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伟人毛泽东的婚姻情感生活
——四次婚姻和十个子女纪实(连载之十四)
三、毛氏家族溯源
中国毛姓,源出周初。而韶山毛氏家族,则是明初从外地迁入聚族而居的。
现据专家考证,毛泽东的祖先系浙江省江山市清漾毛氏的后人。据《清漾毛氏族谱》记载:周文王第十子郑被分封于毛国(今属河南),为毛氏第一世始祖。其后人东晋毛宝为江南毛氏一世祖。其孙毛璩建功后食邑信安(今浙江衢州)。毛宝的八世孙毛元琼,于梁武帝时由衢州迁居江山江郎山下的清漾。
清漾村,东、南、北三面环山。山峦起伏,林木葱笼的仙霞岭余脉蜿蜒起伏,曲折盘旋,犹如一条青龙环抱村庄。
清漾毛氏,地杰人灵,历史上出过8位尚书、83位进士。清漾毛氏的著作,有5部17卷被收入《永乐大典》,有6部27卷被编入《四库全书》。
毛氏祖宅大门上,悬挂着《清漾祖地》的匾额。该匾为1932年为大文人胡适题写。
抱柱一副楹联:“天辟画图星斗文章并灿,地呈灵秀山川人物同齐。”楹联为大诗人苏轼撰写。
中堂称“合敬堂”,供奉着毛氏始祖毛元琼及夫人的塑像,匾额曰“东堂流芳”。其抱柱楹联为朱熹撰写:“和顺为齐家之本,循礼为保家之本;读书为起家之本,勤俭为治家之本。”
据考证,毛泽东的祖先毛让由清漾迁居江西吉水龙城,成为江西吉水毛氏始祖。后来,吉水仙茶乡人毛太华赴云南从军,因军功受封到湖南定居,成为韶山毛氏的祖先,至今已有500多年。
因此,江山清漾作为“江南毛氏发祥地、毛泽东祖居地”的定位,得到了专家学者的确认,也得到包括江西吉水、湖南韶山毛氏在内的各地毛民后人的认同。2006年12月26日,韶山毛氏宗亲将一套完整的族谱赠送清漾,作为归宗收藏。2009年5月22日,毛泽东嫡孙毛新宇携夫人刘滨和河南原阳、江西吉水、湖南韶山、浙江奉化的毛氏宗亲,聚集到江山清漾,举行了“毛泽东祖居地在江山”的新闻发布会。
在韶山冲,曾设有毛姓祠堂4座,即毛氏宗祠、毛震公祠、毛鉴公祠和毛深公祠,除毛深公祠外,其他三座都得以完好保存。毛氏宗祠,为韶山毛氏总祠,祭祀的是韶山毛氏家族的始祖毛太华和二派祖毛清一等人。而毛震公祠,则是作为祭祀毛太华曾孙毛震的祠堂,相比之下,比毛氏宗祠低了一个等级:毛氏宗祠有三进,而毛震公祠只有两进。毛鉴公祠则是韶山毛氏家族鉴房的支祠,其规模又比毛震公祠更小。现在,这三座公祠都得以妥善保留,但并不因为是它们姓“毛”,而在于它们都曾是毛泽东在故乡开展革命活动时的重要场所,作为革命文物而保存。
韶山毛氏,自毛太华后第四代,其内部结构开始形成和分化,并在地域上相对独立,成为毛家分支的基础。到清乾隆时,毛氏家族举行首次修谱,正式确定为震房、鉴房、常房、深房和石羊房共五大房。从历代人口统计,震房人丁最盛,至今已占韶山毛氏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之多。毛泽东系毛太华第20世孙,是毛震第16世孙。
毛震孙儿辈开始时都取单名,可取单名无法辨清辈份,甚至发生混乱。于是,着手制订了毛家派系诗,以后儿孙就按派系诗的顺序往下排。
原订派系诗为:立显荣朝士,文方运际祥。祖恩贻泽远,世代永承昌。
从毛泽东这辈往上追溯,毛泽东属泽字辈,毛泽东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属贻字辈,毛泽东祖父毛恩谱(字寅宾,号翼臣)属恩字辈,毛泽东曾祖父毛祖人(字四瑞)为祖字辈,可以看出都是严格按派系诗来取名的。只是到毛泽东以后,由于毛泽东是一个大革命家,当然不信这一套,于是给儿子取名另辟蹊径,分别取名为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
四、毛泽东父母
毛泽东是在典型的严父慈母的家庭中出生成长的。
毛泽东的父亲叫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清同治九年(公元一八七O年)九月生。当时,其父毛恩普(字翼臣)希望家业在儿子手里昌盛起来,故取名“贻昌”。当然,更希望儿子能顺利成长,万事如意,所以又取“顺生”为字。长大后,毛顺生读过两年私塾,粗通文墨。虽生就一副急性气、暴脾气,但为人机灵,精明能干。
