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魏佑湖,济南市莱芜人,莱芜文化英才。中国作家交流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吴伯箫研究会理事,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著有文集《鱼跃鸢飞》,诗集《山音海韵》、《清柳河溪》,散文集《文心荷境》、《杖藜行歌》
探寻“马场”
(作者:魏佑湖)
香山脚下,槐花飘香;红色热土,追寻足迹。母亲节这天,受同学张兄承贵之邀,去济南市莱芜区大王庄陡崖村以北的一个叫“马场”的地方。我没去过,自然是欣然同意。八时许,老同学驱车来接我。
多年来养成的一种习惯,愿意探寻古迹。一路上,老同学向我介绍“马场”的情况,听着有点着迷。同行的刘玉锋主任,我们早就认识,在给下水河村建党史馆时,我找过他,他向我提供过刘舜卿同志的资料。他是老革命的后代,对抗战的历史有较深的研究,是抗战时期莱北区县长刘舜卿的孙子。我们一路谈的很投机,谈起了他爷爷在口镇发展党员的事,在莱北领导抗战的故事。
“1941年11月,上级党组织把担任莱东县委书记的刘舜卿调回莱芜任县长兼县大队长。上任后,又赶上敌人有计划有组织的对泰莱边区,实行蚕食政策。敌人以猪石槽村为中心,反复扫荡一个月之久,并以猪石槽村为据点, 建碉堡,设炮楼,莱芜境内日军据点增至53个、伪军据点47个、会门据点19个,修碉堡179个,形成了密集的据点群和碉堡网,整个莱芜陷入敌人的控制区,造成人心恐慌,干部纷纷投敌自首,莱北县原有93个党支部,63个遭破坏,暗自脱党的党员者不记其数,党组织严重受损。莱芜(北)抗日根据地仅剩下“东到腰关迷马镇,西到鹿野安子湾”一条狭长的山峪。莱芜抗日根据地陷入严重低潮。”
话语间,我们来到了大王庄镇驻地,接上镇上文化旅游办公室的陈永孝主任。稍停,我们继续西行,去陡崖村。陡崖村在抗战期间也是革命老区,村北的柳树沟是香山中队的办公地点,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陡崖村村民苏西明是战争年代有名的支前模范,为解放军抬担架、运粮食、送草药。参加过多次战役,多次立功受奖 他家里现在还存有谭震林、曹狄秋等几名主要华东军区领导联合签发的奖状。
谈忆着已来到了村口,新当选的村支书村主任刘彪同志已在村口迎接我们。
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徒步马场,一路上,张兄向我介绍抗战时期发生在香山区的故事。张兄是老革命的后代,他的爷爷就是金蚕寺抗日高小校长--张云亭。张云亭,1904生,1938在泰安武中奇办美术培训班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在泰安地委宣传部长兼莱北县委书记高启云(也有武中奇)等领导下,先到租徕山后派到莱芜以教师身份开展工作,发动群众参加抗日。后来在金蚕寺抗日小学,国立莱芜高小任校长,香山区文助等。后离休,1987年去世。
一九四四年,我西北山区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成为地、县机关的常驻地。为了解决地、县机关干部子女和附近村庄适令儿童的就学问题,莱芜县于同年春在温家庄金蚕寺设立了“莱芜县第二完小”。当地人称之为“金蚕寺高小”。学校直属莱芜县教育科领导;由泰安专署教育科长王仁甫、莱芜县教育科长刘希章指派张云亭(陡崖村人)任校长;学校设立高级和初级两个班,在校生最多时有六十人,其中干部子女二十余人。高级班招收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者;初级班为适令入学儿童。教育内容以宣传抗日救国为主,激发学生的受国心,树立坚定的革命心和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为国、为民培育新型的革命者,为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
