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云平 戒台寺三重奏1
古往 戒台寺 今来
1 戒台寺唐名 “ 慧聚寺 ” ,明更名 “ 万寿寺 ” ,清为 “ 敕赐万寿戒台禅寺 ” ,位于北京门头沟区马鞍山下。
2 唐武德五年(622年),智周和尚在马鞍山下创建了戒台寺的前身慧聚寺。辽道宗咸雍五年(1069年),律宗高僧法均决心重振业已颓废的慧聚寺,广募资财,大兴土木,肇建了一座菩萨戒坛。翌年,新戒坛建成,“ 开坛演戒 ” ,一时成为万人向往的佛教圣地,辽道宗耶律洪基特意下诏授法均为崇禄大夫守司空(官衔),自此以后,戒台寺的住持都与皇室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元朝末年,戒台寺被火烧毁。
3 明代进行了三次大修,明宣宗宣德九年(1434年)重建。明英宗正统六年,如幻和尚又主持重修了戒坛大殿和戒坛,形成了今天的寺院格局。戒坛完工后,如幻被推为明代第一代传戒坛主师,并主持传戒。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慧聚寺正式改名为万寿寺,但由于此寺以戒坛(台)而著名,所以世人皆习惯称之为 “ 戒台寺 ” 。明嘉靖朝,从嘉靖二十九年至三十五年(1550—1556)历时七年对戒台寺进行了历史上最大一次由皇室组织的全面修缮。清康熙、乾隆两朝也均对戒台寺殿宇进行过扩建,现存建筑基本是清代建造。

4 从清乾隆年间起,北京的一些民间组织,如地藏会、三元大悲会、大悲随心经会、广善米会、五显财神会等在寺内空地上建起了一些小殿,如财神殿、娘娘殿、老爷殿、地藏殿等,使这座千年梵刹出现了一些民间信仰的神殿。清代中期以后戒台寺趋于衰落。
5 戒台寺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律宗寺院,寺内的戒台是我国著名的 “ 三大戒台 ” 之首,另二座分别是福建泉州开元寺和江苏宝华山隆昌寺。戒台寺的戒坛不仅因其体量最大而被尊为 “ 天下第一坛 ” ,而且还有着悠久的戒传历史。

6 戒台寺坐西朝东而略有些偏北,之所以这样,是为了将其中轴线直指 35公里以外的北京城,可谓匠心独具。戒台寺有两组建筑群,其实有南北两条中轴线,南中轴线上自西向东依次分布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遗址和观音殿,多为明清时期扩建;而北中轴线上是戒台寺的特色所在,包括山门殿、戒坛殿、大悲殿及罗汉堂,是唐、辽金建筑的主要分布区。
7 戒台寺很特别的是其山门殿处于一座四合院之中,原来从明代开始,北京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四合院式的建筑格局。四合院式建筑以先天八卦而设计,西北为艮卦,艮为山;东南为兑卦,兑为泽;因而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上,取 “ 山泽通气 ” 之意,并称之为 “ 吉门 ” 或 “ 财门 ” 。东北方向为震卦,是次好方向,必要时也可以开门。对此,戒台寺的山门根据当时的习俗,建起了外院,并在南北两侧外院墙上按照兑卦和震卦的位置分别各开了一座门,即南配门和北配门,并在北配门外又开辟了大钟院,而南配门因有吉位财门,故成为了出入寺院的主要通道,从此形成了山门殿需由左侧南配门进入的格局,戒台寺也就没有了正门。

戒台寺三重奏2
山门殿 天王殿 大雄宝殿
1 山门殿、天王殿和大雄宝殿,是戒台寺的前三进院落。
