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青.故乡》(文字其三)
跋一、
关于知青
一九六八年五月三十一日诸友人始为知青出塞上务农。他们出征的红色旗帜上写着“毛泽东思想”和“焦裕禄战斗隊”。他们的理想信念是家国,是粮食、农业,是改造旧山河;是用自觉培养完成焦裕禄艰苦奋斗精神的传承……他们奉行的责任是工作队、宣传队、战斗队,是身体力行者,是“天将降大仼与斯人也”;他们知道民以食为天的大道理,知道农村、农民、农业对国家基础的重要作用,他们积极以每个人之尘、滴、粟,参与并融入社会总体架构及对认知劳动创造世界之必要……。这应当是那时学子们的青春志向与信念基础的真实写照,所以才会有他们去之小我而赴大奋斗之耕耘。
昨行道者今已鬓借花甲,念之,给韩、康、黄、李、王、陶去电话致问候(2006年5月31日也恰值端午),并记赋文字亦存稿。
前文姓名者:韩兆兴、康敬、黄昭昭、李志斌、王平、陶成弟之。
张家口地区首批知青三十名,姓名如下:
韩兆兴〈原市第三中学高三、一班团支部书记,为首批知青集体“焦裕禄战斗隊”队长〉、邵志敏、黄昭昭、康敬、李建新、李钰芝、高玉敏、徐凤琳、刘英铎、张萍香、王玉林、许兰娣、及为民、冯占魁、李正义、范颖慧、陶成弟、冯佩明、李志斌、赵秉礼。〈以上在塔拉圐圙村之二十名〉。
王平、杨凤清、苍雨生、赵树桐、张松柏、薛传新、阎志强、吴克诚、赵金牛、辛雅和。〈以上在邓家营村之十名〉。
他们分别由张家口市第三中学〈二十名〉,第七中学〈五名〉,高级中学〈五名〉三个学校学生组成。
一九六九年二月下乡追随兄姐者共五名:夏迎红、李建华、及桂彩、范熙宁、杨毅。
他们分别於一九七一年至一九七四年返城工作或学习。张萍香留乡下时间长些,原因是已结婚生子。
关于农民
所在地部分农民姓氏及其它事况部分说明:
〈1〉塔拉圐圙村:周大爷(羊倌)、周大娘、周凤鸣(赤脚医生)、周凤山(小队会计,柴油机手)、周凤瑜、周七妹、周凤海、刘姓小伙、王占山(大队治保主任.周家女婿)、王家(男主人在县上工作)、马真(男知青房东)、马祥、陈权(生产队长)、陈云、陈宽、陈(生产队车倌)、刘珍(爱打猎.手指头八个半.猎枪炸膛造成的,生产队车倌)、老张家、老白家爷俩、董凤鸣(偶小不慎被戴坏分子帽子多年。劳动好,人品好,口碑好,也乐观。)、李木匠(董妹夫)、刘荣、白德珍、白德玉、白德发、赵绪生(孤)承本村谢荣家上门女婿、高生荣(生产队副队长)、高启、高宽、高瑞、陈玉、陈贵……。另之高家(富农成份.家有面容姣好多个儿女)。
〈2〉宋义(马房子村.大队书记)、李金秀(马房子村.大李山.知青集体农民生产顾问)、米来仓(邓家营村.大队长)、李聚魁(刘旺村.公社与县革委会委员)……。另二台公社1971年有一个安姓书记,身材微胖,人品很好。秋冬时下乡到塔拉圐圙村和村民一起平整土地。乡下传达“林彪事件”时他正在塔村工作。
〈3〉市三中、七中、高级中学复课军训期均属一个军训团。所以首批下乡知青且由这三个学校学生组成。
此复课军训期是由驻军六十五军组织施实的。总组织者即军参谋长周衣冰大校。他也是张家口地区执行中央及河北省关于组织知识青年下乡政策文件及本地区首批知青下乡的策划者之一。随后的一年间他本人几次或派军部的干事去看望或采访我们。六十五军还负责北京某些区的学校军训任务,我们下乡不久,周参谋长即又组织了北京东城区二十名当时“红代会学生干部”到邻我们不太远的察北牧场三分场落户。我们还集体步行去做了探望。一九六九年后他即调内蒙古军区任职,这二十名“学生干部”也随之调整去了内蒙建设兵团。周人很好,魁武、和气。改革开放后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衔中将。
〈4〉全大队范围村落:马房子、塔拉圐圙、邓家营、刘旺、大黑沙土、小黑沙土。
〈5〉塔拉圐圙村西偏点南距二台公社驻地二十里。南二里是马房子(大队部所在村),其余三面均与察北牧埸交界。西(四分埸),北(八分埸),东(七分埸)、(七分埸南延分别是六分埸、三分埸之)。塔村有耕地三千亩,草埸(牧)三千亩,人口三百余,有丰富之地下水。
村干部、村民淳朴且正派之。大队干部个人及集体工作能力均很强且正派之。
