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上的红色回响——评峭岩诗歌《延安,那些诗意的往事》彭流萍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标之一,其在千百年来一直被历代文人骚客反复吟哦,它孕育了以黄土地为标志性的地域特色文化,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贾平凹的《废都》《浮躁》《秦腔》,曾激励了一代代读者,使人们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与心灵相犀的强大“爆破力”,它们的当量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无疑创造了一定的“核效应”。
同时,黄土高坡还产生了以“窑洞”为代表的信天游和民间文艺安塞腰鼓……诗人贺敬之早在一九五六年三月在革命圣地写下了经久不衰的抒情名篇——《回延安》。
百年芳华,丹心碧血,恰逢其时,赤子之心再度出发!时隔近七十年后,峭岩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他以饱满,热烈而又不失浪漫的赤子情怀再次回延安参加了“金延安首届艺术节,百位诗人回延安”诗歌征集活动,他从诗意的殿堂开始重读长征的浩瀚“史诗”,于是站在黄土高坡上挥毫泼墨,写下了组诗三首之《延安,那些诗意的往事》,这是峭岩一惯性的英雄主义精神抒情结构,同时该组诗也是继长诗《七月,七月》之后的一组新近政治抒情诗歌,且在评选活动中得到众多评委的一致认可,一举斩获特等奖。
诗人将革命圣地延安的历史风物和伟人毛泽东以及延安精神,通过诗意的再造,采取穿越时空的方式创建了“新时代历史主义诗歌”的精神图谱,他所散发的气质是高雅,内敛,浪漫,唯美,含蓄、舒缓而又不失热烈奔放,如一响无声的惊雷,而峭岩的政治抒情诗创作主张从未脱离历史与群众,他将英雄家国与豪放悲怆的双重流露之情凝造成熠熠闪光的诗歌火炬!
峭岩作为一名卓越的军旅诗人,他常常在诗作中构建英雄梦想与家国情怀,从容慷慨与豪放悲怆和凄楚委婉的精神图景呈现在他的众多诗篇中,耳熟能详的有:《烛火之殇——李大钊诗传》《遵义诗笔记》《跪你一千年——写给文成公主的九十九首情诗》等,就红色题材诗歌来说,他始终将一代革命先烈的侠骨柔肠体现在宏壮明亮的诗歌精神中。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延安精神是红色革命精神之一,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生不息的红色血脉,更是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重要制胜法宝。“金延安首届艺术节,百名诗人回延安”活动,紧紧围绕延安圣地,突出中国共产党从1935年到1948年期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这里领导、指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结合毛主席在窑洞内孕育的延安精神,它揭示的自然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的精神动力,然而这些都是峭岩革命题材抒情诗的创作动机,也是“后历史主义”与“英雄主义”的双重交融,它向外界透露和传递的正是“归来仍是少年”这么一种情感认知,以及高蹈,峭拔的精神内核。
《延安,那些诗意的往事(三首)》通篇不过五十行左右,诗人在延安的众多故事和人物中仅仅抓住了三点抒情要素——
其一:即“天地苍生”(《城堡上空的图腾》。如:“我说/它是一团五彩的祥云//肯定/大地做了它强大的盾//无数的鹰群从黎明出发//乘风而来/踏水而来//驻足黄土高坡上的山河//”,诗人开篇以天穹起势造境,通过具象的捕捉,运用象征的修辞手法,将中国工农红军在延安的历史影像撷取在诗歌的意象层面之中,作者以诗歌的“第三只”眼睛,从高处俯瞰工农红军在延安的整段革命历史,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抒发了诗人胸中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崇敬之情和豪迈心绪。他在诗中是这样描述延安往事:“有人/叉腰眺望无边的庄稼//打湿的地图/映衬了天边的黎明//这些命运之神哟//思索一个更大的命题//……”峭岩的语言大气,低沉,凄婉,冷俊,激楚,悲切,有别于其他传统的直抒胸臆式表达,同时他将神圣与世俗不断注入诗歌的创造基因当中,从而形成了峭岩独特的诗歌思想体系,其美学风格各异,运动,色彩斑斓,语言诡丽,句式晓畅,轻快,明丽,给人温婉的感觉,同时又不失阳刚之美!
其二:即“信仰力量。”在第二首诗歌中,他的选题并非是写实,但虚中却有实。例:《一个梦,飞翔在星空》——“不会有人知道/也不会被人破解//一个人的梦在山头上爬行//子夜窑洞里烟草的明灭//马蹄已踏碎远天的星空//……”浪漫,柔美,朦胧美油然而生,诗人在第一节中同样采用了象征修辞,他从历史实际中抽丝剥茧,并加以隐喻,使用“一个人”的隐喻,将一代伟人毛主席指点江山的雄韬伟略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那时/乌云多/猜疑也多//光明与黑暗作最后的交锋//这个梦/在黄土地上做巢//飞翔成铺天盖地的大诗//惊雷以大地的名字报捷//一个个举起血染的旗帜//一扇门/在黎明前轰隆隆打开//我们才明白/命运的逆转//”。“窑洞”“烟草”“马蹄”“星空”“乌云”“黎明”“惊雷”“旗帜”……这一连串的意象构造了完美的时空抒情链,它是一种信仰之光,这光正是闪闪发光的“毛泽东思想”。

其三:即“黄土美学。”峭岩在组诗最后一首诗歌中紧紧抓住黄土高原的风物特色,他将“山丹丹的爱情”“南泥湾”“牧羊人”“石头”“窑洞”通过嫁情接物,委婉的倾吐,空灵的语言,对革命精神进行了崇高、真挚的欧歌,并以丰富多彩的诗歌镜像还原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带领下进行武装斗争,最终走向胜利的世界的壮丽画卷!
