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邹洪达 , 生于 1954年,四川人,本科毕业,1971年6月在云南孟定农场(原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七团)副指导员。返城后在成飞工作,退休后在成都东科信航空自控设备公司工作。喜欢读书写字,酷爱文学和旅游!

《云南兵团知青轶事》连载(十八)
作者|邹洪达(四川)

中国知青中的特殊群体
---记我的缅甸华侨知青战友卓挺和他的同学们
我和卓挺相处得很好,我们常在一起吃饭、聊天。他常给我讲他在缅甸的生活,给我看他在缅甸读书时的同学集体照,照片上的男孩子都穿着白衬衣和像裙子一样沙笼,他还送给我一张他的照片,有次他冲了杯麦乳精给我喝,对我说他家在缅甸就是卖这个的。卓挺知道我爱学习,送给我了两本缅甸的软抄本,一本厚的,一本薄的,那本子纸张很好,封面上印着缅文,背面用缅文印着从1X1到24X24的乘法口诀表。薄的本子和他送给我的照片都因为房屋漏雨被损毁,可惜没有保留下来,厚的本子我至今仍保留着,那上面还有卓挺写的“无限忠于毛主席”、“无限忠于毛泽东思想”“无限忠于毛主席的革命路线”、“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等。卓挺告诉我,这就是他们在缅甸读书时的作业本。卓挺的自行车和雨衣经常给我用。记得有次我在芒海寨子买了只半大的小鸡,卓挺说他来弄,他用香茅草等熏出来,有股特别的香味,他说是用缅甸的方法做的。
(卓挺在1973年送给作者的缅甸软抄本)
对缅甸亲人的苦苦思念,兵团艰苦的物质文化生活,政治上的偏见和提防,缺少亲人的关爱,使得许多华侨知青开始另寻出路,卓挺和他弟弟开始悄悄地准备着私自出境回到父母身边。1973年11月,我见卓挺弟弟从江西来到了连队呆了段时间。那月底我回成都探亲,1974年5月我探亲超假回到连队时,卓挺已经和他弟弟与女朋友水桂请假离开了孟定,连长的儿子干巴子告诉我卓挺回缅甸了,不回来了。我随后调离电站一连,我以为再也见不到卓挺了。过了一年左右,我听说卓挺、水桂和他弟弟与一些同学相约,分别偷渡国境回缅甸的家被关了起来。后来据卓挺讲他们几人是办的假证件分别从瑞丽偷跑出境的。大概是卓挺他们白皙的面孔太引人注目把,他们刚出去不久,就都先后被缅方抓住,关进了监狱。他先后在南坎、腊戌、佤城、仰光等地的监狱关押过。缅甸的监狱很大,每个监舍住100多犯人,卫生条件极差,犯什么罪的都有,睡着简易木板搭起来的大通铺,睡觉时一个紧挨一个,监舍到处是臭虫,咬的人睡不好觉,他们经常半夜起来抓臭虫。监狱在管理上对外国人放得比较宽,他在监狱里相对自由,卓挺在里面不劳动,白天放风,可以在室外大院子里随意走动,每天吃两顿饭,上午九点吃第一顿饭,只有少许的豆汤,下午四点吃第二顿饭,每人一碗清菜汤和一块米饭,没有一点油水。每周吃一回荤菜,也仅是一小块肉或一小块鱼。监狱里没有任何文化娱乐内容,没有报纸,更没有电影、电视看。监狱关了很多像卓挺这样从国内偷渡到缅甸的人。华人就是聪明,有经济头脑,卓挺看到监狱生活实在太差,且对他们管理相对宽松,就在里面自己动手腌制咸菜,卖给老缅,没想到竟非常受欢迎。卓挺还从那些探监的老缅手里买些东西来,摆在床上加价卖给监狱里的犯人,这也是卓挺自己丰富生活的一个办法。那段狱中生活最难耐的是对家人的思念,对自由的渴望。朝也盼,晚也盼,盼穿了双眼,度日如年,期盼早日出狱回到亲人的怀抱,可那一天迟迟不来。从1974年到1984年,整整十个年头,卓挺他们都是苦苦的期盼、煎熬、等待中度过的,这期间,卓挺的女朋友水桂不幸患上了乳腺癌,在狱中动了手术。

