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和她的故事
文/王志宏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们几个好友相聚,遇到了一个大家多年未见的老战友。老友偶然间相遇自然话多。待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大家的话匣子都已打开。不知谁的一句话,把话题引到了年轻夫妻老来伴上来。因为在座的都是些年近古稀的老人,对这个话题既敏感又有着过多的经历和见地。多年未见的这个老战友更是滔滔不绝。说着说着他的眼圈发红,语带哽喑,原来他的老伴前两年走了。大家一番劝慰后他的情绪稍显平稳。给我们慢慢的讲述了他和她的故事,使我们在场的朋们都泪眼涟涟。
他和老伴是高中同班同学。后来他参军去了新疆边关,她上了师范学校;后来他提了干留在边疆,她毕了业当上了老师;后来他们经过多年鸿雁传情,步入了婚姻殿堂,从此他们过上了两地分居的分居生活;再后来为了解决相思之苦,她毅然辞去了教师工作,抱着儿子来到了部队,从此过起了幸福温馨的小家庭生活。一晃,十年多过去了。他从副团长岗位转业回到了古城,她也随着他一起回到了故乡。
由于边防工作辛苦且责任重大,他又特别敬业所以连年立功受奖。转业回来属于组织优先照顾安排的对象。不久他就被安排到公安局上班。她辞职多年加之身体不好,就当起了全职太太,全身心的照顾他的生活起居。此后的二十多年里,他们的生活稳定且幸福。正当他们筹划退休后的生活时,不幸降临到了他们头上。她早晨起来穿衣服时摔了一跤,确诊为脑溢血。住了二十多天医院,一句话都没有留下就走了。
她走了两年多了,他仍然像丢了魂似的,感情还远远没有走出她的阴影。他说闭上眼睛脑海里全是她的点点滴滴,睁开眼睛件件家什似乎还是她在摆弄。尤其提到她对他的关心照顾,他更是如数家珍,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了。
在边防工作时,几乎每晚都要查铺查哨。他每次出门时她都要为他穿戴好一切,尤其是寒冬她更是认真。每次查铺查哨完回家,她都要事先灌好两个热水袋为他暖脚,直到他呼呼大睡,她才肯放心的睡去。他是个关中大汉,一年到头就喜欢吃一碗面。细细想来几十年间他吃的每一碗面,都是她亲自调和,咸淡酸辣恰到好处,现在再也吃不到了那样可口的面条了。
多年来他的四季穿戴和换洗衣服,什么时候都整整齐齐的码放在该放置的地方。他每天晚上的洗脚水都是她亲自调兑,每次她都要用手试了又试,确保冬热夏温四季适中。前些年他由于年轻时在边疆受寒落下的病根,随着年纪的增大气管炎加重,夜间咳嗽厉害很难入眠。为了减轻他的病痛,每天晚上她都要轻轻的按摩他的后背,直到他入睡为止。他出生在古城的郊县农村,兄弟姐妹多加之父母身体不好,家庭困难相对较大。她出生在县城的干部家庭,条件相对优越。
结婚三十多年,他家里的一切困难,只要她知道都要想方设法帮助解决,从无怨言。她把公公婆婆当自己的亲爹妈孝敬,过年的压岁钱、平时的零花钱从未短间断,冬棉夏单四季服装准备的一应俱全。他不抽烟,但她什么时候都要在家里准备一包香烟,以备他来访的战友朋友抽。他说,几十年来,他想到的她想到了,他没有想到的她也想到了。知热知冷的她这样突然一走,使他的人生完全陷入了一片无序状态。有时好像丢了魂似的,不知道是中午还是晚上。她走后的第一年他的体重一下下降了十多公斤,他六十岁刚过头发已经全白了。他在讲述她的故事时,也在不停地反省着自己。他说几十年来,他们之间也有磕磕碰碰的时候,但总是以她的认输而结束。他说现在回过头来想许多时候都是他的不对在先,现在想说句歉意的话都没有机会了,说着说着他又眼泪汪汪了。他絮絮叨叨了很长时间,大家一边附和一边宽慰。临别时他的情绪基本稳定,和大家一一握手互道珍重。
回到家里,老战友的话似乎还在我耳边响起。我深切的感受到,人世间再平常的东西,一旦失去才方显出珍贵。人们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家常饭粗布衣,知热知冷结发妻,不正是这对夫妻的真实写照吗?同时我也想起了汉苏武出使西域时,其妻赠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的美好故事。老战友与妻子确是知热知冷的典范,这是他们前世修来的福分。人,生老病死是亘古不变的规律,谁也无法抗拒,夫妻一定要珍惜当下,把知热知冷做好,使夫妻双双在感动中度过幸福的每一天。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这些花甲、古稀老人,一定要抱着既对自己负责也要对对方负责的精神,重视和关注自身的健康,早预防、勤查体、常服药,尽可能延缓或推迟大病的到来,使夫妻牵手的岁月更长一些,人生道路上的风景多看一些,也不枉夫妻一场。












新疆禾木
【作者简介】王志宏,少将军衔,毕业于国防大学、解放军上海政治学院。历任指导员、科长、处长,大军区二级部副部长,师政委,宁夏军区政治部主任、政委,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