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村庄,美丽的乡愁
——薛北庄庄史点滴(四)
文/薛玉林
2.天主教堂
薛北庄的天主教堂位于西桥头河南巷口西侧,大门朝东,后门朝西。据说是孟姓神父来到薛北庄传授基督教而建造的一座天主教堂。天主教堂为砖瓦结构平房,占地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60米。北临街道。
砌有五间礼堂,内有天井两处。东头屋脊的顶上有一亭子(或叫钟楼),每逢礼拜清晨,四周教徒听到钟声,赶来诵经,朝拜天主(据说:此钟有好几十斤重量,因其声音雄浑圆润、古朴洪亮,战争年代还起到过报警的作用,一旦敲响,周围村庄便可知道有了敌情。后来,不知是何年,这口大钟被移至薛氏祠堂的钟楼上,作为学校的信号钟,不幸的是于文革期间被盗,至今不知下落)。
礼堂东面是大门,由此出入。东厢几间为厨房和客房,西厢几间为神父住所及办公用房。
抗战爆发后,孟神父不再来此活动。
1944年前后,新四军报馆曾设在天主教堂。
1946年秋,国民党还乡团自卫队曾占据过天主教堂,作为五宁乡乡公所。
1949年7月,高邮获第二次解放,县工商系统在天主教堂开设大昌商店,后改为薛北供销社。
1968年在河北中街新建薛北供销站,天主教堂供销社也随之迁移到新址。此时的天主教堂作为供销站的附属仓库。
1981年前后,周巷公社由老周巷迁址到现在的二里大沟北岸,因建房需要,拆掉了薛北的天主教堂,将其砖块木材和瓦片等,运至二里大沟建造公社新的办公用房。
3.如来庵
如来庵在薛北庄西桥北桥头巷口的西侧,砖瓦结构,平房六间,前后三进,占地约200平方米。大门朝南。
前进房子住着两个修女,一位名叫心安,一位名叫唯静。
中殿彩绘十八罗汉肖像(传说如来佛十六个弟子,另加降龙伏虎二罗汉合称十八罗汉)。
后殿放着如来佛木雕泥塑坐像。每逢初一、月半和迎九送九之日,邻近村庄的道公道婆进如意庵烧香诵经,拜佛磕头,口念“阿弥陀佛”,祈求如来佛降福免灾。
对于如来庵的来历,据说是本庄某家待嫁的姑娘出家为尼,建此庵以修身养性。两位修女去世后,人去庵空,改建民房(庵址现为村民徐中喜西侧)。
4.接龙庵
接龙庵 ,又叫南庵(即现在的接龙禅院)。它座落在薛北庄的东南方,与薛北庄的十王殿呈南北对应。所以人们习惯上称接龙庵为南庵,称十王殿为北庵。
接龙庵的来历源于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一位风水先生是这样讲的——十王殿门前往南有一条大圩(谓神圩),直通薛北庄东南方的花园沟,北段两侧,盛(圣)水塘,似龙的两只眼睛,龙头在北,龙尾在南,南端砌座庵子,南北对应,这意味着薛北庄风水好。但中间隔着一条河,龙身分段,索性在庄河上架一座桥,就叫接龙桥,桥址在东土地庙东侧,此桥在解放前就已不复存在。
接龙庵大门朝南,前后有两进殿房,殿房内放置如来佛和观音菩萨的木雕泥金塑像,两边厢屋放置十八尊罗汉木雕泥金塑像,大门殿堂立着一尊大佛像。
每年二月初一和二月半的庙会,信佛教的善男信女赶来烧香拜佛,祈求平安。
抗战时期,接龙庵曾驻扎过国民党的扩充团,士兵经常骚扰百姓。新四军给予了坚决的打击,并根据抗战形势的需要,发动群众拆掉了接龙庵,以免再次成为土匪或日伪军的据点。
现在大家见到的薛北庄的这座既古朴又有现代建筑特点的崭新的接龙禅院,是薛北庄人于2011年3月10号开始重新建造的,2011年5月1号举行了较为隆重的落成暨开光庆典。
二、红色印记
(此部分内容清明节期间已专题发表)
三、文化名人
薛北庄是一个文化底蕴十分丰厚的地方,新中国成立之前,人们就十分崇尚文化与教育,单私熟就有五家。解放后,更是不用说了,很快就有了学校,为薛北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此处只选择解放前的二三个文化名人略说一下;解放后的因其太多,就不一一介绍了。
1.薛德辉:他家住薛北庄原中桥北头,因其才智过人,清朝末年考取了秀才。叫秀才的功名(职称),举人的水平(因为当时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不能再继续升考)。薛北庄出了这么一个大儒,在四邻八乡很有名望。他与清朝变法大改革家梁启超还有书信来往,梁启超曾将亲笔书写的明朝朱棣的“风吹马尾千条线,日晒龙鳞万点金”的条幅送给他。下款置:雨峰雅正,南海梁启超书。
梁启超对薛德辉十分赏识,还给了他一顶大红帽,给他夫人一顶凤冠。他一辈子以教书为生。
2.薛登榜:他学问渊博,传说他曾经给生生堂药店撰写过一副对联:“动植飞潜生生不已,坐怪陆离堂堂大观”。意思是说壮丽河山大地有丰富的医药宝藏,可见他知识之渊博。
3.薛龙文:家住大巷口,设经馆教书。有些家道好的人家,请他到家里教书。他教给弟子的,一般都是几本经书,以及尚书、周礼、春秋等,足见他文化功底的深厚。
以上对薛北庄的有关介绍,只是薛北庄丰厚史册中的几页而已。古老的村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薛北庄正走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大道上,她的明天将会更年轻、更美好、更充满时代的活力。

作者简介
薛玉林: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扬州市诗歌学会会员,高邮市作家协会第四次会议代表,高邮市文联第五、六次大会代表。写诗千余首,小说、散文各数十篇。作品散见于《诗选刊》、《星星》诗人档案、《参花》、《火花》、《鸭绿江》、《大渡河》、《青年文学家》等逾百种报刊及文学选本中,著有诗集《弯弯的情歌》等四部。曾获《长江文艺》刊庆50周年“长江杯”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小说类)优秀奖等数十个文学奖项。拥有诗心,拥有年轻。养一颗诗意的心,怀念父母,感恩乡愁,回馈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