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点灯系列〈二〉
角底寨请挺起腰杆阔步走
- 记公益达人: 王金榜
作者: 张世卿
诗曰: 久居异乡思故亲,仁心不忘桑梓贫。
年年似燕归巢去,慷慨解囊总是君。
(上篇)
从未听过一个把故乡爱得如此深情的老人,从未见过把平生积蓄倾囊付出而不求回报的老者,竟是一个久离桑梓的游子。他就是角底寨喉医名人一王金榜。
1
王金榜十五岁时,随父亲王书辰在黄河沿岸,孟津,温县,济源一带做游乡郎中。父亲精熟于专治喉疾的绝技,十里八乡闻名,求医者络绎不绝。有个陕西喉咙患者久治不愈,痛苦不堪。家属慕名不远千里 赶来相邀,王书辰带着儿子王金榜随人前往,凭借独门功夫,治愈了连省城大医院都束手无策的顽固喉疾,患者家属连连称奇。患者大儿子热情挽留王书辰父子在西安行医。最终,王氏喉科在陕西一带名声大噪,每天来求诊者,成群结队。后来知道治好第一例喉疾患者竟是西北局重要负责人赵作良的母亲。
由于遗传基因,王金榜渐渐喜欢上这个行业,继承了父亲的衣钵,并在喉科医治方面独竖一帜,使用中药材配比良方,后来对医疗器具作了精巧的改进,拓宽了治疗范围。望闻问切,治疗,固本,有独到的临床经验和丰富实践依据,父亲深感欣慰,就将诊断治疗手术放心地交给了儿子,自己从事药材收集制作及药房经营之类的辅助工作。
常年在外奔波,难免思念家乡,王书辰常常会带着儿子回河南老家看看,角底寨地处豫西丘陵地区,土地贫瘠,十年九旱,虽说中国解放己有数年,可人们生活仍处于穷困边缘,王书辰父子二人载誉而归,无疑在村寨里引起一阵波动,亲戚邻居登门探视,眼里满是敬佩之色,搭话闲聊,落个亲近。父亲王书辰心地善良,本能地拿出一些钱财接济这些穷亲戚和老邻居,送走一波波的亲朋,王金榜与父亲一样心里升起莫名的成就感。有时,王书辰会走进村寨那些不属近门的残障孤鳏之家探望,基于乐善好施,临别送给他们一些钱财救急,落下了个慈善老人的雅号。王金榜耳濡目染,父亲的厚道,善良,大度,在他青春时期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用一己之能力帮助那些贫困中的人们,是件多么快乐有意义的事情呀,他暗暗立誓: 一定要把父亲的传统美德当作家风传承下去。
2
1957年,西北局负责人赵作良进京参加会议。偶遇河南人大代表谈起目前地方医疗面临的人材急需,治疗器械奇缺诸多难题时问道:你们河南地广人多,人才济济,有个王氏喉科的奇人王书辰,王金榜父子,名不虚传,老兄可曾耳闻?
“哦?说来听听。”河南代表饶有兴趣地问道。
赵作良将他去河南求医经过祥细地叙述了一番,对王氏喉科大加赞赏,说道:如果王书辰老先生愿意留在西安的话,陕西省卫生厅将正式聘请王氏父子到陕西中医临床诊断附属医院工作,末了打趣道:不知河南领导能否割爱?河南代表立即表示: 河南省人口众多,医疗医护人才需求更是捉襟见肘,此事省领导己有指示,选拨地方真才实学的民间名医奇医,健全中医临床诊断学院医院己考虑成熟,具体工作步骤已提上日程,怕是不能如你所愿了。
河南代表回到郑州,立即向省政府领导汇报了此事,省领导非常重视,如所说属实,不能让悬壶奇才埋藏草莽,应搭台封将,为全省更多的群众服务。随即,召开会议讨论,拍板定案。河南卫生厅景处长在宜阳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天寿陪同下,到白杨乡角底寨调查了解实际情况,村民众口一词,王氏喉科名符其实的佳绩与口碑。令景处长没跑冤枉路,回到郑州向省政府领导作了汇报,不久,河南卫生厅一纸聘用调令飞向了角底寨村。
由于王书辰年愈古稀,打算在家颐养天年,推荐儿子王金榜前去,他相信儿子的喉科治疗,足够闯出一遍新天地,王金榜随来人专车赴省城进入河南省中医临床诊断学院附属医院工作。
果不负父望,1958年9月,国务院卫生技术经验交流大会在北京召开,王金榜作为河南医学代表应邀出席会议,会议其间,国家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亲自传达了刘少奇的重要指示。
会议结束,国家主席刘少奇,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人大委员长朱德,与全体会议代表合影留念。这弥足珍贵的一瞬间被永远定格保存到了历史档案中。
1958年9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全国医药卫生技术革命经验交流大会,王金榜凭令人瞩目的业绩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聘请为特约研究员。在这次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厅给王金榜颁发了卫生医药技术革命先锋奖状和银质奖章一枚。同时,卫生部部长李德全向王金榜颁发奖状和金质奖章一枚。并在河南郑州人民公园展览数月。
1960年5月,毛泽东主席到郑州视察工作,王金榜作为河南医学界代表,在省委北院受到主席的亲切接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