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民办”学校退了后,谁来填补这个空缺?
原创 柳袁照
现在,有了一个新名词,叫“公参民”学校。
九月一日起将实行《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实施条例》备受关注,其中特别强调“地方人民政府不得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地方政府利用国有企业、公办教育资源举办或者参与举办的学校,叫“公参民”学校。“名校办民校”也属于“公参民”学校的范畴,只是形式不一样,“名校”指的是公办名校,依托公办名校举办的民办学校。这类学校老百姓俗称“假民办”学校,将成为《实施条例》重点规范的办学形式。
“公参民”将退出历史舞台,现在这类学校在某些地方占比较高,许多择校热点,往往都在这些学校。这些学校为何“火”?因为他们占足了优势:第一,既有公办学校的优势,有教师编制支持,骨干教师没有后顾之忧,进也是,退也是,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资源,就是骨干、优秀教师资源;还有一定的财政支持,建设项目的经费支持;更重要的是政策支持,特别是招生,无论在招生指标、招生范围、招生对象等方面都会网开一面。第二,更有民办学校的优势,民办学校最大的优势是体制、机制活,教职工薪水体系能自主制定执行,包括奖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多劳多得,优质优酬,用人自主灵活;项目建设自己有能力就能做,制约较少。有了这两个优势,如虎添翼,就如当年的经济特区。再加上可以高薪聘请名校长主政,或公办名校长实际控制,隐形可以用的资源比较多,这类学校几年之后无不腾飞。
最近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有关司局领导表态说:“名校办民校”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为了补充公办教育经费、资源、布局的不足,在政府鼓励“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的背景下开始的。在“公参民”发展之初,确实为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汇集更多更好教育资源、完善教育布局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确实如此,我当年亲身经历了这个过程。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眼光去衡量历史,我们还是要尊重事实。
事物总是要变化的,随着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这一本来是进步的举措,越来越呈现它的消极性。官方的评价是:一些“公参民”(包括名校办的名校)模式学校为了争夺优质生源和教育资源,在办学过程中利用公办资源和母校名校效应,甚至配合相关利益方进行炒作,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向少数学校聚集,造成新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公。
清退这类学校势在必行。好像是教育的“肿瘤”,到了要动手术的时候了,并给出了一个时间表。只是想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这类“公参民”(含名校办的名校)退出了教育领域、教育市场之后,谁来填补这个空缺?这是一个有诱惑力的空间。
所谓“公参民”(含名校办的名校)退出历史舞台,无非让它在三条路中选择:一是回归公办,退净民办成分,即“民转公”。二是转变成真正的民办,退净公办成分,即发展成纯粹的民办。三是停办,第三种可能不大,除非有特殊背景与原因。
在一定的时间内,这种转变,或许会影响这类学校的质量、效益,会丧失一些原本的优势,两头都想得益,可能性不大了,这类学校会有一个阵痛、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又是无法避免的。
在一个地区,原有的平衡会打破。优质教育资源过分集中的现象会有所改变,出现的教育不公平、社会过度焦虑等问题,会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对“公参民”(含名校办的名校)的规范管理,有利于在一定区域内办好每一所学校,特别是义务教育学校。每一所中小学,即指公办校,也指民办校。民办校是补充,不能缺位,但绝不是主体,公办学校是主体。对经过规范、检验之后的民办学校也是利好消息。办得好,有特色,受家长关心,得到社会好评的民办学校,也更公平了。大家努力在一个起跑线上办学,办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有利于扭转办学的“简单化、功利化、短视化、极端化”的现象,形成立德树人的良好局面。
2021年6月5日
![]()
柳袁照个人简介:
柳袁照,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特级校长。苏州市首届教坛新秀、苏州市十杰校长。曾在农村、城市的普通中学任教师;曾任苏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主任、政策法规处处长、教育综合改革办公室主任;曾在百年名校苏州十中校长;苏州市振华双语实验学校校长;曾任三届江苏省政协委员,曾为上海市、福建省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评审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苏州市教育管理学会会长兼秘书长。苏州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教育部领航班导师。曾任北大教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副总裁、北大培文学校总校长。现任北京新学道教育集团总校长、兼任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8年第1期《人民教育》以《“最中国”的学校》为题,盛赞了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园的文化建设。该篇报道入选为“《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33件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之一”。“最中国的学校”不仅成为苏州十中引以为豪的标志性美誉,而且成为一大批有中国特色、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学校的办学追求。同时,作为“诗性教育”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柳袁照提出了“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的十中精神和办学理念,表达了在功利之风日盛的社会中,学校教育对神圣理想的坚守。
先后出版《旧雨来今雨亦来》《感恩蔡元培》《图像的独白》《我在最中国的学校》《在这个园子里,遇见你》《老什物》《教育是什么》《学校是美的》《教育是美的》《学校应该是一个有诗意的地方》《读书是美的》等散文、教育随笔10余部,以及《柳袁照诗选》、《星星降临》、《流连》、《走入荒原,越发美丽》4部诗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