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上小学那会儿,大概是在八零年左右,学校兴起了下午学生们都往学校里带瓶开水喝的一股风。开始的时候,同学们带水可能是确实口渴吧,但后来就流行起来了,喝不喝都要带一瓶,必须要带到学校喝才行,因为大家都带,都对比呢。
说起带水当时也挺有讲究的,主要体现在装水的瓶子好坏和水中有没有加糖之类的,也就是水甜不甜,甜度如何了。那时候基本上都是玻璃瓶,最多的是喝完白酒和啤酒的酒瓶比较多见,常见的是白色的西峰白酒高瓶子和绿色格瓦斯啤酒瓶子。只不过那个时候大多数是铁盖子,由于铁盖子第一次启开后,要是再盖上,密封性就不好了,常常会出现往出漏水现象,后来出现了有塑料盖的那种就用的相对多些。记得还有带有木塞子的;再用的多的就是吃空了的罐头瓶子了,罐头瓶子口子大,好灌水,但有一个缺点就是铁盖子,一来不好在瓶盖子上钻眼,另外一个就是密封不严。尽管铁盖子里面套着个橡胶圈,受瓶子水温度高低,对不对还是漏水。记得有好多次,把瓶子装在了书包里往回走,结果回到家里发现瓶子漏出来的水把整个书包和里面的书都弄湿了,甚至把背部衣服也渗湿了,自己也感受到好多次呢。我们常常会把准备好了的水灌入瓶子里,然后用锥子给瓶子橡胶塞上钻一个小孔,再插一根铅笔粗的竹子。这个竹子主要是扫帚上那比较光滑又粗的竹子,挑根折下来,用刀子把一头剥尖并呈“契型”,当作吸管来用。插一根管子吸瓶子里的水需要很大的口气才能吸上来,后来不知道谁想出来的主意,瓶盖子上插上两根管子,最好一高一低,所用瓶子就用输液用过的瓶子即吊针瓶子,是500毫升的,瓶子较大。家人帮我们洗干净后,再装上水,由于那个时候的吊针瓶子也是带冒的橡胶塑料塞子,所以好使用,盖上插上两根输液用过的管就当吸管了,我们常常会把水瓶颠倒过来,举高,水就自动流出来,根本不用口洗,至于什么原理,当时确实一点不懂,只照娃娃们做就是了。直到后来上了初中,才知道插两根管子,会产生气压差,最后才会自动流出水呢。记得我们常常用这种方式还比赛呢,看谁的瓶子里的水往出淌的利索、看谁喝的快、喝的多、瓶子水先完……那个时候的我们也不管洗没洗干净,有没有毒副作用,反正那时候,农村人谁要是一生病就要吊瓶针,那吊针瓶子相对比较多,也容易找。虽然说带橡胶瓶盖子好,但也有个问题,由于反复的要拔出,由于水的吸引力有时很大,有时把橡胶塞子上面的环状都撕完了也拔不出来,就只好用刀剪慢慢的钻取出塞子了,这样就等于损坏了一个橡胶瓶盖子,要是另外找一个配上,是很难的……后来吊针瓶子出现了250毫升小瓶子及塑料袋装的,这给我们带来了好奇和方便,以前用的高大白酒瓶子和啤瓶子,大家纷纷抛弃,开始用这种能装250毫升的小吊针瓶子和塑料袋子。由于这两种毕竟体积小,携带也方便,当时很受我们娃娃喜欢的。尤其是那个塑料袋,还带有一节塑料管子,这样就减少再插管子了,水灌上后,将这根小长管打个活结,水就不往出淌,需要喝时解开这个结即可。也有人用个小柴棒,做个木塞,塞在这根长管顶头,想喝时一拔掉即可。对于心爱的玻璃瓶,我们最怕打碎,所以自己遇到几次,是由于自己没小心所致,所以只能自作自受了。要是被别人打碎了,可就气坏了……后来出现了塑料瓶子,但这种塑料瓶子见不得装热水,一个是一但水的温度掌握不好,整个瓶子会顿时收缩、变形,另外一个就是里面的水一下变味了,喝去一股塑料胶皮味,所以我们也很少用。
至于瓶子里面装什么样开水了,甜不甜了,有没有颜色了,那个时候的我们都比较讲究的……也有的干脆装凉水,后来人人都竞争,比赛谁的水更好,颜色最凉净、水最甜,于是有的就给自己瓶子里加入点白糖了,如果感到白糖还不够甜,有条件的就往瓶子里加点冰糖了,要是感觉冰糖加进去水还是不够甜,而且那时候冰糖少,加冰糖的很少。于是有人就加当时最为高级的糖精了,现在年轻点的可能都不认识糖精了。糖精比冰糖颗粒小,比白糖颗粒大,六面体的结晶颗粒,那时候一两毛钱就可以买到一小包,里面有几十颗,一瓶放两三颗糖精的水是很甜的,物美价廉,很受欢迎。要是糖精放太多,水喝去就成苦的了。所以我们常常相互对比,一个多喝,其他的也要多喝。开始吃完响午饭,带一瓶水一天也够了,慢慢的,一瓶不够了……
一滴水,一点情,十滴水,十点情。玻璃瓶装水装的是我们那个年代好奇的心和甜美的情……让人一直回味无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