我们一边爬山,一边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不知不觉来到了马场。马场最早是由明朝“草头王子李本”修设的。李本是寨里镇枯河村人,生于明朝,不知道何原因造反,聚集若干人马扎寨在大王庄的方城崮。这里有饮马崖、晾米台,跑马地,过兵场,旗杆窝。老同学指指点点的给我们讲述着。
绕过山顶比较平坦的马场,向东拐过一个弯,就是马场惨案的旧址。我们走着,正好遇到拔草回来的冯大婶,她今年71岁了,冯大叔叫冯安柱,今年74岁了。他们老两口,身体还好,就是冯大叔耳朵有点背。冯大婶20岁嫁给冯家,在山上已经住了51年,现在年龄大了了,很少下山,这里一草一木,她都非常熟悉。看到我们,大婶很是惊喜,指着前面的房子,非让我们家去喝水。走进房院,破落的房子,依稀让人看到当年日寇烧杀的情景,北屋破旧的已无人居住,二位老人住在南屋。屋里的墙皮被烟熏的浓黑,北墙、东山墙有碗口大的洞,阳光照进来,好似给山里人带来一束光明。日本烧杀时的土炕还在,冯大婶指着土炕对我们说……看到这情景我莫名的心酸。我在问我自己,也在问天。我想对进院门前的那棵两搂粗的大国槐大喊!你是这一切的见证吗?!你见证了他们的苦难,也见证了他们生生不息!老人的公公就是当年给八路军报信的冯玉水。正是冯玉水的报信八路军才未遭受任何损失。莱芜《十卷书•村庄》上,照嘴村是这样记载“马场惨案”的:“在革命战争时期,常有革命机关、部队和工厂在此驻扎和活动。1942年11月(农历10月),马场驻有香山区、寨里区的区中队和鲁中工厂一部,被坏人告密于日寇丁家屋子据点。该据点遂联合大王庄据点和猪石槽据点的日伪军,于11月13日(农历10月初6)拂晓包围了马场村在外扛活回家的冯玉水发现了敌情,立即回村向区中队和工厂的负责同志报告了情况,区中队、工厂和村中青壮年迅速撤到了村北山沟内,未遭受任何损失。但老、弱、妇、孺却被敌人堵于村内,遭到了残无人道的刑讯和侮辱,村民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同志和景人,只字不吐日寇恼羞成怒,遂用机枪进行扫射,打死了13位村民,而后又放火将全村31间房屋以及家具、柴草连同13位村民的尸体烧光,将当时只有5户人家,23口人的马场村化为一片废墟。这便是骇人听闻的‘马场惨案’。 ”
我强忍着悲痛和愤懑,在老同学的和刘书记的催促下,来到南屋,老人已经沏好了茶水。清澈的山泉水泡的莱芜老干烘,满屋散发着一种香气。我被老人的淳朴、热情所感动。浓浓的泥土情,淳朴的农家味感染着我。我的脑海中突然涌现出一个词“忍受”。女作家毕淑敏的话萦绕在耳畔“忍受,是一种咬紧嘴唇苦苦坚持的窘迫,是一种打碎牙齿和血吞下的痛楚,是一种巴望减弱祈祷消散的呻吟,是一种狭路相逢听天由命的无奈”。农民的生活与在自然安排着,老人不就是真正咏唱《春天里》的人吗?!大婶又要折柴烧水,我们劝老人坐下说话,谈论起家常。矮桌上放着按花生剩下的花生种,老人意识我尝尝他们的花生。“这是自家种的,尝尝,尝尝。”我们喝着甘甜的茶水,嚼着花生米,品味着农家人苦中有甜的生活。临走时,张兄掏出“大团结”给老人,老人说什么也不肯,连连说;“要你们的钱,多小气呀,我不能要,不能要。”“我们的亲戚,就算是我买了箱鸡蛋来看您老人家”。老人还是不肯收,再三说让,老人好歹收下了。多么朴实,实实在在有人情味的人呀!我们出了院门,老人送我们五十开外的地方,站在那里,看着我们离开。我们走了几步,刘玉锋主任提议要和老人合影,我们折返回去留下了珍贵的合影。我们走过来时转弯的山坳时,回头看,老人还矗立在原地远望着我们,多么朴实憨厚的山里人,多么可敬的老人呀!我想起了一个词:“崇高”,“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小人物写出的历史尤其崇高”。人只要活着就行、就好、就快乐。这是最朴素的活命哲学,崇高就是活下来的勇气,我们俯视他们即是仰视,我们同情即是歌颂,为了咬出“活下来”这三个字他们变得高大起来。
