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见闻录之一:大逆不道
魏束存
我的家乡是地处沂蒙山区的山东省沂源县鲁村镇鲁村,鲁村镇四面环山,沂河源远流长,上游是季节河,最上游的源头就在鲁村镇最西南的山沟里,沂河像一条大血脉,灌溉沂源身躯,东去南下又东去,流经鲁中、鲁南和苏北,汇入东海。我生于斯长于斯,家乡的土地和泉水养育了我,我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永难割舍,爱恨情仇集于一身,我爱家乡的美景物产,爱家乡淳朴善良的乡亲,但也厌恶家乡一些人的丑陋灵魂。

我的儿童和少年时代正是一九六〇年代中期至一九八〇年代初期,正处于国家极左路线错误最严重的时期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初期。
极左年代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往事不堪回首!从那年代走过来的人除了极少数,谁没有亲身体会过饥饿、寒冷、贫穷和恐惧?但是近年来极左幽灵又在四处游荡,把极左年代美化成所谓“尧舜禹时代”,让年轻人误认为是“到处莺歌燕舞”、“六亿神州尽舜尧”,逼迫我们改口说那个年代是丰衣足食、人人平等、没有腐败,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可惜人脑不是电脑,记忆无法像电脑储存一样随意修改。一个纯真的孩子明明饥肠辘辘,大人却硬逼着他说吃了一肚子山珍海味,否则要揍他,岂不可恶?
极左年代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今天的年轻人没有亲身感受,那就请坐上我的宇宙飞船,让我们进入时光邃道,飞回过去做一次实地考察。
幼年见闻录之一:大逆不道
我出生于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前夕。
由于母亲张道花(1930—2011)营养不良,我先天元气不足,出生时我是“逆生”或叫“站生”。常人出生时是首先生出头,我因为不是“凡人”,所以坚决与众不同,我要首先生出脚,要用我的双脚先亲吻这片美丽而受苦的土地,结果我不是常人的呱呱坠地(呱此处读gū ,不读guā 或guǎ ),而是已经窒息,浑身发紫,接生婆剪断我的脐带,我没有让他们及时听到响亮的哭声,我父母当然是万分焦急。
多亏接生婆有经验有胆量,她提住我的两腿脚腕,让我头朝下,像是提着一只已脱毛的白条鸡,上下猛抖,我仍无反应,她又用手掌朝我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两巴掌,疼得我不能再固守“沉默是金”,被迫发出一声怒吼,哭了出来(当时我是否埋怨接生婆竟敢抢在我父母之前第一个打我的屁股,我如今毫无印象)!听到我这一声抗议,他们悬在空中的心才放下来!我小时候母亲曾说我刚生下来时瘦得皮包骨头,像一个“赖猫”,所以我想:那一声啼哭像不像猫叫?
我这个“逆子”的逆生给我的母亲带来了多么大的痛苦,我那时全然不知。我长大后有一次与母亲发生争吵,母亲骂我:“你这个熊孩子,我生你时你就差点要了我的命!”
母亲晚年告诉我接生婆是鲁村一村的刘生会的老伴、刘同增的母亲,我曾想登门感谢她老人家,可惜她去世多年了。
1959年9月我的母亲、大哥、二哥和姐姐留影:

我结婚后我母亲说起我的“站生”,我妻子曾庆莲笑着说:“站生皇上,跪生娘娘!”我笑着说:“看来你上错了轿,成不了皇后了!我不仅成不了皇帝,反而人生坎坷,就是爱走路,想走遍天下,可能是因为首先生出脚的缘故!”
在我出生才七天,我十四岁的大哥魏旭彩看见与他差不多大的亓友亮正在胡同里对一个老实小孩连骂加打。我大哥过去劝他别打人,没想到亓友亮转而冲过来,像发怒的黑熊,猛烈撞向我大哥,撞得他一个趔趄,差一点倒下。他揪住我大哥连打加踢,我大哥并不还手,只是批评他不讲理,他竟然恼羞成怒,跑到我家屋后,往窗户上频繁扔石头,一边扔一边骂,我父亲和大哥去劝他走,他却躺下打滚哭闹。
亓友亮的父亲亓秀远——外号亓五,两口子领着小儿从家里跑来,不问青红皂白,蛮不讲理地指责“四类分子”家欺负贫下中农家。我老爷(鲁中部分地区把爷爷叫作老爷)魏佐德(1905—1992)受迫害,刚被戴上“坏分子”帽子不久,就被他们及时地用上了。
他们明知道月子里的母亲和婴儿最怕噪音,却故意大吵大闹,亓五还把亓友亮抱进我家那只有半间的小屋里,让他在地上打滚。很多人来围观。为了让刚做月子的我母亲和才出生的我不受影响,我父亲魏绍伦(1930——2006)委屈求全,一再向他们赔礼道歉,并把给我母亲补身子的仅有的20个鸡蛋和一小包红糖给了亓五,在物资奇缺的六十年代,买红糖像买人参一样难,买鸡蛋像买银蛋一样难!亓五他们得胜撤军。
我父亲在山东省地质勘探局124勘探队工作时,1959年摄于临沂:

亓五夫妻和儿子真正是伤天害理、大逆不道。据说当时有人对亓五们背后指脊梁,骂他们是伤天理的畜类。
我大哥魏旭彩至今清楚地记得一九六八年农历三月十八日那件突发事件。凌晨还满天星斗,亓秀远推着木车子去县城赶集卖菜,亓友亮拉车。到了离县城还有几里路的刘家大峪大桥,亓五停下车子去撒尿,一不小心被车把上的襻带子一别,一个踉跄,甩到桥下,头颅摔裂,脑浆溢出,他老人家趁着夜幕下无人围观,悄悄地走上了黄泉路。有人说这是因果报应,有人反驳说这是迷信。我愿他来世能改邪归正,不再做恶霸。
2021.5.16.
【作者简介】 魏束存,本名魏述胜,山东省沂源县鲁村镇鲁村二村人,祖籍济南市钢城区辛庄镇芦城村(原属莱芜市)。毕业于山东银行学校(今齐鲁工业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园地老长工,曾在人行、工行和中行工作,曾任中国银行沂源县支行副行长。有金融与汉语言文学两个专业毕业文凭。爱读书,偶涂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