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云广
诵读:东山老兵
冀中平原西端,太行山脉东麓,两相交会处,滹沱河北岸,有唐代古村,村后坡岭之上,翠柏苍郁,顾而得名:柏卜(bǔ),此乃古称,故此,当下知此名者甚少。1935年,村中教书先生,姓齐名玉军,建议改“卜”为“坡”,又因,该村位于对面“东柏卜”村之西,遂改称“西柏坡”。
该村所处之地,乃一片向阳山坳,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状若马蹄,西扼太行山,东望冀中平原,交通方便,易守难攻;西柏坡一带,自古村庄稠密,且沿滹沱河一线分布,相距均4华里左右,依山傍水,滩地肥美,地宽粮丰,稻麦两熟,农业经济发达,民风淳朴。
民间相传,清朝年间,瘟疫流行,哀鸿遍野,乾隆心急无策,决定带和珅、刘墉一众大臣,微服私访。沿途所见,灾情之重,触目惊心。某日入得山谷,见一小村镇,青山绿水,花木郁葱,人丁兴旺,百业繁荣。龙心大悦,高兴之余,颇感疑惑,随派遣“钦天监”官员,踏勘巡视。“钦天监”实为风水大臣,明察暗访,回奏曰:小村西山之上,有千年柏树,雌雄各一,枝繁叶茂,亭亭如华盖,正是此地风水所在,大有龙脉气象,早晚必出圣人。乾隆及众臣,皆目瞪口呆,脊背发凉。随即调遣清兵,连刨带砍,毁两株柏树于深夜。岂知,西山坡上,很快便满山遍野,柏树丛生。此传说,着实为西柏坡村,增加了几多神秘色彩。

西柏坡更因为新中国,而名声大振,享誉中外。1948年4月,为适应形势发展及战略需要,中共中央进驻西柏坡村。新中国第一部《土地法大纲》、第一部《婚姻法》,解放第一座大型城市———石家庄,指挥三大战役,七届二中全会等等,一系列决定新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事件,皆出此间此地,影响至深、至远。该村享有,“中国革命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革命圣地”之美誉,实至名归,参观见学者,络绎不绝。

如今,西柏坡前有碧波荡漾、水光潋滟的西柏坡湖。后靠满坡翠柏、松涛阵阵的西柏坡岭。湖光山色,相得益彰,秀丽风光,独具魅力。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遗址、西柏坡陈列展馆等栩栩生辉。 
诞生于此,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之开拓进取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之民主精神;戒骄戒躁之谦虚精神;艰苦奋斗之创业精神,乃西柏坡精神之精髓。毛泽东主席在此提出的“两个务必”,“进京赶考”思想,与西柏坡精神一道 ,早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之精神食粮、治国理政之宝贵财富。他时刻提醒和激励着全党,不忘初心,努力奋斗。 
西柏坡精神,必将千秋万代,薪火相传,永放光芒。
他将永远指引我们前行方向;

他将永远指引我们,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更大的胜利; 他将永远指引我们,从一个辉煌,奔向另一个更大的辉煌!!!

白云广简介:白云广,1963年生, 从军23年,上校军衔,正团职自主择业干部。任连长期间随部参加了对越老山作战。本人所带领连队先后立集体一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个人多次立功受奖,诗词、散文爱好者,现为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

诵读者简介:东山老兵(王双林)执戈从军卫国、为民三十载,解甲回归余热未减,为企业发展效力。闲暇时喜欢文体,热爱朗诵,对生活充满激情和热爱。现为中华文化促进会、语言艺术委员会石家庄分会专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