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心应从管理情绪开始 222
文/三木秉凤
生命养护的根本不是外在的强身健体,而是内在的情绪管理与情志调控。《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由之而言,中庸和谐便是人间之道。喜怒哀乐忧悲恐是人之七情,而自伤及伤人为甚者便是怒!怒自何来?来自于素养低下,来自文化熏陶不济,来自狭隘心理承受能力不足!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如何管理情绪成为世界难题?人之怒往往源渊于事不遂心,情不遂意,意不随愿。然而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为什么有人怒火冲天而有的人却超然若无呢? 此之内心修养不同所别!不管乎上下左右贫富贵贱。《大学》曰: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格物、致知、正意、诚心、修身、齐家、治国乃及平天下,皆当从修心、修德、修身做起炼起,以修养心理内涵,修炼思想意志,修正行为作法。那么修是什么?补偏矫枉,走中庸正道。

修养首先是管理情绪,调节情志。情绪如野马!管理情绪就是给野马套上缰笼,此为依道修养。人之修养来自哪里?来自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来自家风正能力的长期熏陶,来自社会正气的长期熏陶,来自国家政策法律人文情怀的长期熏陶,故而读书非常重要!

修养深处便是万缘淡泊。陶渊明辞官山遁,过着半耕半读的生活,依然采菊东篱悠闲自在,生活简约但放歌南山。多少英雄豪杰在就义之前大义凛然,多少家庭在苦难中同舟共济却笑声朗朗其乐无穷。贫富强弱仅仅是变化中的临时身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危中自会生智,乐中不忘未忧, 故而人之修养体现为大智若愚。

中国传统教育是文化教育而非知识教育,文化修养是管理自我的精神基础。弟子规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盖修心、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息息相关。人生之求,不是富可敌国,也不是权倾朝野,不过求道伴身而已,天道,地道,人道,王道,商道,皆还出为道欤。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道之于己远乎?非也,于心,不莫过一“仁”言之大,于身,莫过一“孝”义之小,“仁”生出泛爱,衍生大爱,殖出大慈,故外以“义”现之,“义”者“宜”也,实“中庸”之道也。“孝”者,敬也,在家敬亲,在乡敬临,在朝敬天下,故古王以孝治天下,小孝修身,中孝齐家,大孝治国,广而远之则天下平。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颜回修养很高,“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所以,大道在心,人乐至极。故学而时习之,道自智得,行而常践之,道自履得,习而常思之,道自悟得。芸芸之中,孰优孰劣,非以貌凭,非以言评,非以物平。德之厚,则文生,信之厚,则朋生,礼之厚,则谊生,尊之厚,则威生。食不得味,非味之过,听而不闻,非耳之过,视而还见,非目之过,身之五蕴所触,不过一念心耳!心不在焉,道自远人矣。

生命修养以修道最高!道隐何处?《易》曰:“百姓日用而不知”,道出何处,性道一如,不出一心。《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何谓“天命”,宇宙之本也,何谓“率性”,大道之行也,何谓“修道”,教化天下也。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总编简介: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大学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佛学、国际关系学及战略学业余研究与爱好者,志愿与天下有识同仁鼎力助推华夏文明回归世界历史中的本尊正位,共推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与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毕生之力。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