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说是种茶的好地方,散落在山间的茶园却没有什么“品相”。百十年的老蔸,三、五株,八、十株,房前屋后,岩边地边,星星点点,和山花野草、春风云雾一齐生长,兼有武夷岩茶、庐山云雾茶、滇南老树茶的风姿,十足的原生态。
制茶的手艺就不知是哪朝哪代传下来的了。清明谷雨时节,晴朗的早晨,女人们便挎上竹篓,姑嫂、妯娌们结伴而行,深一脚、浅一脚奔向绿荫深处,采回带露透香的嫩茶。一边提壶烧水,一边引泉洗叶,然后浇上开水杀青,滤干,倒入木盆,摊凉,等待自家的男人甩开臂膀“动手动脚”了。男人们则手脚轮番上阵,搓揉、清洗,再搓揉、再清洗,两三遍之后,原来舒展的片片嫩叶,变成了茶条,鹅黄褪尽,翠绿登场,剩下来的就只是交给时间了,揉好的茶条倒入竹编的盘箕中,放置阴凉通风处,没几天功夫,茶叶就自然干燥了。

这制茶的工序并不复杂,但山里人就是讲究。采茶要采个不嫩不老。杀青不能倒入铁锅翻炒,乡亲们认为,那样会沾上“铁腥味”,滚水杀青,时间要把捏好,短了,去不了苦涩味;长了,嫩叶泡烂了,茶香也就泡走了。晾干只能交给清风,不能放在太阳底下晒,晒了会留下“热腥气”,不能放在烟火炕上烤,那会留有“烟熏味”。 “洗水茶”之所以冠之名之为“洗水茶”,精妙之处在搓揉、洗水,搓揉不到位,去不了茶的苦涩,洗水过了头,留不住茶的清香。一揉一洗,揉去了纤尘,洗走了俗气,高手制作出来的“洗水茶”,茶条紧致,茶色清亮,味儿不浓不淡,口感清香。曾经的山野之叶成了山水灵秀和人间烟火相融共生之茶,那股淡淡的清香和雅致,颇具些君子之风。

山里的时光,似乎比外面的世界慢了半拍,乡亲们采茶、制茶,或自食,或待客,或赠亲友,没有一点儿拿到市集上去卖个好价钱的念想,只求给自己留下一口清香,有些自给自足的味道。每到采茶季,家家制茶,户户飘香,东家窜西家,西家上东家,执盏待茗,谁家今年的新茶好,新茶香?左邻右舍自然也是要品评一番的。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来大云山游览、避暑、休闲。游人穿林涛、越鸣涧、登青峰、揽白云,眺渺渺蜃楼、听幽幽泉鸣、恋隐隐青山、沐爽爽清风。累了,随便往路边哪户人家坐上一坐,主人都会奉上香茶。喝上一盅,口齿生香,余味绵长,洗去一身疲惫。此时,你也不用道谢,只要赞上一声“好茶”,就是给他们最高的褒奖了。有了外乡人的点赞,如今,山里人制茶也就越发讲究了。
自从进城谋差开始,每年母亲都要给我捎上一包自己亲手制好的“洗水茶”。这些年,母亲年事已高,已经采不动那一片小小的嫩叶了,但母爱仍然是那样的深沉,总要从乡邻们送给她的茶叶中选上最好的那一包送给我。母亲总是说,这山里的茶,不浓不淡,味道正好。我想,母亲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大概是在告诉我,不浓不淡,过好每一个日子吧!

供稿 刘亮甫 编辑 许萍
岳阳红萍文化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