制约”,这便是儒家“道德政治”的根源。姜太公协助武王伐纣成功,自认为是顺应了“自然法则”得到“神助”的结果,所以,其传承给后代的文化就带有浓厚的道家色彩。有学者说,齐国的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道家的文化精神,不无道理。因此,齐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较少地受到周王朝政治和经济体制以及文化形态的影响,相对于鲁国而言,独立自主发展的特色明显,能够较为自觉地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推行政治经济体制的改革,增强综合国力,使国家迅速强盛起来,逐渐成为诸侯世界中的经济大国和能够左右世界形势的“超级大国”。尤其是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齐国在国际舞台上“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此后,又在名相晏婴的推动下,经历了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维持了齐国的强国盛世局面。
相对于齐国而言,鲁国在治国路线上就比较保守。周武王统一天下后,虽然封胞弟姬旦为鲁公,但姬旦并没有去赴任,而是留下来辅佐武王治理朝廷,因此,又将其称为“周公”,史称“周公旦”。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尚在襁褓之中,周公便摄政代行君权,而让自己的嫡长子伯禽到鲁国担任国君。及成王成年,又辅佐成王治理周朝。史称,周公旦之功,不在鲁而在周,可见周公旦对周王朝的建立和政权的巩固所立下的不朽功绩。周成王为表彰他对周朝的功绩,特准许鲁国拥有郊祭文王的资格,并可以奏天子礼乐,这在当时是其他诸侯国都不可奢望的极高的政治待遇。
由于周公在周王朝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和政权建立的初期,担负的是辅佐周武王和周成王治理天下的重任,不同于姜太公帮助周武王打天下的角色,因此,在周公的思想中,“治”是中心,即如何安定天下,达到天下大治是他政治任务的中心。我们都知道“周公制礼”的故事,就证明了这一点。所以,在他这种思想和周室宗亲情结的影响下,鲁国最大限度的承袭了周朝的政治制度和礼乐文化衣钵,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比较忠实的继承了周朝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文化精神,而且对周文化的保存比较完整,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各诸侯国要想了解周礼也往往到鲁国学习,鲁国成为有名的礼仪之邦。这一方面使得鲁国形成了谦逊礼让的淳朴民风,但同时也使鲁国在政治经济体制上,难以突破“周公礼制”的束缚政治路线比较保守,不像齐国一样能够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僵化,使鲁国的经济逐渐落后,国势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促使了国内各种矛盾的加剧,最终导致“三桓”专权乱政,国家分裂的局面。

孔子当然看不到春秋各国变革的内在动因,认识不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而是将“天下大乱”归咎于“礼乐崩坏”。因此,对以齐国为代表的新生社会力量(普遍的说法是代表新生地主阶级)而发动的社会变革的态度极为矛盾。我们从《论语》中他对于管仲和晏婴以及郑国子产等改革人物的历史功绩和个人品德的评价中就能看出。他一方面欢迎这场改革,渴望这场改革,希望能出现象周公这样的圣贤人物,通过政治经济体制上的“损益”,改善民生,安定天下,但他同时认为,各国的改革不能突破周礼的原则精神,不能违反西周所建立的宗亲等级社会制度,对改革的方向设定了一条空想的路线,幻想着能通过齐国这样一些大国的改革引领,结束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回归西周天下一统的鼎盛状态。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保守的改良主义者!
这一章的意思就是:如果齐国的变革,能达到鲁国目前的状态(政治和文化状态),鲁国的再深化一步,就达到先王之道了(即真正走上仁道)。
这便是孔子——一代圣人的幻想!

历史当然不会按照孔子的空想去演变。以齐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改革,非但没有按照孔子幻想的方向进行,反而还背离了文、武二王的建国遗法,与周礼的精神渐行渐远,这叫孔子感到十分的痛心,产生了对现实极为不满的情绪,认为各国的所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名实不符,于是,就引发出了“觚不觚”的感叹:
【原文6•25】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觚”是古代的一种四方有棱角的酒具,容量约有二升。但到孔子时,这种酒具已经做成了没有棱角的样子了。所以,孔子就感叹地说:
“这觚不像个觚,这个东西还能叫觚吗!这个东西还能叫觚吗!”
意思是说,各国推行的改革,名义上都打着推行仁道的旗号,但实际上所施行的路线和政策哪里能算得上是仁道呢!
这就是孔子对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反映出孔子内心对这场社会变革前景的悲观和哀叹。他的这种不合时宜的倒退历史观,是值得我们批判的!

史永峰,笔名冷梦良。自喻一介武夫。在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和学术期刊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等文学作品和学术论文百余篇并多次获得过不同等次奖项,出版有专著《论语通俗解读》一个杂文散文集小册子《阿Q重返人间》,曾获中华艺术学会、《十月》杂志社颁发的首届“中华文学艺术界精英奖”和“华夏英才金爵奖”,并应邀参与过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图书编写,担任过光明日报出版社的特约编辑。2006年以来,多次被《文化在线》等文化网站评为年度“知名作家”。现为陕西省孔子学会会员、中国孔子基金会宝鸡孔子学堂客座讲师、宝鸡市孔子研究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讲师团讲师,宝鸡市作协会员、宝鸡市文学创作学会副秘书长、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会员。
《论语通俗解读》是作者呕十年之力撰写的一部集学术性丶文学性于一体,兼有一定史学价值的学术著作,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有精装和平装两种。该书突破了传统以来对《论语》一章一条孤立注解阐释的陈式,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孔子的社会理想、政治主张和仁道学说,又生动活泼地再现了春秋社会变革时期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受到了我国著名学者刘学智先生等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被认为“既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又是一部优美的文学著作,兼有一定的史学价值,有很强的可读性、耐读性和趣味性。”目前己被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陕西省图书馆、西北大学丶长安大学丶宁波大学等高校图书馆珍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