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锋
“六一”儿童节又到了,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戴上口罩,冒着酷暑,去看望了三个偏远乡镇的孤儿和特困学生们。
十多年来,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的志愿者们每逢过年过节从不间断的去看望分散在各乡镇偏远山区的那些孩子们。尽管他们已经不再是“儿童”,但是,习惯已经成为自然,只希望他们在每一个节日里不会孤单。
刚认识他(她)们的时候,有些四、五岁,有些十岁八岁,他们的共同的特点就是_都生活在偏远的山村中。而且都寄住在家境困难的叔父家中,享受着当时有限的生活补贴。
也许是新世纪唤起了一群人的奉献精神,那个时候,社会志愿者团队如雨后春笋一般到处发芽、成长,公益已经成为当时的主流名词。肇庆市、中山市,佛山市的志愿者团队常常不远数百里来到美丽的封开各乡镇,主动寻找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社会影响力极大。
“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当时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外市志愿者团队的工作,熟悉程序后,外市志愿者团队便将后期跟进任务交给了“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协会”自己也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并在县、镇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查找孤儿资料,并派出志愿者上门调查、邻居核实,通过协会领导班子筛选后才决定进行帮扶。
十多年来,“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发展或协助发展了四个公益团队,将帮扶对像委托给附近的志愿者团队就近管理、帮扶,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进行跟进、指导。除过年过节时各团队对辖区内的对像进行上门慰问、访视外,平时利用星期天打电话和监护人沟通,了解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变化,督导他们努力学习,教育他们如何去保护自身安全。
也许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又或者是因为志愿者长期督导和关怀的作用,大多数孤儿比有父母疼爱的、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要听话得多,学习上会更加努力一些。他们放学后会主动帮家里做家务,然后主动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所以,孩子们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基本上保持班上前几名。
几年前,那些曾经因见到志愿者们到来时因胆怯而藏起来的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书达理”,除了一直保持学习优秀外,谈吐与思维也成熟了许多,志愿者们也因此变得越来越牵挂和担心他们,十多岁了,都成了初、高中生的“大人”们了,准确的说也正是叛逆期,担心他(她)们对人生方向的模糊不清,担心他(她)学坏,更加担心他们热天玩水等各种不可预见的安全问题。
从六岁就开始被志愿者关注的小女孩黎姑娘,一岁多时,父亲就重病身故,母亲改嫁,只好跟着爷爷奶奶住在连一条像样的道路都没有的深山里,几年后,爷爷奶奶也过世了,独身的残疾伯父也离开了人世,严重营养不良的小姑娘只好又跟着穷得连妻子都娶不起、六十多岁的二伯父,叔侄俩享受着每月48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家虽然穷,但是瘦小的小女孩读书用功,作业工整且一丝不苟,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在前几名,得到的奖状贴满了厅屋两边的破墙,将破房子点缀得勃勃生机。近两年,政府加大了特困孩子们的生活补贴,小姑娘的日子也过得好了很多,营养也跟了上来,门前那条道路也铺了一条能容纳一台车通过的水泥路,告别了志愿者们每年去探访她时深一脚浅一脚的“水泥路”。
一直以来,志愿者们很牵挂她,常常电话咨询或去她家里督导她的学习和进行心理辅导,教她学会讲究个人卫生等。时间过得飞快,仿佛是转眼之间,黎姑娘就快初三毕业了,她从以前害羞瘦小的黄毛丫头变成了眼前的婷婷少女。
昨天,当志愿者叔叔阿姨们来到她家时,姑娘热情的为每个志愿者端上了开水,然后自己坐下来和志愿者们谈心,当知道她不再就读高中时,志愿者豆哥就着急了,问她:“为什么不读高中?你的成绩一直都不错,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机会?”
她微笑道:“是一个叔叔让我读口腔医学的,我自己也想早点出来工作,早点赚钱。”
“为什么不和我们打声招呼,大家一起权衡利弊呢?”
“我喜欢医生这一行职业。”黎同学,眼里好似闪着泪花。
“……”豆哥无奈的笑了笑。
“既然选择了医学,就朝医学方向发展吧,在学校升专升本也是可以的,只要始终保持好学的优良作风,就做个未来的优秀口腔科医生吧。”见孩子有点委屈,我连忙示意豆哥别再说了。
是啊,谁不心疼这些可爱的孩子?豆哥是个公务员,总是在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有时严格得象严父,温柔起来似慈母。
罗董镇的聂姓孤儿俩姐妹常常被“豆叔叔”批评得泪流满面。他常说,很希望他(她)们长大后有出息,然后用自己的能力去回报社会,如果对他(她)不严一些,万一走错路的话,后悔都来不及,既然我们跟进了,就要当他(她)们是亲生子女一样,该严的严,该疼的就疼。
所以说,豆哥这个人,志愿者敬畏他,孩子们也敬畏他。
事已至此,既然孩子选择了医学,那就鼓励黎姑娘在医学上发挥好自己的潜力就是,只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精神,不论是哪个岗位都一样可以出类拔萃。
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在公益路上留下的每一个脚印是有价值的,教育孩子们的每一句话更是发自肺腑的。
近两年,很多曾经轰轰烈烈的公益团队已经销声匿迹,但是,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虽然说没有大名大气,却一直默默的在坚持着,近五百名志愿者有钱出钱,无钱出力,低调的迈步在关注抗美援朝老兵和特困学生的道路上,事迹被中国老区报,南方农村报,西江都市报多次报道。
在成绩面前,志愿者们并没有半点骄傲,他们说:“我们做公益为的是希望帮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我们不计较什么荣誉,不在乎什么计时。”
昨日出发前,志愿者陈老师在自己的朋友圈里说:“六一来临,我们去陪伴孩子们,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孤单。”好暖心的一句话,这就是志愿者,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志愿者集体——两广爱心之家公益协会。
2021.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