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 与 弱
——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同题作文例文
文/魏纯明

【试题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试题分析】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命题力求将激发考生写作兴趣与思考进行有机结合。命题在写作要求上也精心设计,力求科学合理地对考生的写作水平进行全面考查,重点考查语文素养,引导正向价值观,考查思辨能力。
2021年高考语文试卷对体育素材的选取,重在帮助考生思考体育之于“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重要价值。新高考Ⅰ卷作文的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该文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文献。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完全人格,首在体育”。“觉醒”总是从认识自身开始,先是物理和生理的,然后延及精神。考生阅读毛泽东的这一段具有辩证意味的材料时,思考当然不能仅仅限于体育。不过,更重要的是,不应该完全离开体育。材料作文的核心要求是“结合”,如果连材料的基本都不谈及,文章则无立足之处。材料作文的出彩之处在于“启示”,如果没有从体育发展生发出来的思想提升,则难以取得高分,不能脱颖而出。
因此,考生如果懂得结合自身体验,并将之置于更广大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去,作文的亮点并不难找。通过材料想到,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正如题目中提到可以由弱变强,也可以由强变弱,要辩证看待。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可以由此立意。

【优秀例文】
强 与 弱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该文是我国现代体育事业发展中的代表性文献。文章以近代科学的眼光,就体育的概念、目的、作用,以及体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等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述,闪烁着青年毛泽东的体育思想光辉。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跳出体育看体育,领会毛泽东早期体育思想的深刻内涵。
这段论述体现了强与弱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青年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科学地阐释了“体育”与人的身心的强弱关系,并开创性地提出了人体始终处于一种强弱互换的动态平衡之中,弱与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强弱可以互转,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观的态势和个人的行为方式。他说:“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他告诫人们:“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 这段论述对于个人成长具有启示意义。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面对生活,创造有价值、健康而和谐的人生。成长是由弱变强的自我搏斗。日益努力,而后由弱变强,风生水起,高处相见。所有付出,都会帮我们站在更大、更广阔的舞台。没有谁是天生的赢家,主动迎接挑战,弱者就会成为生活的强者。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以“向前走”的坚定对抗“向下滑”的逃避,以“不惜于”的勇毅克服“不敢于”的懦弱。
这段论述对于国家发展具有启示意义。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将永远激励着我们继续奋斗,勇往直前,创造更加灿烂的辉煌。百年奔流激荡。曾经积贫积弱,如今国家富强。社会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国,历史上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近代以后,中国陷入积贫积弱、内忧外患甚至亡国亡种的危险境地。中国人民始终不屈不挠、奋力抗争,始终梦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我们永葆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精彩点评】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继续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考题为“强与弱的关系”。如何面对这个主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既考验学生的价值观,更能透视他们对生活的真实思考。贴近考生生活实际,使考生感到熟悉、友好、亲切,进而产生思想、情感的共鸣,是作文试题命制的不懈追求。文章先总评材料,然后以“跳出体育看体育”“这段论述对于个人成长具有启示意义”“这段论述对于国家发展具有启示意义”为顺序展开,层次分明,结构清晰。
2021.6.8
【作者简介】:魏纯明者,齐鲁惠民。少时贫贱,读学苦勤。两年师范,廿载树人。烛火温暖,蚕丝坚韧。传道授业,岂囿三尺讲台?写诗作文,常伴五更寒星。隐名穷乡僻壤,自强不息;寻梦岛城故都,奋然前行。始为教师,后成编辑;文字报国,竭忠尽智。植字抽芽,梦笔生花;校书分叶,著作成林。挥毫锦绣,落纸烟云。爱文武艺,做风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