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散记
文/晚霞

端午与“屈原”
端午是中华民族除春节外,与中秋节并列的重要节日。今天翻出来几年前的端午我在QQ里写的几句打油诗,“举杯论文章,寻寻觅觅,当年豪气任纵横,骚祖风骨今何在?汨罗绝唱凭谁听,一樽江月空惆怅。把酒临春风,潇潇洒洒,梦中诗情仍洋溢,酒朋杯侣谁与共?青山依然话斜阳,流年似水痴心真。”
前几句写屈原,因为端午节早已与大诗人融化为一体。但将端午这个民族节日与民族之魂屈子牵扯到一起,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因为在战国前的上古时代,就有过端午赛龙舟的习俗,说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来,并不十分准确。这不是本小民所敢杜撰的,闻一多先生早有研究并得出结论。但谁也不愿推翻伟大节日与伟大人物的情结,我们民族需要这个伟大的结合,端午节虽然不是起源于屈原,但是屈原对端午节的传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传说是人类美好的向往和寄托。就像扎麻隆有西王母故乡,湟源有,青海湖边有,海西柴达木几处都有西王母的足迹和身影,而且专家学者反复论证,郑重宣称。西王母乃昆仑神话,属于西部,属于青海这片多情的热土。西王母故里在那里的确是个传说,并不重要。就像诸葛亮生于南阳还是襄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诸葛亮千秋闪耀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民族精魂。
端午与“香包儿”

端午节实际是女儿节。今日翻出《红楼梦》三十二回,黛玉在听了宝玉“林妹妹不说这样混账话,若说这话,我和他生分了。”的话后,又喜又惊,又悲又叹,知己由此而生,情缘由此而定。书中对其它节日及习俗都有详细描述,单是对端午只一笔带过,但端午前后所发生的事件十分重要,占了近七八回篇目,原来一明一暗,节日是虚,定情是实。其中关键的这段,是宝玉与黛玉心灵结合的关键,可以说这泣血呕心的爱情在此碰出火花,可谓情定端午。所以端午是女儿节,定情(亲)节。对此,八七版《红楼梦》编剧周岭在百家讲坛中有专门讲解,十分精彩,那是当代真正的红学家,周岭的脱稿讲解,是我听过的最好的“红楼梦”点评。
前几天我见了一首写端午的花儿:“上山子鹿个儿下山来,下山了吃一回水来,端午着做哈子香包儿,那一个有心的阿哥取来。”一提到端午,我们马上想起屈原、想到吃粽子、端午赛龙舟等。但我们青海人不会忘记香包儿。香包又名香囊、荷包、香袋、香荷包。香包加个青海口语化的“儿”,更亲切妥帖。香包儿由各种花色的绸布缝制而成,内装采自高山石崖的草香而得名。据说端午节小孩佩香包,有避邪驱瘟之意。但到了我们这一代,香包儿成了身上的饰品。
应该说爱情的信物多种多样,可以是锦帕金玉、项链、玉佩、手镯、戒指、钻石等随身携带的小的物件,也可是祖传的宝物等。过去在经济落后的青海乡下,男方与女方定亲的唯一信物是香包儿。男方端午节到女方家去,如果离开时得到女方家赠与的香包儿,那是很多少男们所祈求的爱情硕果。宋朝张孝祥的《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中有“小乔初嫁,香囊未解”的名句。可见这香包儿这信物在古代多重要。
又是一年端午到,大街上到处有卖的五颜六色的香包儿,那芬芳的草香做成的香包已是民间艺人的手工精品,影射出青海妇女的心灵手巧,早已失去定情的信物的功能,但流淌于心底不灭的民族情结不灭不弃,情的元素和精神的界面仍根基于心。知己者我所不知,有情人会终成眷属。

端午与“连手”
有一首花儿中写道:“端午到了打杨柳,没有上树的兴头。有心想去看尕连手,没钱着买不上记手”。端午家家有插杨树枝条的习俗,今年连上树折杨柳的兴趣没有了。为什么呢?因为没有给尕连手买记手的钱。什么是“连手” 、“记手”呢?
一,解手写“连手”,
得从“解手”写起。因为这两个词都与中国历史上的大规模的人口大迁移有关。明未的那次大移民中,官方在押解移民过程中,为了防止移民逃跑,用绳子将他们串绑起来,由于长途跋涉,路上就经常有人要方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方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解手”,就都明白是要方便。此后,“解手”便成了上厕所的代名词。

二,连手
连手在《词海》中有多条释义。
其中1,携手,手拉手是最初的本义。韩愈 在他的《刘统军碑》中有“稚耋嬉遨,连手歌讴。”的句子,其“连手”就是本义。前几日歌友们聚会,我调侃了几句,说与我握过手的都是我的连手,这看似荒唐,但有据可查。
2,合作伙伴,值得信赖的朋友。陕西省洪洞县等很多地方的方言中,“连手”是好朋友的称呼,意为亲密伙伴。青海和甘肃的部分地区还有此称呼。是因为洪洞大槐树是移民的出发地,外迁时手都被串在一条绳子上,是手连着手的,经过长途跋涉,同甘共苦,等到了目的地也成了生死与共,患难见真情的朋友,一般用“连手”这个词来表示极其亲热的朋友,只有对十分信任的朋友才会用到。
3,恋人。将恋人或异性朋友称为“连手”,这是青海特有的方言。也是有出处的。在落后闲塞的青海,在这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塞外荒原,在古代,男女的结合都是包办的婚姻,高原儿女相对保守矜持,别说花前月下谈情说爱,结婚前双方都不见面是常事,“骑上尕驴儿赶上牛,身背后跟的是尕连手,有人了你在我后头走,没人了我把你捎在驴后头”。这是多么的矜持与含蓄。在那个时代,如果见面拉上一次手,那一定是定了终身。陕北民歌中还有“见面面容易拉话话难”的词句。青年男女见面说个话都难,拉手更难。因此男女不可以随便拉手,拉上手了,那肯定是不一般的关系。“连手”是恋人也很得体贴切。现在,有些花儿或文章中,常把连手写成“联手”或“恋手”,那是亳无根据的。
三,记手

“记手”是指男女双方定亲时交换的信物。过去端午节的香包就是女方送给男方的最好记手。一般定婚换记手是男女双方初次见面的机会,交换记手时双方的手碰在一起或大胆的小伙借此握一下手,这也是名符其实的“连手”了。孟子说过“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具体意思是:男人和女人的动作不要亲密,不要随便接受对方的礼物,这就是礼仪。“记手”是信物,又是信誉与承诺。不过“记手”现在称谓又演变了,有时把男女双方定婚时互送的礼物叫换手。这信物早已不是香囊荷包,而是金戒指,玉手镯等高档礼物。
方言与乡音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果有朝一日故乡没有了曾经熟悉的乡音与方言,这是极大的悲哀,就好像我们青海的土族在颠簸流浪中失去了文字一样。

作者简介:
晚霞,退休教师。爱好文学,摄影、音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