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汪凤岭(大凡),上海诗词学会顾问,温哥华枫华诗社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作为艺术家免面试移民加拿大 。

粗读唐诗
汪凤岭(大凡)
诗词走到唐朝,大约有了大约一千五百年的历史,《诗经》三百篇,是文化人把从前和当时的人有意思的歌唱书面化的起点,最大形式特点是四字成句,经过很长的时期,后来出现了五字成句的诗篇,划时代的名称叫“汉乐府”,官府的影子出来了,以初汉武帝时期为明显,民谣与士大夫整理创作开始更紧密地结合,诗与官也发生了联系。四言、五言的语言形式到了唐朝就开始成熟化,最大的特点是规范化,语言、音律的和谐得到整个文化现象的配合发展,这可以从礼仪、服饰等文明中得到证明,而书法、文章(体裁)更是明证。五言诗扩展到七言诗,诗从乐府形式中渐渐省悟到声调的交错,以配合歌咏感情起伏的美感,“阅读”二字,之于诗词,在唐代更加体现了出来。于是,形成了“近体诗”,大致就是:绝句(五、七绝)、律体(五、七律、排律),它把不受平仄读音拘束的诗体归为古风、乐府,并且形成词(有词牌的长短句)这种新式体裁雏形。这是中国语言诗词文化最有成果的一个时代,它是一座丰碑,后一千五百年的今天,只可仰望而不能改,就像唐代的楷书,所谓传统。


唐诗是什么?全唐诗收了五万多首,什么都写,谁都在写。但是唐诗最大的歌咏特点是:登高远望兴叹发问,悲天悯人原来无奈。国有边远、士有抱负、民有苦难、人有思念,皆可成诗也。豪语不碍细巧,情愫绵绵,风花雪月;关心民生疾苦,有新乐府,有现实长篇。


《唐诗三百首》是一个清朝人的选本,非常普及,但是今天看来,现代人太忙了,没时间读,更谈不上写,久而久之,自己的感受就会流失,其实你的真情很重要,说不定别人不知道。我曾经想过按现代人的美感价值观,由我来编一本各朝的诗集,每一代只收三十首诗,没有僻字,必须上口,也许还能把原来的集子的错误去除,并且每诗有简评,并注明音律,为的是让每一个人迅速能学能写。


这是我读诗的一个方法,边抄边想,首鼠两端,忘记了书法追求,有空地就会评论一下,最近又写了一批,终于写出了一点想法,粗读唐诗为其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