例如:“南泥湾跳上震天的腰鼓//
牧羊人甩开炸云的长鞭//扛枪人把石头攥成一把火焰//窰洞是向新世界洞开的眼睛//”语言生动,意象恢宏壮丽,尤其是结尾使用了较为清晰的意象嫁接——“窑洞”“眼睛”。
第三首诗歌《黄土高坡的意义》,
它所塑造的正是一种不拘绳墨、超逸不羁的精神雕塑。细品《延安,那些诗意的往事》这组诗歌,其语言之清新,句式之简洁,笔触之细腻,情感之丰沛,意境之优美,犹如晶莹剔透的露珠,跟随诗意的节奏,在南泥湾的红枣树叶上摇曳,它色泽光鲜亮丽,清香四溢。它的血性气质与黄土魅力隐于诗句的幽香之中,它的芬芳仿佛从纸张上弥漫开来,缓缓升腾,沁人心脾,令人陶醉其中……
诚然,该组诗作在“金延安首届艺术节,百位诗人回延安”诗歌征集活动
中荣获特等奖。此殊荣,名副其实。它的亮点在于有区别于一般性的叙事方式,峭岩在创作中极力避开事件罗列、轻浅式的抒情,而是以高蹈、鸟瞰的姿态定位延安,从历史的深处探寻延安,在哲学美学层面审视延安。于是,诗人以“鲲鹏展翅,九万里”风华正茂正当时的一种年轻心态腾跃九霄,遥看黄土高坡,才有了诗意的飞升和新的认识高度。
“延安精神”激活一代代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冲锋陷阵,从此走向民族独立自主的伟大复兴道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之际,峭岩在年近八旬的人生背景下仍笔耕不辍,他的组诗《延安,那些诗意的往事》运应而生,诗人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身对圣地延安的无限向往与热爱,同时也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和诗歌的巡礼。
通读全诗,我们不难看出,整组诗歌以回望历史,以穿越时空的修辞手法歌颂了我党早期在延安地区进行的武装斗争的浩瀚征程!该组作品的抒情风格以黄土高原风物为基本创作元素,语言质朴,灵动,温馨,热烈,给人充满希望,在旋律上优美婉约,在结构与内容之间形成了一种浑身一体的建筑美,它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贴近读者心声且朗朗上口,热血沸腾,抒发了激昂高亢的赤子英雄情怀。
再如:“子夜窑洞烟草的明灭//马蹄已踏碎远天的星空//惊雷以大地的名字报捷//一个个举起血染的旗帜//”这些不言而喻的暗示,都是在窑洞里写《论特久战》,以及指挥战役战争的形象再现。“一扇门/在黎明前轰隆隆打开//”诗中的号角,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又是一个划时代的开始。它歌赞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引领的革命道路,在延安得到了最圆满的回答。
据了解,该作品近日在网上热传,多名语言艺术家对这组诗歌进行了朗诵配乐。其中,从事多年语言艺术教育及研究,及大型活动策划人,曾荣获语言类“国际优秀导师”奖的罗兰女士以声情并茂的方式朗诵了《延安,那些诗意的往事》,且在网络引起共鸣。
峭岩的诗歌气质向来以沉稳,健硕,奔放,舒缓,慷慨,缠绵悱恻,大度为主要特征驰骋诗坛数十年,诗人曾经在多个公开场合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说:“诗歌是夜露,是我生命中的第二颗太阳!”譬如:他在《写给祖国的圣词》(原载《星星》2020年第1期)中写道——“我是一个士兵//士兵与您是神和侍郎的关系//星光下/我把您举上月亮//我决意做一粒子弹//等待您的口令……//”
峭岩早年生于解放前,他的故乡在今河北唐山,后来参军入伍,由战士提干,衔至陆军大校,且历任战士、宣传干事、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任、解放军出版社副社长、编审等职,他戎马一生,一生与诗为伴,清秀雅致的诗风与气势巍峨的华章气质似乎是峭岩一向以来的精神标志,其刚烈,奔放,感性,唯美,宁静等诗性特征囊括了他心胸的大度与包容,仁爱与豁达,充分揭露了诗人的高洁精神。
综上所述,峭岩的诗歌精神正如他在组诗《延安,那些诗意的往事》诗曰:“扛枪人把石头攥成一把火焰!”而诗人本身就是一团火焰,在黄土高原上空哧啦作响——
“ 每当我将诗当成火把,在暗夜点燃,企图照亮别人的時候,而我首先受难于火的焚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