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字经》给与我们的启迪
一一作者:朱一
一一校核:成喜良
小时候听长者讲,有什么巜三字经》巜弟子规》巜增广贤文》之类启蒙读物,但我们是解放初上学的。这些启蒙读物离我们太远了,没有机会接触。“革文”初期,报刊杂志连篇累牍批判这些“封资修”之类书籍,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莘莘学子,也人云亦云,鹦鹉学舌地跟着瞎起哄,但连原文见也没有见过。进入新世纪,祖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应有的重视,国学之风盛行,我平生第一次才见到这些小册子。读来颇觉有味,感到对求知、律己、修身、涉世处事大有裨益,不觉生岀一点感想,由此一发而不可收拾,遂萌生了把它们介绍给年轻人的冲动。
当然,对传统文化遗产,全盘接受、生吞活剥是不对的,应当采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应有的正确态度。
下面,把这三篇短文附之于后,供对国学有兴趣的青少年朋友阅读学习。
一、巜三字经》(略〉
巜三字经》为宋时大文豪王应麟(一说为区适之)所编撰。后经多人多次增删补缀,始成今文。文中每三字为一小句,基本上押韵,读起来顺口(文中多次变韵),句读短,不拗口,适于儿童诵读。依笔者之陋见,该书可谓是一本文质兼美的启蒙读物。

生僻字少。五六岁六七岁儿童发蒙,主要为识字一一认字和写字。如果生僻字多,笔画繁,儿童不易学习,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对读书失去信心,这个心理障碍将伴随终生(旧社会有几句厌学的顺口溜,附记于此:我年一十五,畏书如畏虎。始皇烧不尽,留予后人苦。)现在有不少成年人,智力正常甚至很好,思维敏捷,在其所从事的行业领域,堪称姣姣者,但学历较低,只因小时辍学。这当然有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和诸多社会原因,但与我们这些“人之患”不科学的教育和教材内容的脱离实际能没有关系吗?为什么大教育家、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的“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几句儿歌,从民国初年一直传唱到现在,可以说是跨世纪之作!
巜三字经》全文262句,每句两个小分句,每小句三字,共计1572字。除极少数无法回避的字如“橐、囊、赢”等,几乎无生僻字和笔画多的字。儿童识了这些字,在日后生活中,基本上脱盲了,在农耕社会,可以经理生计了。
内容丰富。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四书五经,历史朝代,名人故事,日常礼仪,几乎都有。儿童学习了这些,为以后进修奠定了一定基础,为步入社会,储备了常用的知识。在农耕时代,完全可以涉世。尤其对历史朝代的叙述,文字简洁,语言经济。当然,作者作为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对历史人物褒贬评价,有一定偏见和局限性,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不能苛求于古人。如“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毁”等句,“尔男子,当自警”,“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等句,我们就要批判的接受,进行科学的扬弃。
浅显易懂。《三字经》可以说是一本“小百科”,文字简约,道理易懂。儿童诵读几遍,老师稍作解释后,就可以接受。先讲道理,后举例子。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接下来举“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说句题外话,这两个例子,让一千多年后(从此书撰写时计算)的我们,也感到汗颜!

文中还介绍了简单的数字、干支、五岳、四水、动植物、音乐、人伦等知识。这些都是成长中的儿童所应俱备而且能够掌握的常识。我们现在的启蒙教育不应从此中悟出些什么吗?我常过幼儿园门口,听见儿童大声吆喝一一不是诵读一一“爸爸的爸爸叫爷爷,爸爸的妈妈叫奶奶”,这些“启蒙”能与巜三字经》的启蒙同年而语吗?难怪钱学森临终前在病榻上感叹:为什么建国后这么多年,中国没有培养出一个世界一流科学家?幸亏改革开放后,莫言和屠呦呦还拿回诺奖,为华人争了气,为中国科教文学长了脸。
启发激励。几千年的孔老夫子一一就是“五四”时“打倒孔家店”的那位“店主”,十年“革文”中冠以“尊讳”的“孔老二”,新世纪遍布全球的“孔子学院”的那个孔子,这位中国最早、最优秀的教育家曾说过:引而不发,跃如也。
我们现代的教育家叫“启发式”教学,它是与“填鸭式”相对立的教育观或教育方法。巜三字經》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举了仲尼师项橐的例子后,作者接着说:“古圣贤,尚勤学”,言下之意是“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芸芸众生的孩童呢?”赵仲令做官后“学且勤,”按一般人想,赵氏“船到码头車到站了”,还学什么习?!他“学且勤”,当下(作者写此书时)的儿童,还“八字未见一撇”,“狼与狗混养着”,怎么能不学习呢?有人借口“家贫”、“环境差”不学习,作者就以“囊萤”、“映雪”、“负薪”、“掛角”的典 型人物的故事来启发激砺后生勤学苦读。有人以“年长”而蹉跎岁月,懒于学习,作者即以苏老泉与荀子的勤学而反驳。
当然,一个人的智力开发有早晚,有的人早慧,少年得志,有的人大器晚成。前者如“营”、“泌”、“蔡文姬、謝道韫、刘晏”等,后者在中国历史上也不乏其人,恕不举例。不管怎样,都应该学习。现在不是提倡“学习型社会、学习型政府”吗?先哲有言:学习,学习,再学习。作者在抒写这些名人故事的时候,不断地发问诱导:“尔小生,宜早思”,“尔小生,宜立志”,“尔幼学,当效之”,“尔男子,当自警”,“尔细学,勉而致”。作者最后站岀来大声疾呼:“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
学习,总有一个目的,不是为学习而学习,不是为“撑门面”而学习。学习,大而言之,“幼习业,壮致身。上匡国,下利民”;小而言之,“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有人对这个不满了,说什么“念书为了扬名声显父母,光前裕后吗?这样恐怕太自私了!”
我说,你说的没错一一我没有说你说的不对。即使自私,总比那些不读书,不看报,什么学问也没有的贪官、庸官强些吧!总比那些游手好闲,混迹于市井,岀入于茶馆酒楼,浸泡于舞场歌厅的纨绔子弟社会混混好些吧!
所以,作者告诫我们成年人和孩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師之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正如先哲所言:从娃娃抓起一一为人子,方少时!

