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散文] 我陪儿子"高考"
文/闲者(陕西.西安)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高考季节。看到身边很多朋友开始进入了紧张疲惫的时期,我也回忆起陪伴儿子"高考"那段难忘的日子……
一年一度的高考,不仅仅是孩子的一场人生大考,更是家长的一场人生大考。不管这场考试的结果如何,孩子的人生风帆都会自此完全扬起,向着他们梦中的航程启航。不管这场考试的结果如何,家长都将就此放手一直被呵护着的孩子,看着他们真正走上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每年的高考,都会牵动无数人的心,让许多人在一段时间内无法平静。每一年的高考,都会有很多感人的瞬间,让人们的记忆中存记温暖。亲历过高考,才知道煎熬与期待相融的滋味;亲历过高考,许多以往模糊的东西会在心里逐渐清晰起来。

那是20年前的这个时候,我的儿子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考验~"高考"。记得那是2001年的7月6~8日三天,我们和所有的迎考家庭一样,陪伴自己的独生子女走进了考场,接受祖国的挑选。
那年的七月,古都西安的气温高达40度以上,酷热难耐,不要说考场,就是呆在有空调的房间,人们也心神难宁。在考场上,有许多考生中暑,中途被送医。后来,国家教育部才将高考的时间调整到了六月份进行,避开了高温酷热的天气。

每年一度的高考,在这种关键时刻,翻腾在孩子和家长心里的滋味是不同的。孩子极力想挣脱,他们想挣脱那种自认为是来自父母的爱的束缚,证明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可以独自面对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考试。
而家长们,却想在孩子最重要的人生关口,再陪孩子走一程,即使他们明明知道自己在考场外,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还是忍不住跟在孩子身后,走向考场,然后在考场四周转悠,等待考试结束,一次次从考场中走出的众多考生中,张望着、寻找着自己的孩子。他们以这种默默陪伴的方式,表达着并不被孩子理解的深沉之爱。

我们也同所有的家长们一样,持有同样的心态。为保证儿子"高考"取得圆满成功,我们全家早早就制定计划方案。在高考前夕,全家老少齐出动,亲戚朋友全上阵,姥爷姥姥,舅舅舅妈,叔叔婶婶,不约而同地齐聚在家里,多次商讨儿子"高考”的保障事宜,研究多套应对措施。
开始商量时,有的提出,考试期间,在考场附近找个宾馆住下,免得来回跑着辛苦。有的提出,考试那几天,包个出租车接送儿子,以保证出行安全。这几个方案都被儿子给否定了。最后决定,高考那几天,由我亲自陪同儿子一起骑上自行车,跟平时上学一样,护送他到考场,考试完后再接回家来。而且还规定,第一门课程考试结束后,全家人不许主动打探情况,不准问长问短,以勉增加儿子考试的心理负担,等等。

记得那年第一门考试结束后,我陪同儿子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他在前我随后。我严格按照事前约定,也不敢打问"今天考得怎么样?"之类的话题,只是闷不作声的跟着他骑行着。忽然,我看儿子放开自行车的手把,边吹口哨边说:"高考"有什么了不起?考试题并没有想象那么复杂。
看着他的一举一动,我心想,儿子这情绪还不错吗,第一门功课肯定考得还行吧!回到家,看到全家人期盼的目光,儿子主动打开了话匣子,把他第一门课程考试的感觉和心情与家人一起分享。他高兴地说,"高考"就是要象平时考试一样,放松心情,正常发挥,那样就会彻底消除紧张心理,轻松自如地予以应对。果不其然,儿子以同样的心态完成了其他几门课程的考试。最终以原始640多分的总成绩,考取了浙江大学计算机专业。

儿子上学报到去了以后,许多朋友对我们投来羡慕的目光,询问我们教育培养儿子的成功经验,以及陪伴"高考"的体会。这促使我对儿子的成长进步作了简要的回顾思索。
回想起来,我们这代人的经历大同小异:出生时遇上人民公社大跃进,年幼时遇到三年自然灾害缺吃少穿,上学时遇到了"文革"缺乏教育,结婚后又遇到了计划生育,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

