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外谁知深巷 情中只说向阳
——读李城外先生《向阳轩诗稿》有感
徐栋梁
早在二十多年前,我便于《咸宁日报》上读过城外先生对向阳湖"五七"干校文化名人的采访连载,而真正认识他,是2015年到咸宁市委党校培训,那时他在党校主政。其间,听过他关于"向阳湖干校文化"的讲座,也便是师生之缘了。去年十一月十四日,又有幸参加了他的《向阳轩诗稿》欣赏会,听了关于他挖掘向阳湖文化和写诗的故事,更增进了对他的敬意,便举手发言,口占一绝:"向阳湖畔泪痕多,遇有心人唱恋歌。雅客六千诚可颂,我歌城外待如何?"且名之曰要拍他的马屁,幸而他补了一句,他属牛而非马,免却了在下的拍马之嫌。归来打开诗稿,领略向阳风光,随着阅读书页的增加,内心的那份惊讶和感动,也渐次弥深。城外先生作为“向阳湖文化”第一人,他文光早发,得“向阳文史”之冕,可谓事因人兴,人因事奋;虽诗声晚闻,而又得“向阳诗史”之实,亦是相得益彰了。是故,读其诗,其人、其事、其文亦在其间也。心生感慨,一联既成,权作拙文的标题罢:
城外谁知深巷,一抹湖光,卅年风雨;
情中只说向阳,六千文士,几度春秋。

一抹湖光,风情独领,史心独鉴
有一种说法,叫"向阳无湖",或是站在湖畔深处,一眼望不见湖的短视,或是一种肤浅的感知。事实上,向阳湖是西凉湖之一隅,风光旖旎,有湖光山色映衬,江南烟雨浸染,稻花菱藕飘香,樵父渔姑唱晚。这自然的美,是人人可感的。自从这里来了六千文化人,向阳湖平添了文雅之气,变得更加妩媚多姿。这独特的美,则不是人人可知的。但城外先生却是例外,他用新闻人的独特眼光,史学家的独特视野,探究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从那一抹湖光中发现了别样的光芒。请看他的七绝:"一帆扬起向阳红,南卾招来四面风。湖里游鱼腾细浪,打捞历史觅遗综。"他不仅用心领略了向阳湖的自然风光,还用心体悟了向阳湖的文学内涵,更用心认知了向阳湖的文史价值。正是这份独特,成就了他“城外的向阳湖”,并将向阳文化载入了《中国文学编年史》,他是真正读懂“向阳湖文化”的那个人。

一抹残荷,风痕独揽,匠心独运
四年风雨,一部春秋,六千文化人在向阳湖留下了太多文化的印记和历史的足迹。好似一抹残荷,在秋风中揺曳,如果不加以保护和挖掘,将会被无情的风雨霜雪侵蚀消融。城外先生不仅认知了向阳湖文化的价值,更认识到留住向阳湖文化的紧迫,一种责任感,让他大胆走进雷区,甘当一个独行客,三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以苦为乐,追寻着那些文化名人的足迹,前后采访了数百次向阳文化人,写下了一百多万字的采访文章。他不但留住了向阳"五七"史,更是奔走呼号、身体力行,挖掘、开发向阳"五七"文化。他出了书,办了报,创了刊,建了馆,结了社,成立了中心,创办了书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他在《人民日报》《传记文学》《新文学史料》《新华文摘》和《江汉论坛》等多家报刊发表文章,并在各级媒体开辟个人专栏,宣传向阳文化。他曾在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国家行政学院大讲堂、首都师范大学、"长江讲坛"和全国各地学术会议讲学,赴英国牛津大学交流学术。他主讲的《"五七"干校——共和国一段不可忘却的历史》入选湖北、山西、安徽三省干部在线学习课程,《历史在这里沉思——话说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被评为全省党校系统第三届精品课。他的散文集《向阳湖文化人采风》被列为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书目,他主编的第一部综合性反映"五七"干校生活的回忆录《向阳情结——文化名人与咸宁》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这部《向阳轩诗稿》亦是由中华书局出版,他编著的《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获第五届冰心文学奖。
这些奋斗的足迹和心路历程,在他的诗中也都能得以体现。如"向阳学派平生愿,文化咸宁早振兴""五七干校成金矿,异彩流光定可期""向阳文化我弘扬"等,都反映了他的理想和信念;他吟贺咸宁市向阳湖文化研究会成立:"苦旅独行诚可贵,举旗领队更堪夸。向阳研究描新景,且待他年醉彩霞。"他《怀念钱钟书先生》"三次登门终遂愿,一回体验已觉甜",则透着那份执着和自信;向阳文化获批"国保",他又写道:"城外忽闻御酒香,群贤聚会诉衷肠。廿年经历千般若,数载担当挑大梁。且替名人寻旧址,更罗同党写华章。品牌铸就成文化,青史昭昭载向阳。"笔下难掩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他探访其它"五七"干校旧址,留下多首诗章,也留下了他的沉思:"可叹品牌无处挂,荒凉旧址畏前行。"正是由于他的不懈努力,才成就了今天的向阳湖文化,他是真正发掘"向阳湖文化”的那个人。