戒台寺整体上座西朝东,这种建筑格局是在辽代奠定的,这与北京地区寺院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有些区别。
游览线路一是沿南轴线山门殿向上,经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阁、观音殿、九仙殿六进院落,再有就是南宫院、北宫院及沿途的著名松树。
二是沿北轴线游览后花园赏花、辽砖塔、辽石幢、地藏院、明王殿、选佛场、罗汉堂、大悲殿、壁画、雕塑、辽石造像。
2 戒台寺里的山门殿,原是戒台寺大门,朝东开。明代重修戒台寺时在山门殿前围起一个小院,在其南北处建南配门和北配门,并按汉族文化风俗将南配门定为戒台寺大门。这座门尽管很精致,但缺乏气势,与戒台寺的宏伟不太相称。
戒台寺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了,原名慧聚寺,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戒台寺。现戒台寺大门的横匾为《万寿戒台禅寺》。
3 戒台寺位于京西马鞍山下,海拔300多米,整个寺院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既有北方寺庙巍峨宏大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清幽秀雅的情趣,既有浓重的宗教文化色彩,又有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不仅是中国佛教一座著名的寺院,同时也是一处久负盛名旅游胜地。

4 山门殿,这才是戒台寺的正门。它座西朝东,两侧与院墙相连。山门殿面阔三间,灰瓦覆顶,四角挂铃,门额上挂有 “ 山门殿 ” 三个斗大字匾,此时阳光明媚,朱红色的门窗非常耀眼。
山门殿前的国槐,是辽代咸雍年间法均大师亲手所植,虽有近千岁,但生机勃勃。法均大师是佛教律宗领袖,他在辽代对该寺的整修和扩建,基本上奠定了戒台寺今天的建筑格局。
山门殿前的石狮,是清代石匠实山雕凿的,他每凿一钻,就念一声佛,完工后就出家,云游四海十年后归戒台寺。恭亲王奕䜣次子载滢写诗赞曰:
工捶持苦行,一悟万缘安,
改业修心易,多年不语难。
名山飞锡遍,古洞抱云寒,
白发归清净,真如证涅槃。
山门殿前的蟠龙石碑,下面驮碑赑屃的头尾已被砸掉,这是非常时期的结果,但石碑雕刻的非常精美。还有康熙皇帝撰文的《万寿戒坛碑记》,御碑正面、左侧是满文,右侧是汉文,字体工整,字迹清晰
山门殿内左右两侧各立有一尊泥质油漆彩绘的护法神塑像,俗称哼哈二将。 这两尊塑像工艺水平较高,兼有南北两派雕塑的特点,既有北派的雄伟健壮,造型生动,又有南派的精致入微,形象传神的特点,堪称是此类塑像中的杰作。
5 穿过山门殿进到天王殿院落,殿前立有六座石碑,其中明代的四座,清代一座,民国一座。其中最著名的是明代成化年间明宪宗 “ 敕谕碑 ” 。
天王殿院落里的龙松,约有五、六百年历史,敦实雄壮,遍布虬结,皮似龙鳞,宛若苍龙翘首,具有一种阳刚之气。其树干扭曲向南,与对面的凤松形成了 “ 龙凤交颈 ” 的美丽造型。
凤松与龙松是同时期的,她线条顺畅,挺拔俏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其西南侧枝条下垂,宛若凤尾,树顶似风头,扭颈向北,与龙松成美丽造型。
天王殿上的斗大字金匾,清康熙皇帝御笔题 ,“ 天王殿 ” 三个大金字。现在供奉的这尊 “ 大肚弥勒 ” 是五代后梁时,浙江奉化人契此和尚的形象,他身背布袋,面带笑容,游戏人间,扶危救难,被世人称其 “ 笑和尚 ” 、“ 布袋和尚 ” ,从宋代以后,人们就将大肚弥勒放在天王殿中供奉。应该说戒台寺的大肚弥勒的笑容还是比较腼腆的,不像其他寺院的弥勒佛笑逐颜开。