我曾当兵二十四年,在部队时多次调动单位。儿子从小就随妈妈一起生活,直到上小学二年级时,才跟着妈妈随了军。到部队以后,又随我的单位一起多次转学。虽然每次转学,他都对教学环境有个适应过程,但却培养煅练了儿子的适应能力。
每到一地,最多三个月时间,他就能适应当地的教学环境,跟上同学们的步伐。我转业时,儿子刚进入高中二年级,按照常理,这个时候转学是人生之大忌,也遭到了许多亲朋好友的劝说和反对。但后来我们还是毅然决然地把儿子从部队驻地的县城中学,转到了西安城区来上学。
刚开始,儿子的学习就是有些跟不上,经过三个多月到半年时间调整,他很快适应了新的教学环境,而且进入了学校的重点班,直至高考时一直保持在班级前三名位次。

回顾儿子学习成长的过程,以及"高考"经历,我觉得作为家长,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放平心态,营造良好的氛围。对于孩子而言,"高考"无疑是人生重要的转折点。但是,它也仅仅是人生旅行中的重要一站,不是唯一一站。每个人在面对自己重要转折时刻,都会有这样那样的心情,这是很自然的。对于家长而言,也需要清晰的认识到,"高考"只是孩子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战。所以,如果我们能够以更加放松自然的心态去看待这件事,去看待这个过程中情绪的跌宕起伏,也会给孩子树一个榜样,让他能够更好的去看待自己当下的状态及心态。
其次,要观察情绪,适当的给予回应。一般来说,孩子在"高考"最后的冲刺阶段,心理波动会随着每次考试的转变而有所变化。家长需要对孩子的情绪有较为敏锐地觉察,当发现他心情特别好的时候,可以询问一下有什么事情如此开心;而当心情不好的时候,也需要关心一下,问一问是否需要给予提供一些帮助。
再次,要给足空间,赋予他选择的权利。如果你觉得孩子当下的复习过于紧张和压抑,想要帮助她放松一下自己,可以给一些方案供他做选择,是否需要去放松,以什么样的形式去放松。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和考试不相关,但是却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自信和力量。作为家长,需要放平心态去看待高考,尽可能的以孩子需要的方式去陪伴。

第四,要熟悉孩子,关注每个阶段的情况。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孩子在学校每个阶段的情况,以及孩子的成绩水平,制定的目标不能与现实状况差距甚远。学习的事情交给孩子,不要过多的干预,可以适当的提些建议,但是不能强硬的要求孩子。孩子本身心理压力就大,家长不要过度的服务,不然会使孩子的心理负担加重。家长要适当的多鼓励,少唠叨。
第五,要学会理解,适当给出建议即可。孩子在"高考"的压力下,会产生一些情绪,还会有一些烦恼,家长要学会倾听。不仅是孩子,很多的大人都会向自己最亲近的人发泄情绪,孩子也需要发泄压抑的情绪,家长在这个时候就要多理解,倾听孩子的心声,为什么苦恼,多倾听、少说话,换位思考,让孩子真正感觉到家长的陪伴和理解。
最后,我想说,家长还要有长远的见识,多关注"高考"的政策动向,多关注各个专业的动向和发展,适当与孩子进行沟通,为填报志愿做好准备。这样,就不会在高考之后自乱阵脚。
(2021.6.6于景园)
(图片选自网络,如侵即删!)

闲者简介:
宋毓文,网名,闲者,男,西安人,当兵廿四年,一直从事宣传政治工作。转业后长期与文字打交道。曾任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市政府参事。喜文学、爱摄影、常游泳。年过花甲,闲暇练笔,图个乐呵。常有散文、随笔、诗歌见诸媒体。2020年成功举办个人诗歌作品朗诵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