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怀念林德坡先生
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颇有些文人之气的一介书生,更何况是生命中的知遇之恩呢?说来惭愧,多年来为生计疲于奔命,近十年远居几千里之外的青藏高原,又生性疏懒,因此,许多年轻时的故人老友,难得拜会,怎能不心生羞愧和遗憾呢?
我25岁那年,我遇到了我生命中的第一个给予我知遇之恩的人,他就是修武县一高前校长,卸任后在焦作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办焦作市希望实验学校的林德坡先生。时光荏苒,自从二零零三年秋季我从希望实验学校辞职,至今已一十八年,再也没有见过林先生。但今日惊闻林先生已于昨日去逝,回想在焦作希望实验学校的三年时光,林先生的音容笑貌犹且清淅地留存于脑海之中。如今再对镜自视,自己也已由当年的毛头小伙,变成了一个须发花白的奔五之人,怎能不让人唏嘘涕泣,感慨万千呢!
回想二十年前,我从南阳老家辞去公职,只身前往六百里外的焦作讨生活。在焦作市的第一个月,我在修武县乡下一个破烂的、仅有二百余人的小武术学校里谋得一份差事,月薪仅三百元钱。那个时候,刚刚走出所谓的大学门槛,仍然稚气满身,没见过世面,书呆子一个。虽然暂时有碗饭吃,但面对那所乡间的破烂武校,遥想未来,真的是非常迷茫。但一个月后,正是林德坡先生创办的焦作希望实验学校,也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希望。
其时,我入职该校后的前五个月里,学校仍处于草创阶段,一栋教学楼,一栋餐厅,两栋宿舍楼,一栋艺术楼,主体才刚刚竖起。记得第一次去学校开会,所有被聘教师都坐在用砖块支起的一排排木板之上。学校的建设,自有林德坡先生运筹帷幄,我们的任务是分成小组,外出招生。学校虽然正创,也没有学生,但林先生的胸怀抱负给了我们那群刚从校园里走出来的青年极大的鼓舞,每个人都热血沸腾,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尤其是像我这样的来自穷乡僻壤没见过世面,又先后在两所破烂仔乡间学校呆过的人,如今来到这所占地一百五十余亩,高楼耸立的新学校,怎么能不百感交集、热血沸腾呢?毕竟,对人生仍然迷茫的我,依稀地看到了自己的未来!真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从二零零零年四五月份到九月一日正式开学的漫长的四个月里,在林德坡先生的带领下,在全校教师员工共同努下,学校最终落成,学生招了六百余人。八月三十一号,当我们把校园打扫得干干净净,全体同在教学楼前升起国旗那一刻,我的眼睛湿润了,心中五味杂尘,有开学在即的激动,有清淅地看到自己未来的安然,也有近五个月来颠沛流离、衣食无着、寄人篱下的委屈与辛酸……多年来,其实一直很怀念当年在焦作希望实验学校最初四个月的日子,那份感怀,和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对自己插队的地方的真的很相似,毕竟那段时光,留下了自己的汗水,甚眼泪,更留下了有点苦涩的青春记忆!
由于生性不善与领导打交道,在希望实验学校工作的三年里,和作为校长的林德坡先虽然不曾有过促膝的长谈,但林先生却能慧眼识珠,将我从最初的默默无闻状态中发现,培养成全校人人称赞并争相学习的模范。并将学校唯一的二零零一年年度焦作市模范教师的荣誉给了我。后又让年仅二十五岁的我独当一面,负责一个年级十个班数百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正是林先生的教导和放手,培养了我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更为我以后的人生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实,初到焦作,还未结识林先生之前,对林先生的大名就已耳闻。只因为林先生在修武县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物,妇孺皆知是因为在八十年代修武县一中发展最低谷的时候,林先生接任校长,并且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修武一中老师们的待遇和教学质量都提了上去。在他的任期内,修武一中的升学率年年攀升,大概应该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时期。林先生为国家培养出了多少人才我不知道,但修武县县委某部的时任部长是从修武一中走出来的。近年来全国知名的河南省青年作家乔叶正是林先生的学生。单从教育事业来讲,林先生能把一个高级中学办得群众满意、人人夸赞,已是不凡;又于退休后创办当时焦作市规模最大的民办学校,怎能不让人心生敬佩?
虽然与林先生交往并不过密,但他博大的胸怀,高远的眼光,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他那火爆的性格,更让人记忆犹新。且在这一点,我和林先生颇有相似之处。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全校教师大会上,林先生指着我对教育局前来参加会议的一位领导说:“这个年轻人非常像我!”还有一次,过年时候没回老家,就在学校过年。还有几个单身的同事也在校过年,节日期间他们几人大概玩麻将了,年后林先生知道了,首先问的是“岳喜民玩了没有”,可以想见林先生当年对我是多么的赏识和爱护有加!三年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我要辞职的时候,林先生和他的家人、亲戚再三地挽留,可我身不由己,只有无奈地离去。后因事又返回希望实验学校,在林先生的办公室和他交谈,林先生无奈而忧伤地说:“唉,我把你们都培养成教授了,你们却一个个都走了!”从此,十八年来,由于工作和生活中的变故,再也没有见过林先生!本想趁六月份高考结束,假期较长,回阔别了多年的焦作一趟,去拜会拜会他老人家及其他好友,不想他已驾鹤西行,再无谋的机缘。念及此,怎不能让人悲伤感怀呢?
回首往事,且不讲林先生对我的知遇之恩。单就他当年为我们那群刚踏出大学校大门、尚不谙世事的青年人创建的生存和工作的平台而言,已是让人足以感念一生。如今,林先生虽然去了,幸而我还保留了林先生当年赠予我的一本厚厚《古汉语实用大辞典》。正是这本大辞典为我的教学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才有了我现在还算说得过去的文言功底,就在昨日备课之时,我还在查阅这本辞典。睹物思人,林先生的音容笑貌和谆谆教诲会永远留在我心中!
在焦作希望实验学校,虽然只是短短的三年时光,但年轻的我,在这里有了稳定且高于公职的收入,在这里成家立业,在这里品尝了做父亲的喜悦,在这里我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在这里我得到了成长,在这里我得到了荣誉,在这里我收获了友情,在这里流下了我青春的心血与汗水!
多年来,一直感念当年林先生对我的提携知遇之恩,本当亲往吊祭,无奈远在千里之外,山高水长,又重任在肩,无法前行。于是,撰此短文拙章,遥祭林先生西行,衷心地祝福他老人家一路走好,仙游旅途常乐!
遥祭故交林先生
故人驾鹤云西游,
我作晚辈独自愁。
当年麾下点点滴,
如今初心尚牢守。
常思曾经凌云志,
错失先生犹未酬。
惊闻前辈登仙去,
从此夜夜泪满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