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中爱诗人】汪光明、卢进国、心如蓝天、山水亦朦胧、张金铎、雁心、七夕幽兰、山水情怀、李保田、云飞、容之、敬惊涛、平安。(排名不分先后)●本期组稿:郭蕊。 编辑制作: 随缘若水。审核:江飞。总编江飞投稿微信za416115。微信公众号lD:za115416。●创刊理念:纯净,唯美,古典,国风。●文化定位:权威,厚重,圆融,品位。●“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中国爱情诗刊》,全球最中国的爱情诗歌原创基地。●创刊时间:2014年8月24日。●分享,让阅读,更体现价值!(“大爱天下·诗香中国,《中国爱情诗刊》向世界传递中国爱情诗人的声音!”Expressing humanistic love,Delivering Chinese poems. The Journal of Chinese Love Poetry is sending passionate voices of Chinese poets to the world)

☆《一株野稻的梦想一一悼袁隆平院士》(原创)
□汪光明(江西)
亿万年前
我就来了
数十年前
您发现了我
忽然间
我被您赋予了巨大的能量
起步过黄河
转身跨长江
我肩负的使命步步高升
超级高产年年增收
而您
一个九O后
仍念念不忘
让我圆您一个禾下乘凉的梦
您的梦
我的梦……
☆《悼念袁隆平院士》(原创)
□卢进国(湖北)
五月二十二日十三时七分,
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走了。
袁公的一生,
心系杂交水稻的研究,
五十年如一日,
他的研究成果,
使人类免受了饥饿,
他的付出,
是对全人类的贡献。
袁公生前曾说过:
“我还有两个梦,
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
袁公的理想崇高,
他为之奋斗了五十多年,
脚踏实地的研究,
试验田亩产超过一千公斤。
如今,杂交水稻栽种在华夏大地田间,
已经葱郁一片!
先生的美梦已圆,
先生已经远行。
我们向他道一声:
“先生千古!
先生一路走好!
人民将永远怀念!”
☆《五律·食米念恩公——沉痛悼念袁隆平先生》(原创)
□心如蓝天(中国)
禾下乘凉梦,万年孰竞荣。
谋身田地里,济世救民生。
辛劳有长策,润物细无声。
无忧思国士,举国悼先生。

☆《挽袁公、吴公两院士联》(原创)
□山水亦朦胧(江西)
创裹腹之要,化尽毕生心血。
开肝胆先河,仁德一世身坚。
平常稻粮物,隆平视天高。
术案刀剪叉,院士珍掌宝。
☆《五绝•天知道》(原创)
□张金铎(河北)
晨起眼茫茫,老天流泪狂。
袁公今驾鹤,亿万国民伤。
☆《悼袁隆平》(原创)
□雁心(上海)
春雨又浇稻秧新
万民齐咏袁公名
大陌依留故人汗
催成亩产三千斤
天荒之野饿死骨
人祸之治救苍生
巨星陨落魂魄在
☆《鹧鸪天·纪念袁隆平》(原创新韵)
□七夕幽兰(辽宁)
小满摧熟稻不轻,低田青穗动哀声。
有方灵圣追松去,今报禾仙架鹤行。
心已累,梦完成,万般实验谢九同。
好好吃饭多节俭,细作勤耕顺雨风。
☆《七律•悼念袁老》(原创)
□张金铎(河北)
忽闻袁老鹤归西,噩耗传来泪水溪。
一世辛勤描土地,此生清苦洗封泥。
亿人温饱谁能决,年久古今遥想题。
只有恩公研稻长,平民怎不痛声凄。
☆《悼袁公》(原创)
□山水情怀(重庆)
后稷降东方,名成稼穑王。
荒田经岁苦,大陌著文香。
汗酿民情泪,功丰众世粮。
神洲殇国士,哭祭万人堂。
☆《悼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原创)
□李保田(中国)
神农今已去,良种世间留。
夙愿将民养,肝肠为国谋。
功播华夏地,名盖两分球。
此去仙台路,旌旗十万酬。
☆《水稻之父》(原创)
□云飞(河南)
中国德安
出了个袁隆平
他不是名星 却胜过名星
他不是将军 却胜过将军
工人怀念他 农民怀念他
军人怀念他 学生怀念他
全国人民怀念他
世界人民也在怀念他
他让高山动容 江河呜咽
人类皆为他的离去而哭泣
宇宙亦陨落了一颗明亮巨星
他为民呕心 潜心研究
他鞠躬尽瘁 为民拼命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亲爱的朋友啊
请记住这位朴实的农民
他的名字叫 袁隆平

☆《沉悼袁老》(原创)
□容之(山东)
国士无双袁隆平,
星光璀璨天宇中。
殚精竭虑育良种,
志在天下稻粮丰。
艰苦朴素一清风,
鞠躬尽瘁为民众。
驾鹤西去天路远,
举国哀悼山河恸。
☆《悼稻父袁隆平》(原创)
□山水亦朦胧(江西)
躬身试验田,常系食为天。
功利抛头后,潜心水稻研。
地间粮广产,岁大体衰年。
终是星零落,长悲逝大贤。
☆《悼大医吴孟超院士》(原创)
□山水亦朦胧(江西)
杏林吴院士,仁爱德双馨。
一世忠肝胆,昆仑永记铭。
☆《七律·悼袁隆平院士》(原创)
□敬惊涛(广东)
国士毕生犹苦劳,赤沙翰海起澜涛。
任将华夏趋繁盛,誓与神州绝不毛。
坦荡皆由奇志远,情怀但共热心高。
流年饥馁今无迹,万里江山着绿袍。
☆《悼水稻之父——袁隆平》 (原创)
□平安(河北)
惊闻功勋赴西方,
院士仙逝恸悲伤。
水稻改良创高产,
造福世界民颂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