一抹相思,风帘独卷,吟心独抚
纵观城外先生之诗,呈现"四多四少"的格局,即绝句多律词少,短的多长的少,叙的多议的少,实笔多曲笔少。从时间上看多是编年诗,从内容上看多是即兴诗,从语言上看多是白描诗,从笔法上看又是速写诗。这与他多年从政,工作繁忙不无关系。《诗三百》有云"诗言志",又云"诗无邪",白乐天更云“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诗绝大多数吟咏的是与向阳湖文化相关的人和事,直抒胸臆,真情流露,契合时事,表达了他对向阳湖文化的挚爱之情。他的诗最集中的特点是"短平快"。说短,是因为他的诗大多数是五七言绝句;说快,是因为他写诗来得快,信口吟来即是诗。而从语言风格上看,则体现一个"平"字,用语通俗,平白明快,少有顿挫,完全符合现代语的语法结构规律;而在"平"中,又贯串一个"真"字,抒情自然,真挚如浆,给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感,与"短平快"形成“真善美” 的映衬。如他的《向阳文化载入中国文学编年史》:"向阳走进文学史,苦辣酸甜我辈知。磨剑十年休自负,功德圆满再题诗。"通俗自然,平中见真,是他的诗最大的特点,正如寒山诗言:"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那么他是否有意模仿乐天、寒山之体呢?笔者以为也并非如此,乃风格使然。正是"城外种诗田,滋禾自有渊。寒山何以授,白也乐天然。"

城外先生的诗,除了平中见真外,还有一部分语言风格庄谐统一,取象立意正奇并举,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如《访原文化部代部长周巍峙》:"身在向阳思总理,周公讲述最珍稀。战歌一曲声犹壮,司令放鸭杆亦旗。"又如《赴湖南理工学院文学院讲学》:"贬官一记传千秋,大笔如椽慰我愁。未料讲坛说干校,身边竟是岳阳楼。"他用诗家的语感表达自己对一个文化现象的思考,既是对六千文化人的慰抚,也是对自己心灵的抚慰。"诗梦未因年齿减,含情频咏向阳湖",他深信:"只要诗心常在,激情常在,收获旳季节就常有,丰硕的果实就常有。"正所谓一抹相思,风帘独卷,他是真正吟唱"向阳湖文化”的那个人。
城外先生属牛,自然有着"牛"的精神。他是一头拓荒牛,又是一头孺子牛,更是一头老黄牛。三十年的坚守和努力,他勾沉了向阳湖"干校"这段历史,乃向阳湖之幸;他寻回了向阳湖"干校"这段记忆,乃六千文化人之幸;他抢救了向阳湖这段文化,乃"向阳文化"之幸;他融合了向阳湖以外的"干校"文化,乃中国"五七干校"文化之幸。
"政公犹唱风情集,未必泥牛尚等闲"。有感于斯,赋鹧鸪天一阕以赞:
问取当年士六千,秦灰化作柳含烟。
京中深巷酬三顾,城外风荷恋一湾。
拾荒客,向阳轩。几多相识等闲看。
应知足印能雕塑,他日牛郎伴小川。

作者简介:
徐栋梁,湖北咸宁人,咸安区政协四级调研员退休。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湖北省诗词学会、楹联学会理事,咸宁市作家协会会员,原咸安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桂乡诗联》主编,现咸宁市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潜山诗联》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