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濛濛大谷关
作者/丁丽
(选自建安风)
万安山的东端有一道山谷,一条依山谷走势而修的公路自北向南穿谷而过。路西侧整整一方岩壁立体雕绘着一群行色匆匆的古代人,上书四个大字“客出大谷”——这便是大谷关和大谷故道。它是古都洛阳之南大门,是客家人南迁之关口。
视线上移,山头矗立着一座古烽火台,昭示着大谷关当年险关要隘的地位。
站在“客出大谷”岩画前,隔着雨幕向东望,山谷对面半山腰上,一座汉代风格建筑,依山傍水,静静伫立着,弥散着一种神秘、悠远的历史文化气息,这便是“客家之源”纪念馆主馆。馆前的平台两侧各有一座厢房和阙楼,平台下一层就是开阔的客家文化广场。
移步由纪念馆正门入大厅,迎面整座墙就是一幅浮雕,伏羲、黄帝、炎帝三位人文初祖顶天立地,像征着华夏同源同根,这便是拜祖祭祀大厅。瞻仰肃立以示敬意之后,我们开始参观纪念馆另一大区域“主题展厅”。
从大厅左转进入一道蓝光莹莹的空间,一棵姓氏文化树由地至顶,从根部不停涌出各种姓氏,依干向上,开枝散叶,枝杈和叶子写着祖国客家人聚居地和世界客家人分布地。
继续向左深入,四围采用现代声、光、影技术与蜡像等相结合的方式,再现“衣冠南渡”的场面: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爆发,京师洛阳陷落,不少士族、读书人通过大谷关踏上避乱南迁之路,他们成为后来闽南人和客家人的前身。脚下是玻璃地板,地板下的城市模型就是洛阳——全球客家人的共同宗地。那座汉魏洛阳城的模型,中心街道铜驼街是客家先祖南迁的原点,是客家人千年相传的乡愁记忆。穹顶之上,阴云密布电光闪闪,象征南迁时“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难历程。渐渐右转向里,依年代展示历次人口大迁移,还原客家人南迁,回迁、向海外发展的历史画面;再右转是一座客家围屋,却是一座圆形的立体光电荧屏,播放客家人的姓氏、语言文化、衣食住行、生活习俗等,通过与中原河洛对比,全面介绍“天下客家,根在河洛”。
拾阶而上,来到二楼,这里展示着姓氏、家族、宗谱相关的珍贵文物,方便客家人“寻根问祖”。以裸眼3D夜空荧幕,循环播放孙中山、叶剑英、朱德、 李光耀、陈嘉庚、邵逸夫等无以计数、灿若星辰的有代表性的客家名人。
主题展区以一幅参天大树巨幅浮雕结束,像征着“根永驻脉长流”。
“客家祖源地,明月照归鸿”,走出纪念馆,远眺烽火台、 大谷关,依然笼罩在细雨濛濛中。我们感慨历史与现实就这样对接起来,“馆、关、道、台”四个部分有机地组合,让历史再现,将文物盘活,让客家人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相信这里一定能成为传承黄河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的重要文化地标,中原寻根游的重要目的地。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拍摄者)

作者简介
非花非雾,女,本名丁丽,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洛阳女作家学会会长,洛阳小小说学会副会长。在海内外刊物发表文字二百余万字,获各种征文奖项三十余项,作品收入各种年选本、精选本。已出版小小说集《梅花玉》《指尖花开》《花儿努力在开放》《烟花三月》《丁香洁》《周南驿小姐》,短篇小说集《操场边,那树合欢花》,诗集《桃花心情》,散文集《绮梦如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