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上海头条特别推荐】北林区原来有个七星镇,你知道吗?作者杨成申(黑龙江)
【上海头条特别推荐】北林区原来有个七星镇,你知道吗?作者杨成申(黑龙江)
精华
热点
2021-06-06 13:05:09
71749
阅读
关注
北林区原来有个七星镇,你知道吗?
时间如流水般从我们的指尖悄悄滑落,叫人欲罢不能。而很多的事,诸多的人,也随着时间的变化,回不到先前的模样。
史料记载,原绥化市(现北林区)曾经有个叫做七星镇的地方,小镇里住着淳朴的人们,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传统的建筑,简单的生活,透露出小镇人质朴无华的美。金鸡报晓,黎明时分的街道上传来的是来来往往的行人的脚步声,他们或拿着荷锄出行劳作,或用扁担挑着商品去集市上叫卖,一群普普通通的人,在简单而快乐地生活着。
据《永安满族镇志》记载,在永安这块古老沉睡的荒原,还没有人烟的时候,一个叫作孔广录的人就已经已捷足先登,在清道光四年(1824年)跑马占荒,由呼兰经康金井、喂马岗子到大成福(也就是后来的七星镇),搭窝棚斩草开荒种地。清道光13年(1833年),他盖起草房5间,开设酒烧锅和杂货铺,招待古道上的来往行人以及附近居民。呼兰府于清咸丰七年(1857年)在大成福设镇,因大成福后面有7个山包,故取名“七星镇”。
当然,说起七星镇,就不能不说七星镇附近的一处半截塔。半截塔坐落在复兴村西北部0.5公里处,永安满族镇至永安劳教所公路的西侧。清光绪二年(1876年)前后,塔座高约2米,直径10米,在塔的四周300米范围,有砖瓦块散落在田间,一些住在泥河南岸的农民拆掉塔座的砖运回家中。从1958年开始,塔座的土被当做粪肥运往田间。现在,虽然半截塔已荡然无存,但是,若在半截塔的遗址下深挖5尺,塔基依稀可见,可看到1.2尺x0.6尺的大青砖。在炎热晴朗的三伏天中午,可闻到刺鼻的柴油味。
据民间传说,建半截塔有两个版本。一是此塔建于唐朝末年(公元901年至904年),是为了纪念此处纳入唐朝版图所建造。但是,塔没峻工,宋灭唐,而停建。还有一个版本说,半截塔人们是为了纪念努尔哈赤而建的。传说当年努尔哈赤在这里避难时,住了一夜,第二天便率兵远行。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避难的地方修建一座土塔。但是,修到一半的时候,土塔突然坍塌,只剩下半截突兀地立在那里,老百姓认为这是神灵在暗示,不让往高处建,所以,建塔的事就搁浅了。
据权威人士介绍,现在的永兴村(也叫大成福,就是过去的七星镇)西南角有一处古窑址,因为无法考证什么时间烧过砖或瓦,当地的居民猜测,这个古窑址其实就是为了修建半截塔用砖而建的。但是这只是猜测,虽然这永远是个谜,但是却给七星镇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在当年的七星镇,还有一处古寺,名曰三阳寺,甚是壮观,每天香火缭绕,善男信女,云集而来。每天,除了清脆的鸟鸣,便是古寺荡气回肠的钟声。幽静深邃的古寺,朝暮浮尘相伴,尘世的喧嚣,不改它静穆的容颜。
在三阳寺西北角300米处,住着徐老汉一家,徐老汉家祖孙三代,18口人。宣统二年(1910年)腊月,从山东闯关东过来一个老者,领着两个不足20岁的姑娘,同时牵着一头小毛驴,逃荒至七星镇,在金家饭馆遇见了徐老汉,请求徐老汉在这暂住。徐老汉考虑到家里有几个到了应婚年龄而未能订婚的男孩,再看看老者带来的两个姑娘,虽然因为营养不良导致面黄肌瘦,但是,还是能显露出女孩子楚楚动人的娇容。这样,便留下逃荒的父女三人。每天,徐老汉家人都热情地招待父女三人,虽然没有什么好的吃食,但是却能让他们吃饱,这令父女三人十分感动。
但是,好景不长,大约过了10几天,至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七星镇闹起了鼠疫,人染病的症状先是心口痛,口吐绿水,最后喷血而亡。仅仅七八天的时间,逃荒的老者和两个姑娘相继死去,接着,徐老汉家的人也一个接一个地染上了同样的病,相继死去16口人。
且说七星镇里有个好喝酒而且一喝就醉的人,名叫张国昌,绰号张醉鬼,他帮助徐老汉家处理尸体,当然,每天他少不了要喝酒,后来他就干脆住在徐老汉家里,把这19个人的尸体掩埋后,他舍不得徐老汉家的马和车,每天除了喂马,就是喝酒,不知不觉,他也染上了瘟疫。一天早晨,他挣扎着起来,爬着回家,到家时,由于开门过于用力,头部被撞得鲜血四溅,血呈绛紫色,当时,张国昌就晕了过去,等他苏醒过来时,觉得身轻气爽,瘟疫的病解除了。后来,当地有人染上这种病,第一时间就给病人放血,果然,真的没有生命危险了。
七星镇往西走,有个古驿站,是辽国大将金兀术运粮的河道,金兀术的妹妹美妮曾经居住在这里,今属连岗管辖。时至今日,古驿站的遗迹依然清晰可见。古驿站的四周,当年是满眼的荒野,一望无际,“棒打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就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据说,清道光末年,山东省登州府有一个叫吴天云的汉族人,体壮、性豪、个子大。因山东连年荒旱,生活无着,便推起架子车,带着妻子儿女背井离乡“闯关东”,一路上受尽千辛万苦,最后来到七星镇以西呼兰河岸边的一处草甸上落了脚,他选择接近水源的高岗之处,搭起了草棚,靠开荒种地、打渔和养畜禽度日。
