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家埠民俗博物馆馆长 刘相宝书记)
自人类诞生以来,特别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人类赖以汶河两岸大片农田辛勤生活,繁衍,春夏季麦苗青青,秋天玉米棵棵成行,长势喜人。农业特别发达,自古就有"争汶阳田"之说。

(肥城市史志办石峰主任)
在远古代至今,汶阳、马家埠一带都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小麦、玉米已经成为当地人民的主要食粮,灌溉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刘相宝书记、马传亭书记、石峰主任、刘培龙总编、梁昌东主任 聂建民文史专家民俗博物馆前合影)
随之而来的就是农业灌溉工具。由此一种既生力又汲水效率高的旋转汲水车应运而生。
它的主要构造是利用齿轮理论,环环相扣,木制开闭木盒式,加以铁扣固定。
(泰安头条总编、肥城市肥子民歌协会刘培龙会长)
这种旋转汲水车上面是轮式向心性圆轮推式结构,两个轮式木盘相交而转,下面是木制盒式开合或关闭的汲水盒。利用齿轮的牙齿扣咬,闭合式上升或下降到水中汲取水量,提水盒上升取水灌溉,最是令人奇叹的是链条式木盒,可见取水量之多。
(刘相宝书记、马传亭书记 石峰主任、杜尊平主任在研究前人辘轳汲水技术)
铁木结合在春秋战国时期,技术已经很成熟。后来有直井式取水辘轳,这是普通农户都用得起得取水灌溉工具,后来普遍于中国大地。这一点在山东省肥城市马家埠民俗博物馆里呈现的非常完备。
(刘相宝书记与肥城市史志办石峰主任、肥城市关工委梁昌东副主任、肥城文史聂建民专家和马传亭书记一起研讨汶河、马家埠流域文化及今后发展前景)
刘相宝书记作为马家埠民俗博物馆负责人和马家埠、汶河文化传承人,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从当地民间搜集上来,很是了不起。他们被展现在民俗博物馆里,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灌溉农业制作技术的发达,农业极其繁盛的景象!
(马家埠文化团老师唱起欢快的歌谣)
古民歌二
汲水
刘培龙整理
水咕咕出兮
木轮吱吱声
禾苗青青兮
沟壑长纵横
吾晨汲水兮
午间麦浪动
夕阳西下兮
麦黄五月风
水咕咕出兮
水流长长曲
吾辛勤苦矣
为国君奉兮
禾苗青青兮
牛马喷嚏急
望之不尽矣
吾心窃喜兮
2021..6.3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