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荣球中药材诗选(之六)
作者:高荣球
海 芋
绿化园林景壮观,花期艳丽耐人看。
叶茎染毒不宜食,根块调烹可以餐。
治疝消炎平喘咳,医疮退肿散风寒。
虫伤外用疗蛇咬,妙手谋方病大痊。
注:1、海芋,全株含毒不能食用,食疗医用必须严格遵守配方秘诀。2、芒果,作为烹调佐料剂可以中和海芋毒素食用,但配制程序切记谨慎。
全 蝎
夜间捉蝎似轻松,集力围歼气势雄。
放手擒拿和水煮,晾干至硬用风通。
散瘀消结医抽搐,活血温经治肿痈。
仗义扶危攻毒盛,食疗酒饮养颜容。
楤 木(鸟不宿)
当人走进大山时,一种相思新认知。
满处斑痕满处棘,对生叶片对生枝。
散寒祛湿才情结,行气化瘀仁惠施。
活血疏风兼镇痛,嫩芽药食味殊滋。

甘 松(消肿煎)
叶绿高原利及人,平生富贵大同心。
根茎入药能医病,方剂归经可治晕。
滋肾壮阳疗水肿,健脾温肺镇肥臀。
疏肝利湿烹调料,束草煎汤理气频。
龟 甲(龟甲胶)
冬时进补果真嘉,骨子熬胶物露华。
益肾滋阴医盗汗,潜阳养血治寒痧。
头昏目眩积虚盛,脑胀经崩轻易拿。
妙手神农书读解,仁心济世倍堪夸。
胆 矾(五水硫酸铜)
晶体纯蓝颂物饶,天然矿质药功高。
研磨理变身无恙,防腐虫歼心记牢。
催吐驱风兼解毒,化痰镇喘并医痨。
疗疮治肿舒肝胆,唯醉杜康当酒聊。

玄 参(元参)
块根入药自归经,养胃疏肝理肺明。
火旺阴虚滋液水,便通瘀畅止心疼。
骨蒸劳嗽病医治,体热疮斑疾镇宁。
舌降津伤宜解毒,咽喉肿痛酌汤羮。
注:1、液水,中药方剂“增液汤”。2、心疼,中医病名心疼,又称“九种心疼”胸腹脘肠疼痛。3、汤羮,寓中医药“汤头歌诀”,切记玄参严禁与黎芦配伍。
缬 草
野壑林缘堤岸生,根须入药自天成。
安神理气心肝养,健脑强身肺肾宁。
抗菌消炎医毒瘴,疗疮褪肿治癫疯。
悬壶妙手苦差事,一剂良方情倍增。
卷 柏(还魂草)
起死回魂绝壁逢,屈伸枝叶巧然成。
随风润物呈诗意,遇水开花赞韵情。
抗旱超强茎卷缩,耐寒不止影原形。
神奇药草人人爱,枯萎玫瑰日日晴。
注:卷柏,名曰“九死还魂草”,顾名思义贱之草。卷柏遇旱催眠,见水还阳,可谓千古世俗之最。
阿 魏(树脂胶)
一处刀伤作引流,脂膏渗溢莫强求。
诱鱼快速呈香饵,消积高超切毒瘤。
名入市场归草药,货销门店出风头。
健脾养胃医虫疾,杀菌疗疮解后忧。

剑 花(霸王鞭)
夜晚开花犹自豪,民间药用具新招。
煲汤美食容颜丽,蒸粉佳肴体力姣。
消咳化痰除内热,清心润肺镇虚劳。
滋阴降火防肠燥,理气疏肝利湿疗。
菊 苣
多年草本地田萌,取用茎根药膳明。
除湿抗炎兼养目,清肝利胆又通经。
健脾消食疸黄褪,调胃补中津水生。
肉质新鲜宜解暑,疗疮治肿任煎烹。
川 乌(鹅儿花)
毒草天然切记牢,谋方配制慎推敲。
风寒湿痹皆宜治,疖肿疮痈尽可疗。
根块升温和水煮,茎须脱硷用心熬。
成功秘诀调丸剂,把握时机价足高。
注:川乌(含毒),与草乌(附子,系母根子须)功效同反药亦同(中药十八反与半夏、瓜蒌、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平贝母、伊贝母、鄂贝母、白蔹、白及、犀角严禁配伍)。与十九畏中严禁与酒配伍,以避免增强药物毒理。
麦 冬
沟壑山坡湿处逢,夏秋采撷取根茎。
消痰止咳宜宣肺,益胃滋津亦镇疼。
绿化园林堪绝美,饰妆庭院倍专精。
耐荫抗病驱虫疾,冲水煎茶好养生。

白 芍
块根入药镇头晕,目眩心慌唯使君。
活络柔筋兼补血,健脾行气更销魂。
敛阴收汗汤方妙,降压舒肝秘诀神。
美白天然无粉饰,医疗食用暖盈身。
注:美白,白芍药用食疗天然美容养颜无粉饰。
辣 椒
凡人饮食少差椒,奉献虔诚亦自豪。
入药三分能杀毒,归经一统可医劳。
湘南更是人人爱,川北犹嘉个个骄。
为啥吃香还喝辣,朝天锁呐竞妖娆。
黄 精
孤梗苗条叶对生,块根医用聚专精。
形如结节花无色,状若山姜药有封。
补气滋阴兼润肺,健脾和胃胜高曾。
疏肝益肾灵丹妙,一剂单方毒病轻。
红 粉
水银硝石白矾通,文火加温任冶熔。
冷却凝冰呈赤粉,液晶化汞待橙红。
提脓散内排除毒,袪腐生肌诊治臃。
疮口浅深宜外用,杀虫灭菌谓奇功。
注:红粉,属于氧化汞与硝酸汞熔化混合物,呈粉状结晶,具杀毒排脓灭菌功效。红粉含毒,中等毒量,临床医学不可内服,只是外用。

牛 至(止痢草)
鲜草天然随处生,佐餐风味最精诚。
连根拔起净泥土,扎把凉干煮沸羹。
清暑退黄流感治,消疮理湿药丹灵。
肠癕腹泻汤头济,留有余香不计名。
橘 核(橘子仁)
坚果精华聚特工,富含营养树奇功。
美容益寿能驱病,食用医疗可治痈。
补脑提神增睿智,化痰散结显灵通。
健脾行气明开胃,扁鹊仁心思不穷。

作者简介:
高荣球,1952年生,湖北赤壁市人,祖籍湖南望城。副研究员,历任咸宁市卫校学生处、总务处、招生办副主任、主任。湖北省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全球汉诗总会会员。曾任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现任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理事、副会长,有个人诗词专著《温泉吟草》行世。传入《蒲圻当代人物志》《中华国学人物志》《中国专家大辞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