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幸福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梁成芳
诵读:雪儿
上周三接到堂哥的电话,说大妈身体不适住院了让我回老家一趟。除此之外另一件事就是堂侄儿下月要结婚,堂哥指定让我当支客。
县城发往村里的客车一天有6班,也就是往返12班,村里便是终点站,始发点就设在挨近村北学校的十字路口,也就是丁解老汉的房屋后。站前那汪早年的“旱水池”早已填平,看到的只是杨柳青青的偌大的一片树林了,树枝间落栖着各种叽叽喳喳的鸟儿,树梢上鹊笑鸠舞,枝杈间鹊巢知风,应着景明的季节,树林的左侧便是两座高高耸立的新型机井……
丁解这户人家,青瓦木屋,院坎下自己种的一小丘菜园,黄花绿叶照眼,各种蔬菜碧如莲藕,走进他的屋前“月台”,横边看上去,则可见屋檐下摆着的棋阵摊子和用紫槐荆条编织成的筐筐篓篓,水泥月台上晒着有炒得很香的盐水渍过的葵花籽,你顺手捏几个,慢慢磕出味道来,尽够人们排遣在十字道口等车的寂寞;还有各种解渴的四季水果,卖得比城里便宜。主人丁解是一个长着山羊胡子的犟头老汉,今年76岁了,常年穿着长袖的“工作服”,但他看人的眼神是安详的,总带着静静的笑意。从他的谈话中才得知,和他一起生活的是二儿子安顺、儿媳妇柳桃和一个四岁的小孙男。通常是小俩口在承包的田地里做活计,老汉留在家里,经营着这个小百货商店,丁解老汉很客气地招呼过路的人:“进院里歇歇脚,客车就要来了。” 如若客车时点不准,他会告诉等车人说那是遇上踏车了,于是就招呼或吆喝人们到院里来喝茶。
丁解老汉的院落就成了歇脚等车人的好地方。
丁老汉一家是从山地里一个只有12户人家的小村组搬回村里的。既然有田有土,有山林堰塘,有大自然一样公平地赐予的阳光雨水,秋月春花,还有人们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政治和经济的种种关系,就成了一个小小的生产队,那是山地里的情形。
搬回村里的丁解一家就住在了一个刚刚去逝的五保户的土窑里,他与我们做了邻居,互相间你来我往,母亲常接济他家的油盐,关系也还不错,但在父亲做了生产队会计之后,情况就 有些不向了。在人们眼里,生产队会计是有搞头的,你不可以小看他手里那点权力,便不能轻易得罪,虽然丁解老汉仍旧很随便同你开玩笑,同你叹息日子过得艰难,但尤其这样,人们会猜测一个会计究竟笔尖子黑拐了多少工分钱粮一样,叫人一直要提防着,他有时也照顾你,比如在地头分些嫩苞谷和铲残的红薯的时候,他提着那杆大秤走过来,拿胳膊碰你一下,递个眼色,那么你就用不着再去看秤……
那时村北村南大沟里都还是毛坯的土巴路,不通客车,连货车也难得进村来,只有营扎在离村8华里的霍家庄装甲兵车从咖凹大沟开过来,若是遇上扬沙的孬天气,空气里就扬飞起漫天黄黄的沙尘,打的人们睁不开眼……下地劳作的村人们只有靠两只手一付肩,运肥、收割庄稼全凭肩挑,什么都是纯人工的。后来有了平板车,而下雨天,车轮陷在泥坑里,半天爬不起来,看看四面山野,二、三里之外才有人烟…… “这鬼地方,连兔子都不屙屎的!” 外来人会有这样的说词。夏季发了山洪水,把坡坎上的黄土泥沙冲下来,堆得路面又窄又烂,有时终日不见一个人过路。秋冬时节,冷雨寒烟,遮山断崖,枯草在路边瑟缩,景象就越发凄清了……
丁解从山小村组里搬回来是做了多少次梦才决定的。他说以前是:“一孔窑洞挤三代,一颗药片治百病,一身布衣穿四季,一顿细粮过新年”的痛苦光景。“如今咱再不想过那熬不到头的苦日子!”他接着说。于是他请人看了个期辰,向土地局递了宅基地申请书,请了工匠,建起了八间新瓦屋。他就知道日后会过上好日子的,这地势在马路边,必定会有些发达。刚搬下来的时候,日子确乎是过得平平淡淡,只是傍了野草闲花和那条叫“绵右渠”的人工河流,他从渠线的放水闸引水就看着汩汩地顺着地垅的水流进菜地里,自有一种恬淡的韵味。他爱插柳栽树,时年长了便成了一片绿荫,村里的乡亲们也说这是个清静的好地方,可那时候,丁解还种着叶子旱烟,压根就买不起一包廉价的烟卷,眼睛含着静静的笑意……有时家里来了闲坐的人,他也和人家说:“咱决不能再提过去的事情……” 
日子就这么过去,也如人工河流的渠水,他对着村东的黄石坡灌木丛和高高的尖山及跃进桥侧的山崖云气,缥缥渺渺,有聚有消,可自己就守着这么一条凸凹不平的黄泥土路而惆怅,于是就多了一份期待……
