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董素印简介:
江苏省射阳县政务办董素印,中共党员,大专文化,盐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某市级网站特约编辑,从事新闻宣传、党委秘书、新闻采编、党史研究、政务服务等工作三十多年,100多万字新闻、文学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各级媒体采用,获评首届鹤乡文化英才,入选《中华文化人才库》。

“翠亨村”里读伟人
文/董素印(江苏射阳)
阳春三月,我有幸来到了中国偌大版图上没有任何标记的岭南小山村---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亲临这个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发源地,解读一代伟人为了民族、民权和民生,将一腔热血献给反对封建专制、推翻帝王独裁的民主革命运动传奇人生, 探索伟人故里,探寻一代伟人留下的伟大足迹。
翠亨旧称“蔡坑”,其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据清乾隆《香山县志》卷一 “坊都”篇记载,“蔡坑”村为“永乐乡大字都”下辖28村之一,相传,在清康熙年间,蔡姓人在此建村,因地处山坑边,故名蔡坑,由于该村山林苍翠,坑水潺潺,风景优美,而且“蔡”与“翠”、“坑”与“亨”谐音,又寓意万事亨通,于是,人们又改称“翠亨”。村头一栋用花岗岩巨石垒砌的岭南特色的大门楼足有7-8米高,两侧的廊柱下方各有一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造型古朴庄重,高大严谨,富于韵律,让人顿觉深沉庄严的感觉;门楣上写有“翠亨村”三个遒劲大字,据说是孙中山先生的手迹。
清同治五年,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便在翠亨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诞生,并在村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翠亨村的北极殿是村民虔诚信仰的庙宇。传说当年孙中山母亲杨太夫人曾于晚上梦见村庙的北帝披发现形,忽然惊醒,不久孙中山就诞生了,因此为其取小名为“帝象”。
紧挨翠亨村东侧便是中山故居。进入故居大门,苍翠林木间赫然显现一张宋庆龄书写的“中山故居公园”木版标识,顺着标版向右约五十米的一处七间坐东朝西、桂香流溢、满园添香的两层西式小楼,便是中山先生的故居;据说这栋故居是1892年中山先生的大哥孙眉从美国檀香山汇款回乡后,由当年年仅26岁的孙中山自己设计并主持修建的,孙先生在这葱翠的环境里探求着中国命运前途,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发现。故居布局至今都没有改变过,孙中山当年居住于此所用的大木床、梳妆台和木凳等仍旧原位陈列摆放,而故居庭院前孙中山读书时期曾时常在下面纳凉学习的大榕树,至今还茂密生长。这里全面展现了中山先生的家庭和生活背景,也展现了那个时代下中国社会的缩影。
翠亨村是中山先生最早认识社会的窗口,是孕育他革命思想的土壤,也是他最早进行社会改革的试验场。翠亨村有一位参加过太平天国起义的冯观爽老人,时常在孙中山家前的大榕树下歇凉,给村中孩子们讲述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起义反清的故事,孙中山常常听得出神入化,拍手欢叫:“洪秀全灭了满清就好咯!”对洪秀全充满了崇仰之情,为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追求民主,反对封建的进步种子。
走过中山先生纪念馆,仿佛穿越了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时空:孙中山以越挫越勇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推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创建了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倡导三民主义,颁布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创立《五权宪法》,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多篇著作,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伟大的功臣之一,成为辉煌的历史里程碑;他的思想理论体系和他制定的政纲不愧为正规的全面推进中国近代化的理论和方案;他为建立一个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中国而献出了全部精力和智慧。作为20世纪中国的巨人、伟大的爱国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山先生建立了不朽的业绩:他领导了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开创了中国革命运动的道路,开创了亚洲资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的先河。
中国共产党人历史性地接过了革命先驱振兴中华的“接力棒”,艰难走过百年历程,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的伟大奇迹,让十四亿中华儿女昂首挺胸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然而,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谆谆教诲依然响彻天际,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砥砺前行的明亮灯塔,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辉煌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