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希望他们的名字还有人在叫着
作者; 卿秀文
朗诵:刘凤英 编辑:黑马建雄


我的父亲是卿烈荣,母亲是罗玉华。本不该对父母直呼其名,但我想这样做,希望他们的名字还有人知道,想表达我父母的存在,想把此文当成一座碑文。
我母亲生长在大山里一个富裕人家,二十岁嫁给我父亲之前,她从来没有下过山,自然就没有文化,没有见识。母亲中等个子,年轻时,黑亮的头发自然卷曲,皮肤白嫩光滑,是一位美貌而秀气的女人。但母亲生性本分柔弱,还包着小脚,基本不会待人接物,做事缓慢且无力气。
我的父亲阳光英俊,充满活力,但是家境贫寒,娶妻成家,只能听天由命。因为我要来这个世间做人,就注定了我父母的婚姻,他们的一生都为我而来。
父亲是个很有智慧的男人。虽然才读过四年小学,可他悟性很高,能说会道,干什么都是一学就懂。他写得一手好字,会写文章、会写诗,村里家家红白喜事都要请我父亲去写对联,祭文或者贺词。我的父亲还是名扬一方的“土专家”。很多开煤矿的人都会请我父亲去勘察。他没有任何科学仪器,只需在山里走一圈,就能判断是否有煤,储量多少,煤质如何。当然,我父亲本来就是一位煤矿厂长。当年的金星煤矿就是我父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设起来的。正当这个煤矿从一个窝棚发展成一栋栋楼房时,我父亲光荣退休,他把毕生的成就交给了国家。后来这个煤矿被私人承包,成就了好几位富翁。我父亲的一生是精彩的。
我家是典型的男主外,女主内。因为养育我,那个昔日的小脚女人,变成一位很有主见,勤劳而节俭的坚强母亲。
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家家缺粮,可是我的饭碗里每顿都是白米饭,而母亲是萝卜出来吃萝卜,青菜出来吃青菜。母亲说,她喜欢吃菜,喜欢我的剩饭。每次家里的母鸡“个个大,个个大”之后,母亲准会变着魔术给我煎蛋,香喷喷的煎蛋里,都拌着母亲从山地里挖回来的各种功能的草药,要么吃了不咳,要么吃了消食,要么吃了滋补,要么吃了发育乳房,要么吃了“月月红”。我要是没精打采了,母亲一定会在房檐上搭起木梯,肩上披着我的衣裳,爬到木梯最高处,望着远方,向着她心中的神灵,一遍又一遍的呼唤着我的乳名:“华子哎,回来喔!华子哎,回来喔……”我就在木梯下,一遍一遍地回答母亲:“哎,我回来了……”晚上,如果母亲听到我磨牙,她第二天就会到房后的竹林里砍一棵小竹子,劈成一根根小竹片,让我如厕时,把竹片咬在嘴里,然后当现在的卫生纸用。现在想起来,母亲这些浑身解数似乎并不科学,但我就是健康地长大了,而且比同龄人身体都好。
当时村里家家都有很多孩子,唯独我家只有我一个,而且还是个女孩。没有劳力挣工分,还没有男孩续香火,我母亲经常被人欺负。她忍辱负重,她坚信,她的女儿要胜过好多男孩。当恢复高考,我成为全乡第一名考出去的女孩时,我母亲终于可以扬眉吐气。那些挖苦过她不会生男孩的邻里,不得不在心里另眼相看我母亲生的女孩。
在我的记忆里,我的父母都是各自忙碌,虽不吵架,却很少交流。他们把自己全部的温情和希望都倾注给了我这个独生子。好像他们的到来就是为了陪我一段时光。我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父母的爱。