(中缅边境第90号界碑畹町段,河对面为缅甸。)
第二: 本来缅甸方对他们这些偷渡客处以三个月的拘管,期满后将他们遣送回国,可当时,国内忙于政治斗争,阶级斗争气氛浓厚,像卓挺他们这样的偷渡人员被视为追求资产阶级生活、革命意志不坚定者,有投敌叛国之嫌,对卓挺他们的私自出境行为很排斥。中缅外交关系不正常,直接影响了卓挺等私自出境华侨知青的命运,导致了国内一直没有部门愿意承担接纳和安置的事宜与责任。他们像没有娘管的弃儿一样被搁在缅甸监狱里。
到了1984年,“文革”和上山下乡运动已结束,各项工作走向正轨,政治环境开始宽松,中缅关系也趋于正常化,我国政府外交部门和公安部门出面派人派飞机将他们这些偷渡客接回国内,由原单位安排工作。此时知青已返城,他那些留在农场华侨同学们已各奔东西全部离开了孟定,其中大部分人在知青罢工前被重新安排到昆明工作,如谷春英去了昆明机床厂;谷X秀去了昆明平板玻璃厂;潘X华和她妹妹及陈X芬偷渡成功,回到了缅甸。曾和我同一个排在一营打过一年石头的曹X丽通过正规渠道出境去了香港,后定居美国。卓挺这个原本英俊潇洒的帅哥,出狱时已是满头白发,俨然一个大叔了。农场对卓挺他们给予了妥善的安排,他先被安排孟定农场罐头厂工作,后又调到农场医院搞总务;当过卫生员的水桂被安排在医院工作;懂音乐会乐器的陈X春被安排到农场工会工作直到退休。和卓挺的弟弟在卓挺回国后不久也被接回国内,被安排到江西省侨联工作,直到退休。
(华侨知青、卓挺的同学、师、团先进、徐X庄在二营胶房制胶片)
出狱回国后,卓挺与水桂结了婚,并生下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但不久,厄运再次降临卓挺,爱妻水桂癌症复发转移,卓挺竭尽全力,四处奔波为水桂求医治疗,但终没能挽留下水桂的生命,刚从逆境走出不久的卓挺一家又再次蒙上了阴影。他孤独地带着三岁大的儿子在边疆孟定生活着。卓挺的好心同学已定居美国的曹X丽,伸出援手,多次向中国有关部门申请,力图将卓挺的儿子带到美国去抚养和读书却未果。他在缅甸的妹妹曾将他的儿子带去缅甸生活,后因孩子不习惯又回到国内。

(缅共内部知青大清洗,李、徐、杜事件受害人)
话说在中缅边境的另一则,瑞丽、保山一带,卓挺那些下乡的同班同学们,有点也采取了和卓挺同样办法偷渡境回家,被抓的也不乏其人。还有一些同学如李景如、杜祖荣、李民生等人怀着推翻缅甸反动政权解救全人类的满腔热血,挽起裤脚涉河偷渡国境参加了缅共人民军,成了缅共人民军中英勇善战的“裤脚兵”,年龄不足20岁的杜祖荣、李民生分别于1969年11月、1970年4月在与政府军打仗中战死。李景如成为缅共人民军中的悍将,升至营长。1974年初夏缅共对内部知青进行大清洗,在红都邦桑制造了镇压李、徐、杜反革命暴乱事件。刚从战场回来休整,正在打牌的李景如等人,被怀疑图谋反革命暴乱,扣上莫须有的罪名遭枪毙。一个激情满怀,赫赫有名的缅共战将,没有战死沙场,却冤死在自己人手里。死时年仅仅22岁。想当初,他们从缅甸回国为的是圆读书求学梦,谁想却在几年后最终命丧缅甸丛林,令人悲哀的是他们为之抛头颅撒热血献青春的事业却随着1989年缅共解体消亡而消亡,他们所做出的一切流血牺牲都成了无谓的付出,不为人认可。参加缅共的知青也有的一直留了缅甸,如水桂的堂哥等,他们中有的担任了佤邦联合党中央委员、佤邦特区财政部长等职。
(2019年曾在一营三连边共同打过一年石头的华侨战友曹大姐再次来到成都-曹现定居美国)
往事如烟,卓挺命运多蹇,历经磨难,但他与死在缅甸丛林中的同学相比,似乎又是幸运的。难能可贵的是十年牢狱之灾、中年丧妻,远离亲人和同学独居边隅,这一切都没有把看似文弱的卓挺击垮,他能振作精神从困境中走出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他又重新组织了家庭,现在他也退休,儿孙绕膝,家人和睦,他每天带带孙儿,种点小菜,打打牌,过着安稳宁静的生活。懂缅语的卓挺还经常被派出所请去当翻译,协助公安机关处理缅甸来孟定打工人员的案件。
(2011年重阳节作者与卓挺看望在孟定的老连长遗孀及子女)
我在闻知卓挺出狱的消息后,设法托人与他取得了联系,终于在2000年见到阔别多年的卓挺,后来又几次去孟定与他相见,我们一起谈起往事,一起看望老连队的老同志。每次卓挺都热情地请我到他家吃饭,走时还买些我爱吃干蝉虫送给我。
最近我和卓挺说起往事,卓挺对我说,缅甸又在乱了,华人在缅甸动不动就受气,像做贼一样,还是中国好,我们中国现在强大了。“还是中国好”,这是一生坎坷历经磨难的华侨由衷地发出的肺腑之言。有国才有家,祖国强大是全球华人的福祉。天下华人是一家,愿我的华侨朋友卓挺与全球华人都幸福安康。
(2016年在卓挺家中做客)
知青虽已成为历史的概念,但知青的故事却是可歌可泣,扣人心弦。知青——已然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符号。我们苦过、乐过、哭过、笑过、激情过、沮丧过。青春与追求,岁月与生命,希望与憧憬,欢乐与眼泪,苦难与艰辛,汗水与鲜血,光荣与梦想伴随着我们成长。当年的风雨悲壮、泪血思情体现了那一代人特有的生命价值,那些都将是知青人说不完、道不尽的跨世纪话题。
对卓挺、水桂、潘X华、李景如等华侨来说,上山下乡、偷渡出境回家 、参加缅共,并非是他们的初衷,而回国读书才是他们的本意。
上山下乡运动的功过成败、是非曲直,本人无意评说,只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尽力去还原那段在记忆中无法忘却的真实历史片段,以飨读者。
(2019年在卓挺家做客)
(未完待续)

本期荐稿:中权(美国)
本期审核:王文(中国)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部分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