毛顺生的父亲毛翼臣和兄弟分家时分得的上屋场五间半茅草房和15亩,实际上是祖上欠帐买的,全家负有数十两银子的债,加之身体不好,虽属壮年,但心力交瘁,所以当毛顺生17岁时,就让儿子当了家。毛顺生身体健壮,办事精明,但由于收成不佳,上辈欠下的一屁股债越背越重,毛顺生不得不外出谋生。为了躲债,为了寻找一条发家致富之路,毛顺生后来就离开故乡当兵去了。
几年走南串北的军旅生涯,不仅增长了见识,磨炼了胆魄,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他的商品意识,找到了经商的发家之路。当毛顺生回到家乡后,便一边种田,一边学着进行商品交换——做生意了。起先,从事的是粮米生意,在自家的碓房里把谷子加工成大米,运到湘潭城里去卖,从异地差价中获得盈利。慢慢地积累,攒了一些钱,还清了债,赎回了田产。资本逐步积累后,他不限于加工贩运自家的余粮,还到其他农家批量收购,生意越做越大。到1904年,又从堂弟毛菊生那里买进7亩田。后来,毛顺生又搞起了异地运输业务,还发行了“毛义顺堂”钞票,与湘乡一个经营药材、肉食、南杂的大商号流通。于是,正象其父所期望的,家业日益昌盛起来。
滳水洞一带,山峰耸峙,茂林修竹,风景十分优美。大山西北麓,有一个叫唐家坨的山村,属湘乡县,离韶山冲十里路左右,这便是毛泽东的外祖母家。
毛泽东的母亲叫文七妹(斯诺音泽为文其美),生于1867年,比毛泽东父亲大3岁。那么,文、毛两家为何会结成秦晋之好呢?说起来,乃山水之媒。
毛泽东的外祖父叫文锦熏,生于1821年,毕生耕种,勤俭持家,品行端正。文七妹的母亲、毛泽东的外祖母姓贺,比外祖父小五岁,一生育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文家持家特重门风,特别强调顽强向上的精神、刻苦耐劳的韧性、勤俭持家的风范、耕读并重的意识和和睦乐观的氛围。如此家风,不仅熏陶着毛泽东母亲文七妹,也对从小居住在外婆家七、八年的毛泽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七妹的祖父叫文作霖,祖母姓贺。可在1824年,年仅27岁的年青好汉文作霖,突然得了急病不幸早亡。全家五口人的重担,一下子全部压到了其祖母贺氏肩上。祖母虽然哭得死去活来,但全家人生活的重担迫使她坚强起来。祖母苦干巧干,精打细算,勤俭持家,待儿女长大,劳力增多,生活日渐殷实,并实行了子孙后代几十人四世同堂的盛况。其守操抚子的事迹被当地官员上报朝廷,道光二十七年当朝专门颁文予以表彰。同治八年,贺氏又被编入《湘乡县志》。
鉴于贺氏对文家的突出贡献,全家商议一旦祖母百年,一定要给老人家找一块好坟地让她安息。于是在1880年贺氏健在时,就请了一位风水先生勘查,风水先生则说:韶山冲是一块风水宝地。文家在风水先生指点下,看中了韶山嘴南侧龙眼塘边上的一块地。可是按旧的风俗,韶山冲人怎肯把一块地给外姓人做墓穴呢?经过一番商议,文家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年仅13岁的文七妹主动许配给毛顺生。就这样,主动托媒人说项,毛文两家就在光绪六年(1880年)订了亲。
订亲不久,年仅13岁的文七妹就来到毛家。当时,文七妹还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姑娘。初来乍到,人生地疏,突然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要担当一个媳妇的重任,一时确实难以胜任。文七妹没有读过书,也没有出过远门,好在自幼受到文家良好家风的熏陶,培养了她淳厚达理、善良温情的一副好性格,也就边学边干,慢慢地适应了。过了五年,18岁的她与毛顺生正式举行了婚礼。之后,安于韶山相夫教子,勤俭持家,乐于善施,劳动、家务之余还念经拜佛,佛的教仪走进了她的心灵,成为她一生的精神支柱。
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八月,文七妹病故,享年52岁。死后,与三个月后也病故了的丈夫毛顺生同墓合葬。(待续)

编者简介:杨雄彪(又名杨荣标),1950年出生,1969年参军,曾任团政治处主任、师司令部直工科科长。1987年底转业至金华市财税系统,任税务稽查局局长8年,在参与查处共和国第一税案(金华县虚开增值税发票案)中,荣立三等功。2010年在金华市国税局总会计师位上退休。现任金华市税务学会付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