四大天王本来是来自印度的佛教护法神,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地被汉化。中国民间将四大天王称为四大金刚,并按各自所持兵器的不同,赋予了四大金刚象征着 “ 风调雨顺 ” 的意义,表达了中华民族祈盼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这些泥塑彩绘非常逼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护法韦驮,在释迦摩尼涅槃之后,负责保护佛舍利,因而后来所有的寺院都把韦驮放在天王殿中弥勒佛的背后,使其面对大雄宝殿,日夜忠实地保护着佛祖。

6 大雄宝殿所在的是第三院落,座落在近两米高的月台上。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顶覆以绿色琉璃瓦,正门前额高悬 “ 莲界香林 ” 四个漆金大字的雕龙横匾是乾隆皇帝御笔。但原还挂有的康熙皇帝所题的 “ 般若无照 ” 的匾额、楹柱上同是康熙御笔 :
禅心似镜留明月,
松韵如篁振舞风。
原匾额楹联,今均已不存。
在大雄宝殿前左右两侧各有三间配殿,左边是伽蓝殿,右边是祖师殿。戒台寺里著名的凤尾松就在伽蓝殿前,此松的下面分枝一律下垂,犹如凤尾屏风,非常漂亮。风尾松南边的是凤眼松,其果实镶嵌在一丛丛碧绿的松针中间,好似凤凰羽毛上的眼状花纹,故得名凤眼松。可惜凤眼松前几年枯死,人们在凤眼松的位置上移植了一颗小松树。 站在凤尾松下欣赏邻近的白皮松,根枝叶茂郁郁葱葱,象征着兴旺发达。
大雄宝殿内有人值守,不让照相,殿内有铜质三世佛,佛像均高3.2米,重5000千克,是明代铸造的。座落在汉白玉雕刻的须弥座上。殿内顶上还有三个木雕藻井,罩在三世佛上方,藻井上圆下方,象征着天圆地方,藻井穹顶各雕一条张口鼓须的团龙,俯视着下方,这造型为 “ 天龙护顶 ” 。非常值得拜观。
锦带花又称五色海棠,其枝条开展,花朵艳丽,从四月开花,花期长达半年之久,因花开时美如锦带,故而得名。如此高大而古老的锦带据说来自畅春园,品种珍贵,非民间所有。这是否意味着这里是皇家寺院。
7 游记至此,戒台寺的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前三进院落就结束了,后三殿的介绍请看下篇拙作。

戒台寺三重奏3
千佛阁 观音殿 九仙殿
1 千佛阁、观音殿和九仙殿,是戒台寺的后三进院落。
2 游览过大雄宝殿后,我们沿着石阶向上,来到了千佛阁前,此时戒台寺的著名松树依次进入眼帘。
戒台寺古树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松树,最著名有活动松、自在松、卧龙松、九龙松、抱塔松、龙凤松、凤尾松、凤眼松、菊花松、莲花松。明清两代君臣墨客多为它们留下诗篇。
潭拓以泉胜,戒台以松名。
遥看积翠影,已觉闻涛声。
入门各相识,俯仰如相迎。
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
清 赵怀玉
抱塔松,在戒坛山门的前方北侧,5米多长的主干横空跨过台基边沿上的矮墙,两条粗大的枝杈扭转着、盘绕在台基下方辽代名僧法均大师墓塔的两侧。现在此松虽仅右侧的一根抱塔主根,但仍不失古松保塔的风韵。
更有新奇抱塔松,关心衣钵自斜倾。
因何此寺多松怪,得道修成老树精。
民国 田树藩
九龙松在戒坛山门外南侧,是一株植于辽代的白皮松,已逾千岁,这是现今华北地区最古老的白皮松,树高18米,胸径2米有余。此树一杆分为九股,伸向蓝天,树干上鳞甲斑驳,霜皮半脱,宛如九龙腾舞状欲飞天。我们来时,九龙松正在开花。原来在九条干体的中间,曾滋生有一棵小槐树,因而形成了 “ 九龙抱槐 ” 的奇观。