知青务农地为张家口地区坝上张北县二台公社刘旺大队塔拉圐圙村和邓家营村。
《知青.故乡》(文字其四)
跋二、
关于两首诗
第一首
五律.丙戌端午赠原知青友人
赵秉礼
三十八年忆,春华回味绵。
昨风耕穑曲,今赋子孙弦。
家国修齐注,农桑天下篇。
雁迴南北笛,苍碧记君虔。
注:二零零六年五月三十一日(丙戌端午)给知青友人韩、康、黄、李、王、陶致电话问候。且赋文、亦存稿之张家口东山坡寓所。
第二首
忆王孙.和友人(四叠)
癸未冬至
赵秉礼
读书郎矣少庚郎,
大漠长天去种粮。
山水方隅叠故乡。
问苍茫,
学子行歌五谷尝。
工装几载几旬量,
心曲援诚人亦方。
铁轨东西南北长。
岁繁忙,
味趣人生鬓已霜。
友朋天籁话沧桑,
圈点春秋字句扬。
哲理欢声茶韵香。
夜微茫,
回首焉然聆月光。
长城一线绘华章,
更借今风舞袖扬。
棠棣觥筵亦别伤。
酹重阳,
塞曲离骚诗论长。
【释注】
方隅:泛指边疆域。
棠棣:亦常棣,谓兄弟之。
塞曲:北方疆域文字上曾有塞下曲,塞上曲。
跋:二零零三年十二月七日,於吾舍处,诸友人为景山夫妇返津定居饯行。韩茹君有送别诗句并序,众叹之。景山兄行前二十一日亦有和句,余读又叹。人生难别,诗句亦三年、卅年、月岁行间、天命霞托之辩词,当谓谊之长也,又谓之心平君子耳。拟奉和四首,当不枉李白与汪伦之句趣。时赴宴者,景山夫妇、韩茹、王平、新龄、宏信、崇夫耳。
文 三则 赵秉礼(2015.5.31)
其一
人之微,尘、滴、粟;人之伟,驱、御、天马行。当别注,谦者、骄者也。难在宜矣。用不惑、耳顺龄值直不逾矩趣,当为慰矣,宜之易矣!
——序《难》
其二
韩退之有“我思古人”,鉴当闻来者也 。今化“我思故乡”於诗句其首、尾读,吾侪亦诚,亦为慰矣。
一一读《韩》
其三
支点及文字纵横
前、昨、今、明是时间顺序的排列,亦是时间逻辑的组合,试想,我们的今何不是前之“明”,而后之“昨”乎。
释讲轮回,道讲靜独,儒讲直面之。其基点都是从“善,做,悟,行”开去。其善是教化,做是寻常,悟是道知,行是之“大我”。
中国大文化之操行得从“广”从“众”之,当然是儒家领袖,不然麻烦事会更多。试想人之生命历程中所要面对诸多“实在”,哪路“神仙”能统领解决之?所以我们应认同我们的主流传统文化之优势所在。“和,恕,名,同”当是谓之华夏农耕文明道统之归纳。且看,稷周讲和:和民族、和人众,当能做大事。孔子讲恕:以己恕人,仍是和,和则立众;和而不同则是另一层面之论理;夫子以“修齐治平”则己则弟子之;大道之,吾一以贯之耳。名亦正大光明做事,政者,正也。同亦之小康、大同之名实也。
中国文字很有魅力:道生一,阴阳二,三示之无限;逍遥二字可上九霄,凭广宇,也入得细微,何以了得;一句“阿弥陀佛”是否可以解谅得大千世界。
同样前示文字:“前、昨、今、明;善、做、悟、行;和、恕、名、同”之十二字背后的深广名物,天南地北,二四六八,八八之六十四,人文伦理,子子孙孙,名山大川,金猴玉宇,自在何成,立人邦本……。
当然我们今天有工业文明和马克思主义。何以之,工业文明对历史最大贡献就是解放生产力,使人类所需之“物”极大之丰富,最终能达到各取所需;马克思主义则对在工业文明资本主义形态下的全部进行了三个方面既“空想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进行合理科学的扬弃,阐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的必然。这就是我们曾立纲之的四个现代化及“理想自由王国”之维,也就是共产党人的宗旨所在。
儒家讲诚,共产党人讲宗旨根本即信仰的动力核心。有这两个支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有何惧之。
今并几篇时段不同的文字合为一篇发表,以飨读者……且也是对我们这代人青春奋斗与积极生命历程之美好、由衷纪念 。
特别感谢曾共之下乡友人黄昭昭、韩兆兴、康敬、刘英铎、李志斌、陶成弟、冯偑明、王平等在数次文字整理过程中给予的大量帮助。
二零一五年五月三十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