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 打破了传统的写法
——漫谈红楼之一
荣玉奇
《红楼梦》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说是无可取代的,其思想性之高,艺术性之强,在中国古典小说史上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的,堪称我国封建时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压卷之作。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一本书可以像《红楼梦》一样,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红学”,不仅有专门的“红学”研究机构,还有“红学”期刊,可见《红楼梦》的影响之大。《红楼梦》问世不久,即有“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就连雄才大略的毛泽东也对《红楼梦》推崇备至,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红楼梦》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他还说“红楼梦不看五遍没有发言权。”
《红楼梦》的价值,红学家们的评论文章可谓浩如烟海。在下只是一个小小的红学爱好者,这里只想引用一下鲁迅先生的一段话:“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的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
曹雪芹在《红楼梦》开篇第一回,谈到过去的一些传统写法时,也是非常厌恶的,他这样说:“至于才子佳人等书,则又开口‘文君’,满篇‘子建’,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且终不能不涉淫滥。——在作者不过要写出自己的两首情诗艳赋来,故假捏出男女二人姓名,又必旁添一小人拨乱期间,如戏中的小丑一般。”(《红楼梦》第一回)
我个人理解鲁迅说的《红楼梦》打破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描写人物上有独到之处。《红楼梦》没有象以前的作品,把人物写成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而是以极其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作者写人物,每个人都极有特点,个性极其鲜明,没有纯粹的好人和坏人,常常让你对这些人物又爱又恨,又怒又笑,又哀又怜,给人的感觉,是比较真实的人物塑造。作者没有把人物完美化、英雄化、高大化,而让人感到真实可信,感到就像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物,这实在是对古代小说的一大突破。
第二,写作手法上有独到之处。《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写。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悲剧的同时,还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悲剧的社会根源。过去很多的爱情小说,总是一个模式,总是写才子佳人,总是“小姐赠银后花园,公子落难考状元”,然后衣锦还乡,凤冠霞帔。
第三,以小见大,以简寓深。《红楼梦》不像《水浒》、《三国演义》,写的是国家大事,是帝王将相,是草莽英雄;是诸侯之间的战争,是攻城略地,是治国平天下。《红楼梦》也不像《西厢记》、《牡丹亭》,写的是纯粹的爱情故事。表面上看写的是小事、琐事、平凡事,吃饭、赏花、作诗词, 实际却又有着深刻的含义隐藏着。作者可以把无限琐碎放在故事当中,而不让你感到厌烦。
第四,对女性的赞美与尊重。作者一开篇,就开明宗义讲得很清楚:“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如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闺阁昭传”。作者还害怕写不好,因此他这样说,虽然自己“一技无成,半生潦倒”,“然闺阁中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己护短,一并使其泯灭也。”在曹雪芹的笔下,一大批美丽可爱的女子跃然纸上,象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贾探春、晴雯、鸳鸯、紫鹃、平儿等几十个女性,写得都很成功。《红楼梦》是一部古典小说,而在中国的古典文学里面,女人往往是没有地位的。所以在这一点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作者还第一次借宝玉之口喊出了“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这样的呼声,实在是难能可贵啊!宝玉还这样说道:“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并相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这种尊重妇女鄙视男人的宏论,在曹雪芹那个时代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才能说出来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