给子孙后代留下万贯家业有什么用呢?党崇雅即民间所说的党阁老的后代怎样呢?我们还是伏下身子读书吧!一一“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留传千古的俗语,除了一些消极的成分之外,难道不能引起我们深思吗?
不启不发,不激不奋。苏秦激张仪,作者启发激励学童,真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润物细无声呀!
巜三字经》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它重视早期教育,儿童三观尚未形成,俱有可塑性,我们虽不大赞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偏颇之见;但是要重视家庭教育却为经典之说一一父母是人生第一位教师,言传身教,耳濡目染非常重要(我不赞成“龙生龙,凤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唯心论先验论血统论,但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子女成才的必要条件)。试想一家满嘴脏话,终日狂赌滥饮,不务正业的父母,能不把这些恶习传染给子女吗?己身正,不令而行;己身不正,有令不行。重视先贤的示范作用,重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实践,可以说是巜三字经》的一大特色。
上面胡拉乱扯了一通,算是一点感悟引起的胡说八道吧!
吾侪之子女已年过不惑,孙辈们也在中学、大学读书。本人也正如李玉和所言:无产者一生奋斗求解放,只有红灯一盏传铁梅。一一我一无家产,二无积蓄,只有几本破书一一“人遗子,金满赢。我教子,唯一经。”“勤有功,嬉无益。”“诫之哉,宜勉力”!

一一求知常诵巜三字经》。
二、巜弟子规》
①总序
②入则孝
③岀则弟
④谨
⑤信
⑥泛爱众
⑦亲仁
⑧余力学文
(具体内容略)
巜弟子规》不到300句,可谓言简意赅。我们现在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内容,巜弟子规》基本涵盖了。
对于这本小册子,我不想多说,只要让子女照着去做就行了。
“革文“后的青少年,也不妨补一下课。说得严重一点,七十岁上下的人,也应该从中悟出点什么,有必要规范一下自己的言行,因为“己身不正,焉能正人”。
……。
一一修身莫忘《弟子规》。
三、巜增广贤文》
昔时贤文,诲语谆谆。集韵增文,多见多闻。观今宜鑑古,无古不成今。
(略)
……根深不怕风摇动,树正无愁月影斜。奉劝君子各宜守己。只此程式,万无一失。
对于这本小册子,我想除了时代的原因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能从中悟岀什么,悟岀多少,就践行多少罢了!有的虽不是良药,但恐怕不是砒霜吧一一我以为。
一一涉世增广读巜贤文》
乙未冬雪日於岐山文景园

【作者简介】朱一,号乡野处士,自幼嗜书好文。60年代即有短篇小说结集,名曰《四季歌》,含《雨夜歌声》、《当桃花凋谢的时候》、《渠水北流》、《扩地》等篇。在冯家山著有《高峡平湖》及剧本《渠道女兵》、《警钟长鸣》等。回乡教书后,编著《中学生作文选》上下两集及《中学文言知识汇编》和若干教学论文。退休后著有六十集电视连续剧(角本)《吼着秦腔去抗日》、长篇小说《新农村轶事》、编著《海滩捡贝》、《联海拾趣》及《易经集成》、《莫名斋诗文选》等。另有若干论文对联碑记共计数百万言。

[作者简介]成喜良,陕西,扶风,南阳人,曾在中学,大学三尺讲台纵横驰骋,游刃有余,教学修养深厚。艺术高超,上示范课数十节,名传省内外,指导多名青年教师,获国家教学研究之殊荣,膺肩部题《诱思探究》之理论实验教师,论文载之国刊省刊,深受专家学者权威的肯定。
其诗辞,文章,评论杂文等作品颇多,常载之各种媒体平台,深受读者赏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