宝树倚晴峰,婆娑月影重。
叶深藏鹳鹤,枝老作虬龙。
拂殿青阴合,凌霜翠色浓。
山僧时向客,聊尔说秦封。
明 朱宗吉
卧龙松在大雄宝殿后面台阶北侧,十多米长的主干蜿蜒横生,鳞片斑驳,宛如一条翔云归来行将就卧的苍龙。 此松植于辽代,已过千年。早年寺僧用掐尖折枝的技法对树形进行了修整,使枝杆盘曲横生,后经金、元、明、清等历代僧人的培育,从而形成了今天的奇特造型。卧龙松的树冠已伸到山阶之外。
千载古松号卧龙,居然雨露受尧封。
历经多少沧桑感,治乱兴衰不动容。
民国 田树藩

自在松在大雄宝殿台阶上方南侧,与卧龙松相对。此树老干舒缓,枝叶婆娑,郁郁葱葱。 一年四季虽然饮露餐霞,经磨历劫,啸风映月,立霜傲雪,却依然错落有致,仪态大方,怡然自得,逍遥安然,平淡之中更显得雅韵出姿,故命 “ 自在松 ” 。
梵阁千峰里,征骖九日来。
松萝禅径入,龙象法筵开。
黄菊宁簪帽,青莲独上台。
如堪授真戒,吾此息氛埃。
尘迹何因到,名山不易逢。
谷深微瓣径,寺近始闻钟。
古树寒飚集,幽轩夕翠浓。
菊觞违雅集,相忆在高峰。
明 严嵩
活动松在方丈院西侧,其形宛如一把张开伞盖。此树横生的枝杈都比较细,整个树冠全靠主干支撑,树冠向东南方向倾斜。因树上的细枝相互缠绕,只要牵动一枝,都会使整个树冠不稳,造成力的不平衡,而使全树随之摇动。
老干棱棱挺百尺,缘何枝摇本身随。
咄哉谁为挈其领,牵动万丝因一丝。
清 乾隆
摇动旁枝老干随,山僧持以示人奇。
一声空谷千声应,借问神通孰所为。
清 乾隆
3 看过了戒台寺五大名松后,我们又拾级而上,前往观音殿。观音殿建筑在千佛阁后面随山势而起的高台上,台基的边缘用青石栏杆围护,且雕刻的十分精美。尤其是柱头上的石狮生动传神栩栩如生, 在石栏柱头上从北向南排列有十七头大石狮子和八头幼狮,其中有绣球嬉戏,有给幼狮喂乳,有掌托幼狮等各种造型。这组石狮子雕刻细致,线条清晰,刀法流畅,舒缓有致,甚至比卢沟桥的狮子更显清秀细腻,与颐和园十七孔桥的石狮子类似,是戒台寺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石雕艺术精品。
观音殿为三开间,殿内供奉着一尊陶制漆金的白衣观音大士立像。其左手托净瓶,右手持柳枝,立于莲台之上,下为海水涌潮。观音左侧是龙女,右侧是童子,二人双手合十,朝观音漠拜。
4 观音殿再向上就是第六院落九仙殿。 九仙殿,始建于明代嘉靖29年。明代初期,燕王朱棣伪称有真武大帝相助,开始 “ 清君侧 ” ,从侄子手中夺得皇权之后,在北京地区广兴道殿,以示感恩。因而在戒台寺这座佛教寺院中也供奉起了道教的神仙。九仙殿里面供奉着九位道教神仙。
5 从九仙殿再向上走,就显得很荒凉残破,台阶直通后门,上面还有一个院落,只是建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
从上向下依次是蓄水池、九仙殿、观音殿。戒台寺依山而建,层层迭起,可见非同一般。
关公殿 千佛阁 慧聚堂
1 戒台寺里还有关公殿,座落在一处花园里,环境非常好。 关公,名羽,字云长。是一位意气千秋、忠贞不二的英雄。备受世人崇拜,儒称圣、佛称菩萨,道称真人。关公发愿皈依三宝,为佛教寺院的护法伽蓝菩萨。其左边是关平,右边是周仓。
从关公殿向下观望,那里是南宫院,院落座南朝北,其东、南、北三面为硬山式房舍,上覆青灰筒字瓦前有回廊,西房已拆除,辟为花坛。
这里就是当年康熙、乾隆等皇帝来寺进香期间所居住的地方,略感失望的是,这个行宫比起大清皇帝的其他行宫要逊色很多,也没有留下什么激情岁月的故事。现在这里是戒台寺管理部门办公场所。
