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伦春族0.81万人(2000年统计)。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占51.9%)、内蒙古的鄂伦春自治旗(占44.5%),其余散布在辽宁等省。自称鄂伦春,为山岭上的人之意。他们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山区,现基本定居,狩猎驯养结合,多种经营。一般通用汉语汉文。鄂伦春人纯朴好客。男女都善骑射。妇女善刺绣和制作皮制品和桦皮器皿。男女老少都善歌舞,编唱民歌、仿动物起舞。
52.1 大兴安岭鄂伦春族赋
游猎于大兴安岭,严寒能耐;出巡于地平线上,拂晓启明。太阳起落,北极光朦胧兮辐射;原野苍茫,嘎仙洞①之慷慨忠贞。驰骋茫茫之草甸,踏冰厉雪;迢遥凛凛兮朔风,众志成城。原始森林兮狩猎,土居聚落之峥嵘。家园世代,造就顽强之意志;儿女风标,炼磨勇敢之精神。无际草原之足迹,白天黑夜;难忘庄户之炊烟,曙色黄昏。
有灵万物,缭绕祖宗之头脑;显德四时,徘徊胄裔兮襟怀。萨满主神之信仰,丰收医病;自然宗教兮沉浸,免祸消灾。祭坛神圣,扑朔迷离之云雾;威力无穷,玄机难料于形骸。大事跳神之旷典,虔诚笃实;全家祀礼以高香,俯叩尘埃。自然使者,牵手凡人兮大化;神话灵渠,献忱俗世之洪楷。有幸畅游于天地,寻知妙语;仰追奋斗之古今,漫说快哉。
放下猎枪兮转轨,经营多种;栽培专业以育人,富裕千家。桃李春风之庠序,人才充沛;栋梁广厦之丛林,技术升华。桦皮手艺,传统精工兮绚彩;兽革才能,流行妙诣兮绽花。篝火节,乐无涯,摩苏昆②,唱特佳。位列非遗之保护,古伦木沓③;名登特别兮承传,赞达仁葩④。民歌曲调,荡漾于群山峻岭;故事沙滩,玲珑于鹅石朝霞。烈酒入胸以壮胆,高怀砺志;澄湖照影以涤尘,踏雪飞车。丛林民族,人类童年之缩影;欢舞夜宵,松辽大地兮铁琶。
木兰山樵诗曰:
百年浴血战沙俄,黑水英雄发浩歌。
卫国保家真慷慨,擎旗抗敌舞婆娑。
江东弟子埋忠骨,辽北儿孙奋铁戈。
惨案至今留记忆,毋忘后世复山河。
【注释】:
①嘎仙洞位于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北约10公里、大兴安岭北段顶峰东端,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岗岩峭壁上。其地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长90多米,东西宽27米许,高20余米,相传为仙人洞府。②鄂伦春族摩苏昆是形成并流行于黑龙江大小兴安岭鄂伦春族聚居区的一种曲艺说书形式,形成于清代末期。"摩苏昆"是鄂伦春语,意为"讲唱故事"。演出形式多为一个人徒口表演,没有乐器伴奏,说一段,唱一段,说唱结合。③古伦木沓节并非是单一的祭神祭祖日,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活动习惯在每年的春季举行,届时人们带着好酒好肉及帐篷等物,举家骑马到预定地点参加活动。节日期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白天则举行赛马、射箭、射击、摔跤及唱歌、跳舞、讲故事、下棋、玩木牌等文体活动;夜间拢上篝火,请萨满跳神,祭神祭祖。④鄂伦春人在狩猎归途中,往往要放开喉咙高歌一曲"赞达仁"。这是由于在狩猎之中,要求人们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以便接近猎物。当满载而归后,借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