下山的路上,我问起对这样的老人有没有照顾时,陈主任说:抗战时,这样的情况太多了。是呀,正是有这样太多的中国农民对革命作出贡献,才有了我们今天。他们不需要特殊的照顾,他们靠自身的劳作,自收自足,维持着生命。沈从文在《喜新晴》里“独轮车虽小,不倒永向前”的诗句。农民从不思索自己生存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和日头同时死去。这不就是几百年、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所固有的朴素的人性吗?!“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挣美”。这就是中国农民,这就是千百年来中华农耕的文明。
下山途中,陈主任,刘书记规划着陡崖村山林的图景。刘书记说,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片山林,不能人为的造景,破坏了这片原始森林,要保持原生态,成为原生态旅游区。我听着他们的谈论,心里由衷的高兴。这片山岭,有槐花峪,有北峪水库,有美丽的传说,有厚重的红色故事;在这里可以看到原始一搂多粗的核桃树,山楂树,栗子树,李子树等等。保持原生态是发展的方向。从刘书记的话语中,我听到了陡崖村的朝气,仿佛看到了未来陡崖村美丽的图景。
我们来到龙尾村人开的一家“农家乐”,刘彪招待了我们。龙尾村也有一段辉煌的历史。早在1938年这里就是莱芜的革命根据地。为壮大抗日武装力量,打击日寇,四支队洪涛司令员和林浩政委就曾率领部队在龙尾村驻扎过。苏家庄苏登旺、苏亭堂等烈士为国捐躯,解放战争时期王逢友、崔树同、崔树胜、王逢厚、张仁建、苏圣海、张建清等热血青年踊跃参军,参战,为追求真理南征北战,许多人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成为了龙尾村的光荣和骄傲。
回来的途中,我们经过龙尾村。老同学向我们介绍龙尾村的情况。龙尾村,户均经济林5亩,主要以杏、樱桃、板栗、核桃为主。其中香山玉杏,肉质甘甜,杏仁可食,相传为清朝贡品。每年香山玉杏收获季节,济南、青岛、烟台、莱城等外地客商都慕名前来抢购,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龙尾村也因此杏而出名。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在龙尾村,家家户户有栽樱桃树的好习惯,房前屋后,院中路旁,到处是一棵棵樱桃树。每年早春,樱桃花开,白色的花朵一簇簇、一片片,整个村庄便沐浴在一片白花的海洋中。每年的阴历4月8日前后,樱桃熟了,一串串血红的樱桃,似玛瑙,如珍珠,坠弯枝头。龙尾村两委成功地举办过“香山旅游节”。新当选的村女支书张纪霞是张兄的亲戚,我们在她家小憩。她谈起了村里的下一步设想:他们将在通往旅游区的道路两旁,打造民宿、农家乐等等。让旅游的人群,来有地方住,吃有地方寻。可以品尝到:香山全羊、香蕈柴鸡、香山活鱼、农家家坊菜,享受农家田园的乐趣。 大王庄镇新当选的村支书们,正规划着他们的未来。我似乎感觉到了什么,一股朝气在升腾。来到这片红色沃土上,我深刻地领悟到:唯有“烟火气”,最抚凡人心。领悟到了红色文化启迪后人、守正毓德的作用;更理解了生态文化富民兴乡的发展生机和希望。我深深感受到大王庄镇前进的脚步正在加快,感受到大王庄镇奏响的山水古韵乐章更加优美而铿锵。大王庄将打造红色、古色、绿色为一体的文化旅游长廊,必将给经济、社会带来更好的前景。我为他们喝彩,为他们鼓与呼!
大王庄人追寻闪光足迹、赓续红色基因、革故鼎新,同心同德、共襄盛举,接力奋斗追梦,必将开辟新的境界,见证新的辉煌。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大王庄欢迎远方的朋友来这里探险觅奇,参观游览,投资创业。
我期待香山脚下,这片红色热土雄狮起舞的那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