父亲视我为掌上明珠,尽管他退休后仍常年在外干他热爱的事业,但不管多远,即使赶不上稀少的班车,他都会翻山越岭每月回家。每次回家,父亲都是白天赶农活,晚上坐在灯下陪我做作业。我所有的作业本,都被父亲默默收藏。
父亲披着蓑衣在雨中插秧的身影;父亲背着我赶路、抱着我看坝坝电影的温暖;生日时,父亲把崭新的花草帽给我戴上,还给我五毛钱,叫我随便花的欢快情景……所有美丽的记忆都变成我梦中的电影。还有我父亲给我买的每一件花衣服,都成了我一生喜欢碎花的情结。记得,我都读师范了,还常常坐到父亲的怀里撒娇;还记得,我出嫁那天,我父亲的情绪异常低落。
父亲把我当做他的全世界,我却不懂得去留意父亲的健康,总觉得我的父亲是一座山,是钢筋铁骨。父亲五十来岁,就已经满头白发,俨然一副六七十岁的样子。每次回家,母亲说给他煮荷包蛋补补,父亲都会说:“不煮,我在外面天天鸡鱼蛋面。留着你们吃。”
父亲长期工作在偏远的矿区,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工作狂的父亲,饿了,匆忙吃碗茶泡饭;累了,就着几颗蚕豆喝酒解乏;再加上毫无规律的生活方式,父亲在五十七岁时不幸被查出肝癌,而且已是晚期,那时他在芦山县的大川新建的煤矿刚开始出煤。至今,我每一次翻越横山岗,重走大川,都会觉得温暖而心酸——如今我们驱车前行的水泥大路,是当年父亲用脚一一丈量过的泥泞小道。
多么遗憾,没能享受到看我父亲老态龙钟的样子。所幸,我二十岁就生下了儿子,我父亲来得及抱过他最爱的孙儿。临终前他再三嘱咐:“带好……邹卿,我……孙儿……很聪明,将来……一定很……有出息。”如果父亲在天有灵,看到他的孙儿高考获得全县第二名,并已取得博士学位,现在还有了可爱的重孙,我的父亲该是多么的欢喜啊。
失去父亲的我,似乎一夜间长大。二十五岁的我才学会买米,懂得了选择猪肉的不同部位,明白了从此照顾家,照顾母亲的担子得由我来扛起来。
后来,因为工作的调动,我的家从金星搬到悦来,又从悦来搬到大邑县城。母亲一直在我身边,默默地支持我,帮扶我。有妈的日子,我享受了说走就走的旅行。家里有妈呢,我儿子的一日三餐,洗衣浆裤,不用我操心。
我儿子所记得的家的味道,是外婆给他的。儿子对外婆的感情甚至超过对我。我很欣慰。
生命如日出日落。窄窄的岁月在指缝间悄悄流逝。父亲去世后的二十多年里,母亲每天都会摇动我父亲的手表,手表一直不停地走着,尽管已经不准时了。母亲弥留之际,父亲的手表也停止了走动。我给母亲穿寿衣时,发现父亲的手表静静地靠在母亲的怀里。
有人说,当所有人都已经忘记,这个人才算是真正的死去,我们的生命就是故人存在的证据。
去年儿子回国,专程回老家去祭奠外公外婆。平常不拘小节的儿子,在外公外婆坟前,顶着烈日,汗流浃背,点香烛,烧祭品,放鞭炮,每一个细节都那么虔诚,那么到位,我和爱人都躲到旁边的大树下乘凉,可儿子还长跪在外公外婆面前。

作者简介:卿秀文,女,生于1964年,四川大邑人。笔名:卿罗儿。语文科高级教师。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大邑县散文学会副会长。
因为感性、善良的天性,作者用深情的笔触书写着她热爱的生活。立足生活的厚土,她关注弱势群体,关爱小生命,用一支素笔,小心翼翼地呵护着弱者的自尊,并创作了很多这方面的作品,比如:表现特殊教育的《重生》《特殊学生》《我是特殊学校老师》等,反映爱心扶贫的《路不再漫长》,赞美身残志坚的《芦苇人家》,表现可爱忠犬的《幸福就这样简单》等等,其中校园剧《重生》获得四川省一等奖,不少作品在《成都日报》和网络平台发表!
