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群共振” 乐悠悠
唐运家
我1978年进入原咸宁县师范就读,至今已四十三年了。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已年逾花甲,少数年龄大的已临近古稀了。
年老了,退休了,开始了颐养天年的晚年生活。只是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响应国家“计划生育”的号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退休后有一部分同学随子女一起辗转生活,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天南地北。我本人大多数日子,就生活在海南的海口。同学间关系要好的,平时想见一见聚一聚都只得翘首以盼了。
为了便于相互联系,相互交流,班上有一个叫周绪鹏的同学,发起成立了一个师范同学微信群。开始只有十多人,后来同学间相互荐引,现在已经达到27人了,接近当时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二了。
同学群相互都认识,有的毕业以后一直交往未断,有的多年来相互联系还频繁密切。在群里,除了相互祝福问候外,还经常相互鼓励,相互慰问。看到一些温馨甜蜜的祝福话语,真如春风拂面来,暖流润心田。
印象深刻的还有交流讨论环节。
同学之间时常就一些国际形势,国内时事,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等问题,各自发表见解和看法,见仁见智,各抒己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不争输赢,不分胜负。这样的讨论既开阔了思路,锻练了思维,也让我们的老年生活丰富充实多彩。
前天的晚上,我们就“老之将至”这个话题,几个同学就饶有兴致地交流讨论了一番。
事情的缘由是群里一位叫余六一的同学,看了作家叶永烈的一篇文章,觉得写得不错,“奇文共赏”,转发到同学的微信群,让同学们共同阅读欣赏。
叶永烈在文章中,谈到了自己不知不觉“老之将至”。还谈到了2017.8月的一件事情。他搬一箱书上楼去,过去没啥感觉,这次快到楼梯口时,脚突然间打软,人也摔倒了。好在无不碍,没有伤骨头,在家宅了几天静养,慢慢康复了。
他在文中还列举了另外一个老作家的经历,在家试图搬动氧气罐,不幸导致骨折坐上轮椅了。 
他列举这两个例子,说明人老了,身体机能老化了,不能再去做超越年龄的事情了,要服老,不要逞强。文章的结尾不忘提醒老年朋友要珍惜老年生活:“余晖很灿烂,也很短暂。” 我有一个习惯,看到感兴趣的文章或视频后,如果有心得感悟,即兴书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并立即转发到群里去,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应。
叶永烈的这篇文章也激发了我的感悟。我立马写下了自己的心得。我看法的着眼点,是认为坚持干活锻炼,对强筋健骨延迟身体机能衰老有益处。原文如下: “六一老同学转发的叶永烈写的这篇文章,给人启发,给人教益。要正视现实,要明白清醒地认识到,人老了,与年轻时相比,体力、精力、活力将逐渐衰退,这是事物发展的正常的规律。任何人也抗拒不了,奈何不得。
但如何延迟衰老,有文章可做。我前不久,看到几个四川工人一同背水泥砖(类似背篓的形式,只是用的是两块纵横结实坚固的木板)。他们将砖从一楼背到三楼去。我站在那里观察,看到一个年纪大的,每次比另外三个年纪稍微小的要多背一到二块。我问他多大年纪了,他说55年出生的,66岁了。我数了一下,他有时背6块,有时背7块,每块砖25斤,每次就是背160斤左右。
我问他,你这么大年纪了,背这么重的东西上楼去,吃得消吗?他说,这个活路干了多年,做惯了,没有什么感觉了,也没觉得怎样累了。我说,你年龄比他们几个大,每次为何比他们背得还要多?他说,他们入行不久,筋骨还没有练出来,体力也就跟不上来。 
由此可见,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但衰老的快慢急缓于每个人而言,还是有区别的。有的人来得早,有的人来得迟。这里面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就是在于是否坚持锻炼运动(干活)上。我们有时回乡下老家去,看到有一些七十左右的老人,还能挑一百斤左右的东西上山下坡,有的还健步如飞。这也是长期坚持干活练出来的硬工夫。