2 千佛阁始建于辽代咸雍年间,是戒台寺中最宏伟的建筑,后因年久失修为危险建筑,1965年拆除,实行落地保护。鉴于千佛阁是戒台寺的核心建筑,自2011年起在原址上开始复建,2015年10月主体建成。
千佛阁宽21米,进神4米,为三重檐楼阁式木结构建筑,其殿顶采用了古建筑中最高等级的 “ 大五脊庑殿式 ” ,阁高30余米。殿前左侧的石碑是民国初期的大总统徐世昌撰文,右侧的石碑是清末恭亲王奕䜣撰文。
原千佛阁正面的门额上挂有乾隆皇帝手书 “ 智光普照 ” 的金字匾额,楹柱上有乾隆御笔楹联 :
金粟显神光,人天资福,
琉璃开净域,色相凭参。
原千佛阁内有高大的卢舍那铜质佛像,两侧的砖墙镶嵌琉璃壁饰阁有两层,在每层左右两侧的墙壁上各有5个大佛龛,每个大佛龛内分28个小佛龛,每个小佛龛又各有3个微龛,里面供奉高10厘米的木雕佛像。这样阁内就有1680尊佛像,是名副其实的千佛阁。千佛阁作为建筑已经复建了,但文化和宗教的内涵回归还有待于民间支持。
如果千佛阁开放了,站在二层,居高临下扶栏远眺,山光水色一览无余。当年千佛阁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许多文人雅士都曾在此登阁赏景,把酒临风,吟诗作赋。
翻经学士费沉吟,老寿将军出妙音。
只看䧻阳东寺里,儿磬通得法华新。
明 汤显祖

3 千佛阁的北面是北宫院,当初是皇帝的随行王公下蹋的地方。后来恭亲王受慈禧太后的排挤在戒台寺留住了十年,就住在北宫院,期间恭亲王出资,对小院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是戒台寺里最美丽的地方。
北宫院座北朝南,分内外两重院落,其建筑风格是北京传统四合院与江南园林艺术的巧妙结合。现在这里还保持着当年整修后的风貌,因院内广种牡丹花,所有人们都称此为牡丹院。
走进牡丹院前院,是一座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花坛式的大影壁,假山影壁的构思十分巧妙,既起到影壁作用,又自成一景。 庭院中种满了各种名贵的牡丹,有的是乾隆皇帝的御赐,有的引种于恭王府,年龄已有200岁,至今生长旺盛。
恭亲王亲手栽种的稀有品种黑牡丹在前院东北角,可惜这些百年以上的稀有品种,因 “ 颜色反动 ” 而被连根拔除了。
4 在前后院之间建有一座油漆彩绘的木质垂花门,门额上挂有恭亲王在光绪十七年(1891年)手书 “ 慧聚堂 ” 。戒台寺原名荟聚寺,恭亲王将北宫院改名慧聚堂,颇有些发思古之幽情之意。前院西面以叠石为景,种植花草。 如今牡丹院已经开辟为旅游客房,每年4月戒台寺古丁香观赏期间,这里都有茶座,游客可以品尝古丁香嫩叶炮制的香茶。
5 真武殿在牡丹院上方,始建于明代嘉靖29年。为三间开的建筑。 真武殿不远处立有一座高大的金代石碑,记述了金代初期戒台寺住持悟敏大师生平的 “ 传戒大师迹行碑 ” 。

戒台寺三重奏4
戒坛 奇松 古洞
1 戒台寺不仅有胜于千年古韵的佛门渊源,更得有满园古木苍翠的清新幽雅、四季宜人,一直以 “ 戒坛、奇松、古洞 ” 而著称于世。
2 戒坛是僧徒传戒的地方,简单的说就好像考试场或者说毕业典礼似的,僧人们晋升的时候要在这里授戒,授戒和持戒是大乘佛教中律宗的主要修持方式。
戒台寺最重要的佛事活动就是在戒坛大殿开坛演戒。开坛演戒又分为两种,一个是佛徒授戒(分为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菩萨戒。不同等级的佛徒所需遵守的戒律是不同的。西游记中的猪八戒,就是授八戒。)另外一种是在戒坛为佛教徒讲解戒律,也称演戒。
