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和建文帝》
作者:申时恒
编辑:艾宗升

昆明西山的出名,是因为西山睡美人和山脚下的滇池。‘’五百里滇池",很多人都读过,至少听过。我到昆明,曾特为爬西山去溜了一趟,目的不是去看西山日出和浩浩淼淼的滇池,而是去看太华寺建文帝遗迹。

靖难之变中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明史》只说“城破,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不知所终”,留下一个悬案。他当时没有死,流亡出去,是有可能的。

武定狮子山的惠帝祠,前楹有一幅清人的对联:
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旧;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据说朱允炆逃难时在西山太华寺住了五年,但是许多老昆明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个故事,更不知道朱允炆是何许人了。 人们不一定去探究朱允炆的故事,不过 一个出家的皇帝,是有生活气息和人性的,不像三世佛那样超越了人性,只有佛性。皇帝出家的地方, 自然会引起善男子、善女子顶礼皈依的虔敬感的。

由西山脚拾级而上,到太华寺山门,门前有一株高大斑驳、老而不衰,枝繁叶茂的银杏,相传是建文帝亲自栽种的。山门前的石坊楹联:
一幅湖山来眼底;
万家忧乐注心头。
一看就是由岳阳楼楹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改头换面而来,何不如换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直白。
西山的太华山依山傍水,峰峦起伏,溪水潺潺,郁郁葱葱。太华寺位于太华山,竹树萧然,极为幽静。太华寺又名佛严寺,是云南禅宗玄鉴创建,明清时多次扩建和修葺,主殿保留了元代建筑风格。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在云南时曾专门到太华寺对其古建筑进行考证,其《中国建筑史》收录了太华寺建筑。

太华寺古拙,晴川历历,芳草萋萋,站在山门前,可俯瞰和远眺五百里滇池。滇池浩浩荡荡,横无际涯,可惜没有帆船来往,渔歌互答。不过冬季来临后可以在岸边看海鸥乱飞。忽上,忽下。忽起,忽落。
寺内有古茶花一株,也是建文帝手植。“又南一里,抵太华寺。寺亦东向,殿前夹墀台阶皆山茶,南一株尤巨异。”徐霞客《太华山游记》记载了这株茶花。近代“滇中三杰”陈度的《太华寺茶花》,刻在太华寺天王殿后的诗碑上,录如下:
照眼华光,浑疑是赤城霞赤。香国里,不同凡艳,独标高格。翠羽遥分滇水绿,红绡界断千峰碧。散丹砂,吹上树梢头,东风力。
金川启,愁无敌; 来燕子,春无色。伥望南天辽远,逊荒飞锡。结习久忘尘梦醒,拈华彻笑禅心寂。问朱明,锦绣旧河山,空陈迹。

“来燕子,春无色”是典故,暗指靖难之役。北宋邵雍《梅花诗》预言曰:“毕竟英雄起布衣,朱门不是旧黄畿。飞来燕子寻常事,开到李花春已非。” “英雄起布衣”系指朱元璋;而“飞来燕子寻常事”中的燕子就是指“燕王”朱棣,其起兵南下废建文帝。
著名作家汪曾祺对太华寺古茶花描述很详细:昆明西山某寺有一棵大茶花。走进山门,越过站着四大金刚的门道,一抬头便看见通红的一大片。是得抬头的,因为茶花非常高大。大雄宝殿前的石坪是很大的,这棵茶花几乎占了石坪的一小半。花皆如汤碗大,一朵一朵,像烧得炽旺的火球。张岱说滇茶“燔山熠谷”,是一点不错的。据说这棵茶花每年能开三百来朵。满树黑绿肥厚的大叶子衬托着,更显得热闹非常。这才真叫作大红大绿。这样的大红大绿显出一种强壮的生命力。华贵至极,却毫不俗气。这是一个夺人眼目的大景致。如果我的同乡人来看了,一定会大叫一声:“乖乖咙的咚!”我不知道寺里的和尚是不是也“岁删其萼盈斛”,但是他们是怕这棵茶花负担不起这样多的大花的,便搭了一个杉木的架子,撑着四围的枝条。昆明茶花到处都有,而该寺的这一棵,大概要算最大的。 茶花的好处是花大,色浓,花期长,而树本极能耐久。西山某寺的茶花大概已经不止八十年了。
春城无处不飞花。 昆明的家庭,有买花插瓶的习惯。家庭主妇上街买菜,菜篮里常常一头放着蔬菜瓜果,一头放着康乃馨、缅桂花、满天星,也有茶花。花菜一篮,让人感觉一片盎然的生活乐趣。
昆明四季如春,下雪天少。如果有幸冬日遇上搓绵扯絮一般的大雪,遍山银装素裹,太华寺这地方就会更显佛教圣境。冒着风雪,缓步游目,看看寒冬中盛开的汤碗大的古树茶花、碧绿的厚叶子、通红的花头,闻嗅着梅花的香气,听听雪落的声音,真不知身在何处。
建文帝栽种的银杏和茶花‘’古迹",也如同大多数的古迹一样,只可作为纪念,难于坐实。对于明成祖朱棣,我对他的丰功伟绩,不大感兴趣。他是不是千古帝王,与我无关。我从诛方孝孺十族来看他,对他的残暴,嗜杀的印象很深。所有的伦理关系加起来是九族,朱棣把方孝孺的学生也算一族,可谓前无古人。

朱棣开创永乐盛世,固一世之雄也,明成祖朱棣的江山,而今安在?建文帝亲手栽的这株古茶花至今仍颇顽健,老干横枝,婆娑弄碧,看样子还能再活个几百年。
作者简介:

申世恒,云南镇雄人,昭通卫校教师。爱好文学创作,诸多作品刊发于文学刊物和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