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延安
文/ 任静

延安,一直是我梦寐已求的地方。那种万丈豪情早已在心中萌动,使我不顾劳顿,扑向延安。
走进延安,登高望远,那些起伏延绵的丘陵,由近而远,展现出一种非凡的气势,一种壮阔的图景。当我站在宝塔山前,眼前浮现出历史的烽火狼烟。疾风骤雨的1935年10月,中共领袖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工农红军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来到延安,在此处艰苦奋斗十三载,把革命的火种播散到全国各地。在这十三年间,这里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整风运动、大生产运动、七大等一系列的重大事件,真的是惊天地,泣鬼神,令人敬仰!
我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在延安这块红色的土地上逶迤而行,从杨家岭到王家坪,从凤凰山到清凉山,再到枣园,一孔孔窑洞宛如一座座丰碑,无声地站立在黄土高坡的千山万壑之中。走进窑洞,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那些曾经的历史,伸手去抚摸那些仿佛还散发出热度的油灯,心灵骤起震撼的热浪。1938年毛泽东主席在凤凰山麓,写下对抗战时局产生重大影响的著作《论持久战》。当时的中国,出现了“亡国论”与“速胜论”的说法。有些人认为战必败,还有些人单纯地想依靠政府与外援而取得胜利。

毛泽东主席指出:“日本侵华战争是野蛮而退步的,中国反侵略是正义而进步的,日本是一个小国家,它经不起长期的战争,而中国是一个大国,能够支撑起长期的战争,日本失道寡助,中国获得许多乃至世界的支持与同情,因此,最后胜利的是中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毛泽东的思想像黑暗中的一盏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征程。
1944年9月,毛泽东主席在枣园追悼张思德时写下《为人民服务》。延安时期的共产党人,是真正以人民的利益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对照如今,少数党的干部却渐行渐远,这应该引起我们党的警惕!纪律整顿和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走进延安,我搁浅的思绪便注入到熊熊的炉火中锤炼,曾经的延安精神鼓舞着我的斗志,那种无私奉献、不屈不挠、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范,使我久久回味。

徜徉在延河之畔,仰望象征延安精神的宝塔山,心中激荡起革命的豪情,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飘然而出。那时的共产党人纪律严明,以身作则。抗大六队队长黄克功自恃劳苦功高逼婚杀人,在延河边把拒绝他求爱的女人打死了,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依法公断,将其处于极刑,毛泽东、周恩来专门致信给予支持与肯定!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凛然正气,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走进延安,参观领袖故居,简陋而朴素。虽说是土炕、桌椅、油灯、电话这些简单的东西,却透着一种不平凡。毛泽东主席在窑洞里挥洒如椽巨笔,写出了一卷卷雄文;周恩来副主席在窑洞里谋划战胜群魔的方略,为党的建设殚精竭虑;朱德总司令在窑洞里部署着一个个惊天动地的战役……领袖在简陋的窑洞商谈中国革命的未来,一盏油灯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天空!
抚今追昔,一排排简陋的窑洞,竟然成了中国革命的栖息地。那清澈的延河水,哺育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心灵。小米加步枪,打出了一片江山。 延安,有着厚重,博大,雄浑,壮阔,不可阻挡的气势。

走进延安历史博物馆,解读历史文物与事迹材料,我的心灵得到一种震撼与洗涤。我将永远铭记这次延安之行,把它作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动力之源!

《作者简介》
任静,女。商洛市诗词学会会员,商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商州义工联合会会员,热心公益慈善事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