戒台寺可以授最高的菩萨戒。这是相当有地位的事情,京西著名的潭柘寺虽大,历史更为悠久却也无法授菩萨戒,最高只能授具足戒,由此也可看出戒台寺的地位。授菩萨戒简单的说就相当于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入室弟子,菩萨的师弟,菩萨又可以修成佛。因此戒台寺的戒坛又称为选佛场。
另外戒台寺的戒坛是中国三大戒坛之首。
3 戒台寺的古树甚多,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古松出名,有诗赞曰 :
潭柘以泉胜,戒台以松名。
遥看积翠影,已觉闻涛声。
入门各相识,俯仰如相迎。
一树具一态,巧与造物争。
这些古松经过了千百年磨砺,形成了各种奇特的造形,它们姿态奇绝。为历代文人雅士咏赞,更是各附传奇故事。明清时期,戒台寺 “ 十大奇松 ” 就已经闻名天下。
如著名的九龙松、卧龙松、抱塔松、凤尾松和自在松 ,合称戒台五松。还有莲花松、菊花松、龙凤二松、活动松。每当微风徐来,松涛阵阵,形成了戒台寺特有的 “ 戒台松涛 ” 景观。
4 第一名 九龙松:在戒坛院山门的南侧,这株松树的品种和其它树不同,白皮松耐旱怕湿,枝条比较脆弱,北方种植居多,树龄已有1300多年,植于唐代,为世界上 “ 古白皮松之最 ” 。奇特的是树的主干里直接伸出的枝条正好九枝,宛如九条腾空而起的白龙,凌空舞蹈,煞是好看,因此得名。九龙松主干直径约2.2米,高达18米,遮阴面积500多平方米,有诗赞曰:
一根九干亦何奇,郁郁苍苍绝世姿,
恰是神龙生子数,太康刻遍石幢经。
第二名 卧龙松:在大雄宝殿后面台阶上方,与自在松对称而生。 中国最美的松树,像一条粗壮巨盘龙横卧在此。从石雕栏杆中横卧至其外,仿佛欲腾云驾雾而飞,它鳞片斑斑的粗干横长10米,干周长2.8米,为辽代所植。在石栏杆外的龙松粗干下面,有一巨石支撑。巨石上书三个红漆大字卧龙松,乃清末时赫赫有名的恭亲王奕䜣所书。提到恭亲王,他和戒台寺还有着一段渊源,当年他帮慈禧铲除顾命八大臣,让慈禧垂帘听政,慈禧政权稳固之后开始猜忌奕䜣 。使其一切职务被罢免,他深知慈禧的心狠手辣,为了躲避慈禧,也为排解心中的郁闷,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千年古刹戒台寺,名义上是坐禅悟道,实际上是躲避灾祸。
在京西民间,流传着许多奕䜣与戒台寺的传说故事。其中最普遍的是关于 “ 斩龙剑 ” 的故事 。传说奕䜣在戒台寺时,最喜欢那棵形态奇特的 “ 卧龙松 ” 他觉得自己就像这棵松树一样,静卧古寺,并提碑立于树下。因他常以卧龙松自比,有天戒台寺方丈看到这块石碑后,対徒弟们说:“ 六王爷这辈子是发达不起来了。” 徒弟们很是不解地问:“ 何以见得呢? ” “ 你们看,六王爷把石碑立在卧龙松下面,这石碑就像是一把利剑正好对着卧龙的肚子,这样的石碑叫做斩龙剑。六王爷常以卧龙自比,盼望有朝一日能够再飞云天。可是现在龙的肚子上插把剑怎么能飞得起来呢?徒弟们这才恍然大悟。光绪二十年日本侵略朝鲜时,恭亲王被召回京,仅仅四年时间,卧龙松已被石碑深深顶了一道深沟,“ 徒弟们,斩龙剑斩龙了,六王爷大限到了。果然不出所料,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从京城传来恭亲王奕䜣病逝的消息。
第三名 抱塔松:在戒坛院山门前的北侧,这是一棵形态怪异的古松,树干屈曲扭转, 五米多长的粗大躯干仿佛一条巨龙伸出前爪在护卫着古墓塔。故名抱塔松。谈起抱塔松的由来,还真有点神话色彩,清代诗人李恒良的《戒坛古松歌》里有这么两句诗 :
怒涛夜吼雷雨声,
抱塔龙松啼月黑。