光阴荏苒,世事变迁,不觉又过了两年,大儿子娶媳,姑娘远嫁了,丁解老汉有些灰心,认为人生不过如此罢了。却不料农村一下子搞起了连产责任制,把土地包下户里做,时当春耕,四处桃红柳绿,山歌遥遥, 仿佛天地也比过去宽敞晴和了。丁解振作精神,要尽力来过属于自己的这一份日子。
待到二儿子安顺娶了媳妇,隔年生下了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添人进口,希望又多了一样寄托,他就更心宽了。
“不错,不错,真不错!” 丁解老汉激动地说,他似乎要蹦起来:“这门前的大公路16m宽,四排车通行,俺从来没见过!听人说从一个叫柏山岩的豁口儿‘解封’ ,挺上了咱村,不知不觉中有了样子,来往的车辆行人比过去多了许些倍……”丁解老汉然后看着汽车开走,又望着路边新开张的几个农家院,眼光就随着那车子去得远远的……
春和景明,种瓜点豆,这个不愿舍弃土地的丁老汉购置了现代机械化的农耕家具,整地的犁、耙、耕耘机、土壤粉碎机、还有割梗机、耢什么的,减轻了自己繁重的体力劳动,以前下地的工时累计,现在用机械化耕种收获少时、省力又高产,他心里甜丝丝、美滋滋,惟一让他可悔的就是老伴故去的早没能看到这般享受!
如今,富民政策好了,上边还给种地的农民免农业税,给农户退耕还林款,土地补偿款,农田改良种植补贴、还有光伏收益款,村里建起了服务型的“敬老院”,60岁以上的老人都有了基本生活养老金。丁解家一年就有上万元的生活保障收入,门前公路开通后,山民们的山货也不发愁卖出去了,如花椒、核桃、柿子、黑枣等。这不仅是一条旅游路致富路,还是一条幸福路!前些日子,儿子买了辆出行方便的“五菱俬家车,还给他买了辆绿色的老年电动代步车。他精精神神过日子,村人见了他,人人都说他变年轻了……他还时常找乐子同时就笑自己七十六岁的人了还像个小孩子一样不知足,吃的碗里看着锅里,心里说:我们乡下也有很多地方比城里好!他看着门前的公路,看着落霞晚照的山崖,或者月光里的田野,竟好一阵出神的感慨:“农民富裕过上好日子,这都是托共产党的福啊!农民们只有有了生计,心里才能安定,生活才有奔头!” 
丁解老汉忽而想起昨夜的那个梦在撩拨他的心思,他想溶入老年广场舞的队伍,他想在灯火通明、人声鼎沸、音乐响起的氛围里舞一舞、跳一跳……他还真有那般闲情逸致,天气晴和,便肩扛扫帚手持铁锨和锄头,做什么?他想当一名公路义务护路工,去清理排水沟、锄杂草……这好像成了他的一份责任,他一路清理一路放歌:美好的生活万年长,幸福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简介——————

梁成芳,男,汉族,上世纪62年生。大专‘学历,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人。以小说创作和情感散文擅长,兼顾杂文、文艺随笔及理论文章的写作。作品见于《春风》《作家学堂》 《乡土文学》《北方作家》《天涯诗刊》《娘子关》 《潇河》《吐月》 《赤壁文学》 《作家文苑》《生活导报》《晋中日报、晚报》《榆次时报》等文学期刊。著有小说《早春雨夜》 《青妹儿》《小二的心愿》《老人夜话》《时光》 《成子》《大森林的那颗清泪》《情愫》《木屋》 《有一个农家小院》《流向下游的河》《孤独的潜影》《局势》 《煤炭企业里的文化哥儿们》《绵河湾的故事》《过秤》《两角菱花镜》 《麻婆婆》《残月》《葛才》《英雄安泰母亲的愿望》等多部(篇)。部分作品发表于网络文学平台和今日头条 · 都市头条。散文《菁菁 · 女孩 · 狗》获2000年全国“赤壁杯”优秀奖,《情系桑梓,余热生辉》荣获榆次时报“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征文三等奖。有作品收入“乡土文学优秀作品集(小说卷)” ,有作品收入《中国微篇文学大观》。撰写理论文章、评述若干篇,迄今已发表中短篇小说150万字,情感散文及杂文120余篇。系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中心作家委员会会员,山西省晋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榆次文联作协会员。《潇河》文学季刊小说作家。
------主播简介------
雪儿:西子诵读总编:。私企经营管理者,曾担任电视台业余主持人。江苏大运河朗诵团副团长,浙江省朗诵协会会员、杭州市朗诵协会会员、是多家文学平台的特约主播。有朗诵培训工作室。愿用我的声音传递美好!(微信号zhulihui075920)公众号:西子诵读