清咸丰末年,清政府大搞移民屯垦、建立营地。这年冬天,清政府派呼兰府都护白将军“阅边”,白将军带领差役沿呼兰河查看,顺便确定屯垦之地。一天,白将军一行人来到吴天云的草棚前,大家感到非常惊讶:在这荒无人烟的北国大草原上,竟住有一户人家。白将军当即跳下马来,走进草棚,吴天云夫妇俩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白将军抖落身上的雪花,问过主人姓名后说:“ 你们不经许可,为什么就搬到这里来住呢?”吴天云听罢哈哈大笑,回答说:“启禀老爷,我们是清朝的臣民,这里是大清朝的土地,天下民住天下地,这是合情合理的啊,我第一个住到这里开荒斩草,是有功之人,官府理应奖赏我才是。”接着,吴天云又诙谐地说:“我若不在这里搭窝棚,将军今日到哪里去歇脚、取暖呢?”一席话说得白将军心花怒放。
吴天云夫妇一阵忙碌,做好了小米饭、炖河鱼和烤山鸡来招待白将军等人。饭后,白将军乐呵呵地对吴天云夫妇说:”我这次奉命阅边,是要划定营屯,你们开发建设边疆有功,先赏你一块荒原吧!”于是, 吴天云高兴地扛起一张大镐,接过白将军随从骑的马,和白将军并马飞驰向前。跑一段路,吴天云就下马刨一个记号,就这样,共圈下十多万亩土地,白将军临走时给吴天云留下一张执照。后来,旗人屯田的时候,果然没到这个地方来。山东有不少人听说吴天云在这里占住了脚,都扑奔他来到这里,垦荒种地,建起屯落。后来,人们给他起个绰号——飞镐吴天云。
七星镇的野外,是如毡如毯的碧草,还有五彩缤纷的花朵,如繁星在天,似落英在水,风过处,草浪轻翻,花光闪烁,景色格外迷人,而七星镇内,也是别有风情。七星镇的古街,由东向西延伸,街道两侧,店铺林立。剃头铺,小饭馆,还有褪了色的酒幌儿,在风中飘摇。檐下棋叟,不蔽风日,成了小镇的晴雨表。
据说,将军依克唐阿当年去十间房(今永安满族镇)遇到故友孙长和,两人把酒言欢,共叙友情,就途经七星镇。
依克唐阿,满洲镶黄旗人,清朝晚期将领。依克唐阿在抗击日、俄侵略,维护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立下了卓著的功绩,受到朝廷器重,被授为头品顶戴、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管理兵刑两部,兼管奉天府尹事务,任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等官职,有“东北三省海外天子”之称,被誉为“虎将军”。
清咸丰年间,依克唐阿入伍从军,与永安满族人孙长和(绰号孙三胡子)同营当兵,两人交往至厚,叩头拜把,结为兄弟。
清咸丰末年,孙长和私自从战场逃回永安,以开杂货店为生。当时依克唐阿疑其战死,找遍战场,未见其尸。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依克唐阿奏请朝廷,欲设置绥化镇边军,清朝廷准许,随任其为驻卜奎(今齐齐哈尔)镇边将军。次年,依克唐阿带马步军百人,出巡阅边路经七星镇,到达永安,永安知名商号出城相迎,当晚,依克唐阿下榻于永安最大的商号“源昌永”处。
晚上,永安各界设宴,为依克唐阿接风洗尘,席间,依克唐阿提起昔日与孙长和结拜和后来失散的经过,并打听孙长和的下落。不想,孙长和此时正在“源昌永”店内后宅,因从军私逃唯恐将军降罪,不敢出面相认。依克唐阿无意之中得知此情,便入后宅主动与孙长和相见。孙长和见将军来找他,慌忙跪伏于地,将军急忙用手相搀,二人百感交集。然后,又重整酒宴欢饮,共叙别情。席间,依克唐阿手捻胡须幽默地说:“孙三哥,想你我当初结拜之时,正当年轻少壮,一晃儿阔别30余载,你看我这胡须,不比三哥的短吧?”说罢,众人哈哈大笑。自此以后 ,依克唐阿与孙长和比胡子的事便在七星镇和十间房一带传开了。
清光绪二年(1876年),这里设二十旗屯,开辟了由呼兰出发,途径顾路板花、正黄旗头、二、三、四屯、十间房、湖里东北奔刘海船口北上瑷辉的新道路,不再绕古道西行。因此,来七星镇的人逐渐少了。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间房改设永安镇,七星镇逐渐被人们遗忘,又恢复原名大成福(现在的永兴村)。
现在,七星镇离我们远去了,它和曾经的一段历史一起写进了岁月里,但是,我们依然能想象出小镇当年的样貌。如今,当我们徜徉这里,这里仿佛一条时光的河流,梦幻一般悠远。古镇依然存留的一株株巨大的古榆,浑身披满了龟裂的树皮,就像身披铠甲的古代武士。在那树皮的裂隙里,爬满了绿茵茵的苔藓,但它仍枝繁叶茂,生机勃勃。每当这时,我们总是放眼那一片崛起的楼群,不知从哪里,飘来了人声、狗吠和现代的音乐。尔后,光阴似乎变得有些漫漶,各种声音渐渐地沉淀下去,仿佛只剩下了光和影,在各处飘忽。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04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