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的故事
文/张均铖(成都市简阳市)
一,柔弱小女孩,佛根自修来
1927年八月初十,未时,连绵数日的阴雨在一声婴儿的啼哭声中停了下来,一个弱小的生命诞生在简州东簏一个叫宝莲镇沙沟的独屋茅草棚内。这是一家佃户,男的叫吴天宇,女的叫钟火秀,从金堂芭蕉沟中河坝吴家桥泉水湾搬迁而来,系吴利沐公一脉吴鹏立公曾孙吴正聪公三子。男的是挑夫,为了节省钱,经常打光脚板,人送外号铁脚板,且无论是经胡家场到简州府石桥码头,还是经黑水寺到成都府望江码头都是一日一来回,女的以绣工为生,主要为大户人家及地主家绣花编布,夫妻二人均已三十出头,但膝下一直没有一男半女,这在当时这个年月里是很少见,夫妻二人经过多少努力,想了许多法子,终于喜从天降。小生命出生后虽然柔弱却很有精神,小家伙双目珠圆润泽可映人物,而且哭声宏亮,加之不远处便是宝莲镇,因而取名为银莲。
小银莲出生在一个不幸而又有幸的年代,不幸的是当时依然是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有幸的是正遇上了妇女解放运动,因而刚裹不久的足就被松了,没有成为三寸金莲。
佃户居无定所,小银莲出生不到五年便搬了三次家,分别是高石梯,龙泉寺,二沟湾。但小银莲的降生却给这贫苦人家平添了许多生气,夫妻二人视小银莲为掌上明珠,没有把小银莲当女孩锁在绣房而是跟随父母走东串西,要么由父亲吴天宇挑着走南闯北,要么跟着母亲去大户人家,地主家及庙寺生活。为此,小银莲从小见多识广,学会察颜观色,也活泼可爱。虽然天生就身材弱小,但从五岁起,小银莲就学会了用小水桶提水浇菜。由于小银莲菜浇的勤,管的细,经她种的菜都鲜活嫩绿,很受邻里喜欢,就连大户人家,地主,庙寺主持都很喜欢。吴氏夫妻是外姓人,喜欢说广东话,再加之,小银莲从小就说得一口流利的广东话,大伙便叫小银莲为广东妮。
小银莲一天天长大,也深知父母的艰辛,为了家计,小银莲打五岁起就到田野中拾菌菇及地蘑拿去大户人家,地主雷杰三,雷信然,贺青山家,还有龙泉寺,铁佛寺换米面,油盐,不知是因为他们对小银莲的怜悯还是对小银莲的奖励,往往一撮箕菌菇或地蘑就可换一小升米,二碗面粉,一斤油盐。
龙泉寺的主持,妙德大师与小银莲家算是远房亲戚。小银莲打记事起便去龙泉寺听经诵佛。据说,妙德大师是得道高人,冬天,他从中江端包子,到石桥端面条给小银莲吃,其间相隔百里,到小银莲手中的包子和面还是热气腾腾的。小银莲在寺院内自由住来,经常为各菩萨,佛像上香油,清扫灰尘,从小就认得佛祖,观音的塑像,小小心里便蒂生了慈悲为怀的种子。
作者简介:张钧铖(网名秀岭风光,男,1966年生,四川省成都市简阳市人,大专文化,毕业于春风文学讲习所,文学爱好者,代表作《岁月如歌》,《新星的那片青山绿水》,《毗河吟》,燕南诗词协会会员,成都市毛研会会员,简阳市诗词协会会员,农业职业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