所以,人也是能贵能贱的。如果身体许可,适度地坚持干些体力活,对身体,对健康,对延迟身体机能的老化,应该有益处,只是要掌握好一个度。
一得之见,看法不一定正确,与大家交流而已。”
我的这一心得转发到群里后,余六一同学阅读后,认可了我的看法。
随后,另外一位叫吴棠耀的同学,也发表了他的心得体会。他阐述了两个观点:一是锻炼运动只是延迟身体衰老的一个途径;二是长寿与健康也不相吻合,不健康的长寿,生活无质量可言。他列举了他老家一个八十六岁和一个九十岁的两个老人,身体状况生活质量差别悬殊的事例,来说明决定健康长寿的因素,除了运动锻炼这一因素以外,还与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生活条件等因素有关联。 
他发表的这一见解和看法,我也表示赞同。我认为长寿而不健康,长寿则大大打了折扣。如果是久卧床榻的长寿,自己受罪,女儿受累,更谈不上什么生活质量和尊严了。对同学正确的反馈和呼应,我欣然愉悦,及时予以褒扬和称赞。我随即回应了一段话。也玆录如下: “同意棠耀同学的看法和观点,延迟衰老确实是多方面的因素,是一个系统的综合的工程。锻炼运动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农村的一些长寿老人,能够健康长寿,应该还有其他的诸多因素。诸如心态、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家族遗传基因等。但干活锻炼对强筋健骨确实有益处。经常干活的人,筋骨硬朗,起码不会一拎稍重的东西就骨折了。
能够锻炼就尽量锻炼一下,把筋骨弄坚硬一点。免得摔一跤,骨头就断了。我们群里的余普清同学,坚持锻炼,前年还去玩冲浪运动(这个项目也太危险了,老年人不适宜,要慎重)。但说明一个问题,他筋骨硬朗,经得起摔打碰撞。曾经在区委党校任理论教员,后来伴随改革开放大潮下海经商,再后来又在乡下老家种植培养各种苗木花卉,退休后寄情山水陶醉自然的另一个同学施仕贵,对长寿与健康的研究也颇有见地。他写了很长的一段话,前面谈了老年生活的憧憬和打算,后面也谈了如何长寿的心得:
“我觉得,长寿四个因素:其一,与个人身体基因密切相关;其次,是心态;再者,是运动锻炼;其四,是卫生习惯。如此照做,养生效果应该更好。”
随后,我们师范读书时的班长,也是我们班同学多年来一直敬重的女同学扬海云,也加入其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结合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对健康长寿的因素作了归纳。她总结了五条:
“ 长寿是为人者追求的目标,如若排除矛盾的特殊性而言,一般来讲,具备以下五个条件,人不长寿都难:
一是社会稳定和谐;
二是遗传的基因优秀;
三是吃饱穿暖生活均衡;
四是心态平和不攀不比;
五是适度锻炼保重身体。
愿同学们人人长寿百岁!
”群里面的“常青树”,天天在群里坚持给同学送祝福的陈趣露同学,对杨海云同学的“心态平和不攀不比”这一条,感同身受,情不自禁地跟帖点赞。
一篇文章的转发引起的讨论,如同一块石头扔进湖里,溅起了一串串水花,激起了一圈圈的涟漪。同学们对如何延迟身体衰老?如何做到健康长寿的统一,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说明了同学们对老年生活质量,对健康长寿的的关注和思考,也说明了同学们愿意把自己的关注思考抒发出来,共同交流分享。
媒体上经常流行一个词语:“同频共振”。引申为通过交流互动,达到思想、言行及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共鸣或协同。我借用过来,改动一词,用到我们的同学群,称之曰“同群共振”。前面我已经讲到了,我们同学群,讨论交流一个话题,在不越底线的前提下,可以各抒己见,见仁见智,不争输赢,不分胜负。这样的讨论交流,心情才舒畅,氛围才轻松,发言才踊跃,相互才受益。我期待以后我们的同学群,我们的老年朋友,对这样有意义的、让心灵愉悦舒畅的“同群共振”,积极参与,经常在群里露露脸,冒冒泡,“振一振”。
2021.4.18撰写 
【作者简介】唐运家,湖北省咸宁市人,退休公务员。年轻时喜舞文弄墨,先后发表习作多篇。后忙于公务,辍笔多年。退休后,重拾旧好,披阅故籍,偶有所感,欣然命笔,以自娱自乐。所撰文章,先后被多个微刊刊用。阅者能获少许裨益,本人则倍觉欣慰,甘之若饴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