2018年10月,她的散文集《我就在那里》在团结出版社出版,受到很多读者的喜爱与传颂。
她的作品,笔墨干净,语言朴实,思路流畅,内容摇曳多姿,感染力很强,篇篇都饱满着对时代、与人事的深情厚谊。

朗诵介绍:刘凤英,国家一级播音员,吉林人,现居住深圳。喜欢旅游、诗歌朗诵,多次在国家级、省级朗诵比赛中获奖。《东方文学诗刊》、《蜀国风》文学、《蜀国风诗刊》主播。

编辑黑马建雄简介:网络资深时评人,原名赵志刚,四川成都人,籍贯绵阳。国际现代华文诗歌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诗歌学会、中外散文诗学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省诗歌学会、成都市作家协会,2019.3月份出版《空樽》诗集一本。
《东方文学诗刊》、《蜀国风》文学、《蜀国风诗刊》主编,《国际联合报社》执行主编、《词坛诗海》编委。写过近万首诗歌。作品500余首发表于国家、核心、省市一级纸刊,作品零星散见《诗刊》、《文化研究》、《中国文艺家》、《精神文明》、《新国风》、《星星》、《绿风》、《鸭绿江》、《凉山文学》、《椰城》、《常青藤》美国、《澳门月刊》、《香港诗人》、《诗风》、《四川人文》、《作家报》、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网。
2015年荣获中国网络写手百强榜64位。(主要是写时评文章)
2017年荣获中国诗歌网中国诗坛实力诗人称号。
2018年九子岩诗歌大赛诗歌奖。
2020年张家界第四届国际诗歌节优秀奖。
微信号:heimajianxiong
邮箱:527908554@qq.com
《东方文学·诗刊》简介:
《东方文学·诗刊》(都市头条·成都头条)是从微信公众平台《蜀国风诗刊》、《蜀国风》文学、《东方文学·诗刊》平台基础上搭建起来的专业平台,平台上的朗诵艺术家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湖北、浙江、河南、广东、广西、海南、宁夏、黑龙江、吉林、四川等区域,他(她)们用严谨的态度,精益求精的精神,用天赋演诵、朗诵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诗歌、散文、小说等体裁的文学作品,在国内外影响宽广!
给朗诵爱好者、文学爱好者提供了一个欣赏、学习、切磋的平台!
平台上文字作品重点收录省一级作协会员以上的作品。推广、宣传高质量的诗歌、朗诵作品。
平台上做客的有著名作家、诗人:铁凝、吉狄马加、莫言、叶延滨、黄亚洲、商震、李少君、王山、峭岩、大卫、阿来、伍耀辉(彝族)、龚学敏、梁平、李自国、彭惊宇、绿岛、李云、胡弦、舒婷、简明、雷平阳、牛放、吴传玖、喻子涵、贾平凹、李丛、马新潮、毕飞宇、田湘、唐成茂、毕福堂、桑恒昌、张新泉、叶文福、阿紫、牧之、洪烛、夏寒、察哥兰草、安海茵、龚学明、吴琪拉达(彝族)、阿蕾(彝族)、俄尼·牧莎斯加(彝族)、雨田、杨然、周占林、宋协龙、刘家魁、邓太忠、刘剑、陈思同、齐冬平、石厉、彭桐、江雪涛、熊游坤、王国平、杨健鹰、姚园(美国)、林静(美国)、邓瑛(德国)、郑南川(加拿大)、陈峰(法国)、恒虹(香港)、沙浪(香港)、秀石(香港)、绿蒂(台湾)等三百海内外名家。
平台上拥有中国作协、省一级作协会员作品三千多首!
《东方文·学诗刊》欢迎你的到来,期盼你的作品随着靓丽的声音飞翔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