诗中讲述这样一个传说故事:抱塔松原先是天上的一条神龙,被玉皇大帝派来戒台寺护卫辽代高僧法均和尚的,它化成青松守立戒台殿山门前。法均大师常年在戒台大殿讲经说法,神龙也有所感化,法均大师圆寂后,安葬在山门下的一座墓塔里。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龙松怕雷电把法均的灵塔击倒,于是扑身过去用双手牢牢抱住灵塔。清晨雨停,人们看到古松的枝杈搂住法均的灵塔,才悟出这里面或许有凡人不能理解的神妙之处,形成了今天古松抱塔的奇观。
5 第四名 凤尾松:这是一棵非常形象的松树,整棵树的西侧枝条全部下垂,就像凤凰长长的尾巴,抬头看树顶有一小段干枝很像凤凰的嘴,嘴上的圆切面像眼睛,再加上西侧枝条就像一只展翅的凤凰。
第五名 自在松:矗立在大雄宝殿前,高达25米,干周长达2.7米,亦为辽代所植。老干舒缓自如,郁郁葱葱,其姿舒展有致。虽然一年四季饮露餐霞,经磨历劫,但却依然仪态大方,逍遥安然,显得逍遥自在,平淡之中更显得雅韵出姿,故得名自在松。
第六名 莲花松:这是一棵树干粗壮笔直,壮观挺拔的松树,树干上没有多余的杂枝,显得十分整齐,规矩,整棵树冠浑圆完整,层次分明。宛如一朵盛开的巨大莲花。有诗赞曰:
根下坐点笔,层云已荡胸,
因参释迦法,顶上坐芙蓉。
6 第七名 菊花松:这棵树的东侧树枝繁茂,一根根修长的侧枝全部下垂,但下垂树枝尖部又微微翘起,就像龙爪菊的花瓣,整棵树看起来就像一棵硕大的秋菊,盛开着上百朵美丽的鲜花,故而得名。
第八名 龙凤松:在天王殿院内,这是两棵松树的合称,龙松树干上的皮微微翘起,就像是龙的鳞片,此树长得又高又大就像是一条苍龙矗立在此。整棵树敦实粗壮,具有一种阳刚之气。凤松树皮和龙松相比光滑细腻,西侧有一枝条下垂像凤尾,整棵松树好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凤凰,给人一种女性特有的阴柔之美。
第九名 活动松:在方丈院西侧的千佛阁遗址前。著名活动松因牵一发而动全身得名,乾隆皇帝曾几次来戒台寺并为其留诗。乾隆二十九年第一次来戒台寺时,听方丈说这棵松树动一枝全树都动,感觉非常好奇,亲手摇过,见到奇观留诗一首 :
摇动旁枝老干随,山僧持以示人奇,
一声空谷千声应,借问神通孰所为。
当时乾隆还没弄明白这棵松树为什么会动的,事隔十五年之后,乾隆再次来到戒台寺又为其留诗 :
老干棱棱挺百尺,缘何枝摇本身随,
咄哉谁为挈其领,牵动万丝因一丝。
意思像是万丝的牵动只因当年牵动的那一枝,乾隆四十八年他又来到戒台寺,再次留诗 :
干为本自枝为末,末动何因本乃随,
设使喻夫孝与义,倒阿吾实惧乎斯。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把树和朝政联系到一起了,那么这棵树为什么会动呢?咱们来找找答案,这棵树的主干和枝干基本相等,而主干向枝干方向倾斜造成重心偏移,还有就是朝向问题,寺庙坐西朝东,植物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西边有山挡住了阳光,所有枝条都朝东生长。东侧树枝盘旋交错、枝干缠连在一起,你随意拉动它的哪个松枝,整棵树的枝叶都会跟着摇动,好像一阵狂风正在袭来似的,牵一枝全树抖动。乾隆皇帝在此还留下一座题活动松诗的石碑。
7 戒台寺的后山为石灰岩构造,在千万年的雨水侵蚀下,形成了许多神秘幽深的天然溶洞,洞中的石钟乳和石笋的造型千奇百怪,美不胜收。有龙跃、有鱼游、有狮坐,石乳所凝也。
最著名者有太古洞、观音洞、化阳洞、庞涓洞、孙膑洞。太古、观音洞外有八角形十一层小塔;化阳洞右,直下百米处有一石龟,如浮于波浪之中;庞涓洞极深邃,两壁皆是石乳,并有一眼深井,投以瓦砾,宛转铮铮之声不知所终,传说此井与浑河相通。各洞都有不少奇景可观,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神奇的传说和美丽的遐想。
