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Ⅱ 定数(三)
作者/诚弈
有人会觉得以上所说的“定数”,并非人们观念中所谓一切皆有的那个“定数”。我亦知此“定数”非彼“定数”。那么所谓“一切皆由命,半点不由人”的“定数”真的就不能改变吗?
《了凡四训》是明朝袁了凡所作的家训。文中自述,早年有一个姓孔的大师为他算命:县考童生,当十四名;府考七十一名;提学考第九名。第二年赴考,三处名数皆合。复为卜终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几名,某年当补廪,某年当贡。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归。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惜无子。二十年内发现所算皆验,丝毫无法跳脱“命数”的范畴,因此益信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澹然无求矣。后来在栖霞山中访云谷禅师,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经云谷开示,明白“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道理,改初号学海为了凡,开始奋发惕厉,断恶修善。家置空格一册,名曰“治心编”,晨起置案上,家人所行善恶,纤悉必记,夜则设桌于庭,效赵阅道焚香告帝。经过长期锲而不舍的践行,命运終得改观,辛巳,生男天启,丙戌进士登第,授宝坻知县。五十三岁无恙,六十九岁写下《了凡四训》。了凡所述自己经历只是个案,有可能是出于偶然;那么云谷是用什么方法打开了凡心结,使之相信“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呢?

了凡在书中记述了与云谷禅师的之间的问答,摘要如下:
云谷:人未能无心,終为阴阳所缚,安得无数?但惟凡人有数;极善之人,数固拘他不定;极恶之人,数亦拘他不定。“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六祖亦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反躬内省,积德修身,不怨天尤人,为求之道也。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余信其言,拜而受教。

云谷问: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岂宜科第哉?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余多言耗气,喜饮铄精,彻夜长坐,不知葆元毓神,此宜无子者之四、五、六。(了凡是一个严于解剖自己的人,一口气历数自己很多缺点,而这些缺点或陋习,在当今某些人身上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云谷曰:汝今既知非,将向来不发科第,及不生子之相尽情改刷。务要积德,务要包荒,务要和爱,务要惜精神。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数;义理之身,岂不能格天!《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犹可得而违;汝今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假如人之寿夭、祸福、达固真有“定数”,那些不利的“定数”亦属“天作孽”,而不珍惜有利的“定数”,胡作非为,就是“不可活”了)

《书》曰:“天难谌,命靡常”;凡称祸福自己求之者,乃圣贤之言,若谓祸福惟天所命,则世俗之论矣!
了凡用自己亲历佐证在前,再通过云谷引经据典,用圣贤之言,释迦之语,从理论上阐述“天命”之可违,“定数”亦可变。逻辑严谨,很有说服力。
在书的后半部分,了凡是这样告诫儿子的:汝之命,未知若何。即命当荣显,常做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窶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近思盖父母之愆;上思报国之恩,下思造家之福;外思济人之急,内思闲己之邪。
务要日日知非,日日改过。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即一日无步可进。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因“因循”二字,耽搁一生。(这也是了凡一生的感悟吧)
《了凡四训》杂糅了中国传统儒释道三家思想。曾国藩将此书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日本当代汉学家安冈正笃先生建议日本天皇及历任首相将此书视为“治国宝典”,应当熟读、细读、精读。
如今, 知识改变命运,科学济人智慧,拼搏铸就辉煌,已经被无数人、事证实;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美好生活是干出来的,幸福人生要靠奋斗去争取;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核心价值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相信消极的“定数论”与一切陋习迷信,最终会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作者简介:李朝胤,笔名:诚弈。中学教师,从教四十多年。平时爱好文学创作,喜欢阅览和读史。偶有所感,即付诸笔端。有作品见诸于网络平台和纸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