这里的部分山洞在古时就曾经修整过,而建成石窟寺,这是当年寺内高僧静修的地方。而这样密集的石窟寺岩洞群,在北京地区也只有戒台寺一处。
8 感兴趣的游客可以来戒台寺看看 : 天下第一戒坛、戒台奇松和万年古洞!一年四季都欢迎。

戒台寺三重奏5
慧聚寺 万寿戒台禅寺 戒坛寺
1 戒台寺,位于北京门头沟的马鞍山麓,唐朝名 “ 慧聚寺 ” ,又称 “ 戒坛寺 ” ,始建于隋代开皇年间(公元581~600年),明朝英宗皇帝赐名为万寿禅寺,因寺内建有全国最大的佛教戒坛,民间通称戒台寺。现戒台寺大门的横匾为《万寿戒台禅寺》,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2 戒台寺坐西朝东,西靠极乐峰,南倚六国岭,北对石龙山,东眺北京城。其殿堂随山势高低而建,错落有致。既有北方寺庙巍峨宏大的气势,又有江南园林清幽秀雅的情趣和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
3 戒台寺占地面积约4.4公顷,以拥有中国寺院中最大的戒坛而闻名,同福建泉州的开元寺戒坛和浙江杭州的昭庆寺戒坛,并称为 “ 中国(神州)三大戒坛 ” 。 其中北京戒台寺座落在京城,戒坛面积、高度又超过其它两寺。当年为高僧授戒要经皇帝发敕谕才能开坛授戒。故人们称戒台寺为 “ 神州第一坛 ” 。
4 戒坛是佛教寺院向信徒传授戒律的地方,戒台寺戒坛位于戒坛大殿殿内,始建于辽代咸雍五年(公元1069年),距今已九百多年,为辽代高僧法均在此修建,当时四方僧众多来受戒。
5 戒坛大殿是戒台寺的标志,也是寺内最主要的建筑。戒坛大殿平面呈正方形,长宽各26米,建筑面积676平方米,共有自然间数25间。殿高20余米,为重檐盝顶与四角攒尖式相结合的木结构建筑。
6 大殿顶部四面呈坡形,正中部分是一个正方形的小平台,台上安有明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由僧人德秀捐赠的铜质镀金五塔形宝顶,造型浑厚庄严,具有藏传佛教的风格。殿顶上的上下檐之间有风廊环绕,檐角皆挂有风铃,上层为圆形,下层为方形,象征着 “ 天圆地方 ” 。
7 大殿的正门上方高悬一块袁世凯写有 “ 选佛场 ” 三个漆金大字的横匾。 门内的横枋上挂有清代乾隆皇帝手书 “ 树精进幢 ” 的金字横匾,内侧挂有康熙皇帝手书 “ 清戒 ” 二字的匾额。原来楹柱上还有一副乾隆帝手书对联 ,可惜今已不存 :
遍洒醍醐成雨露,
长留华藏闭山林。
8 大殿内的戒坛是一座用青石砌筑的高台,全高3.25米,平面呈正方形,台分三层,下大上小,呈品字形。上层有莲花宝座,塑有释迦牟尼佛坐像。每层台均为须弥座造形,上下枋雕有流云藩草,束腰处雕有佛龛,每个佛龛内均有泥塑彩绘的有戒神。戒台寺内碑、幢颇多,计有辽幢二、金碑一、元幢一,其余明、清以及民国后碑石多通。
9 乾隆皇帝曾先后四次来到戒台寺。乾隆十六年(公元1753 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来到戒台寺,即写下了〈初至戒台六韵〉的诗篇。乾隆皇帝金口玉言,以诗赐名,因而就有了戒台寺之称,并且一直延用至今。

作者简介,刘云平 男 1971年6月5日生。洪洞县小北门刘家二十三代传人,自由职业者。
从小热衷文学写作,先后花费20年时间创作了百集三重奏系列作品,达十多万字,先后发表在《万里飘萍》《东边井儿》《临汾平阳方志》《洪洞报》《槐乡大地·周末版》和《老家》等报刊。现为洪洞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